中山大學 XXXX學年 細胞生物學 復習題及答案
《中山大學 XXXX學年 細胞生物學 復習題及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山大學 XXXX學年 細胞生物學 復習題及答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細胞生物學復習思考題 一、名詞解釋 細胞生物學 cell biology 細胞生物學是從細胞、亞細胞、分子三個水平來探討各種生命活動的科學。 生物膜 biology membrane 細胞膜和細胞內膜的統(tǒng)稱。 膜受體 membrane receptor 是細胞表面的一種或一類分子,它們能識別、結合專一的生物活性物質(稱配體),生成的復合物能激活和啟動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導致該物質的最終生物效應。 信號識別顆粒 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由6個蛋白質和1個小RNA分子組成的復合體。介導新生肽鏈與內質網膜結合,在核糖體沒有和內質網膜結合的情況下阻止肽鏈
2、延長。 細胞表面 cell surface 細胞表面是指包圍在細胞質外層的結構復合體系和功能體系。 內膜系統(tǒng) endomembrane system 內膜系統(tǒng)是指細胞內那些在形態(tài)結構功能上相互密切相關的膜性結構細胞器的統(tǒng)稱,主要有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各種囊泡等。 主動運輸 active transport 主動運輸是一種由特定載體蛋白介導的逆濃度梯度的運輸,需要消耗能量。 膜泡運輸 vesicular transport 囊泡運輸是指囊泡以出芽的形式,從一種細胞器膜上產生、脫落并定向地與另一細胞器膜錨定、融合的過程。 細胞呼吸 cellular respiration 細胞呼吸
3、是指糖類、脂肪、蛋白質在細胞內被徹底氧化分解為CO2和H2O,釋放出能量儲存在ATP中的過程。 細胞骨架 cytoskeleton 細胞骨架是由微管、微絲和中間纖維構成的細胞質中的蛋白質纖維網狀結構。 踏車運動 treadmilling 微管、微絲在體外組裝過程中,兩端的聚合和解聚達到平衡,微管和微絲的總長不變,稱為踏車。 巴爾小體 Barr body 雌性哺乳類細胞內的X染色體在間期凝集固縮成異染色質,稱為巴爾小體。 核纖層 nuclear lamina 核纖層是附著在內核膜上的纖維蛋白網,與中間纖維和核骨架相互連接,構成跨越細胞質和細胞核的骨架體系。 核仁周期 nucleolar
4、 cycle 在有絲分裂的過程中,核仁出現一系列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的周期性變化,稱為核仁周期。 核骨架 nuclear scaffold 核骨架又稱核基質,是指真核細胞間期核中除核膜、核仁和染色質以外的部分,是一個以非組蛋白為主體的纖維網架結構。 連接子 connexon 間隙連接的多亞基復合體單元。每一個連接子由6個穿膜的連接蛋白組成的筒狀,中央有直徑1.5 nm的通道。 細胞黏附分子 cell adhesion molecule介導細胞與細胞間或細胞與胞外基質間相互接觸和結合的眾多分子的統(tǒng)稱。大多數為糖蛋白,分布于細胞表面。 RGD序列RGD sequence 存在于纖連蛋白和某些細胞
5、外基質蛋白肽鏈中的“Arg-Gly-Asp”三肽序列。 細胞周期 cell cycle 指一次細胞分裂結束到下一次細胞分裂結束這段時期。 細胞檢測點 cell check-point 細胞中存在一系列監(jiān)控系統(tǒng),對細胞中發(fā)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出現的故障加以檢測,只有當這些事件完成或故障修復后才允許細胞周期進一步運行,該監(jiān)控系統(tǒng)即為監(jiān)測點。 二、問答題 1.舉例說明細胞生物學與醫(yī)學的關系。 細胞生物學是現代醫(yī)學的基礎學科和支柱學科。比如癌癥發(fā)病機制就是正常細胞癌變,癌細胞無限增殖,從而導致癌癥;又如心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可能與動脈血管內皮細胞的特性改變有關。 2.比較
6、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差異。 原核細胞體積較小,結構簡單,無細胞核結構,只有裸露的環(huán)狀DNA,無膜性細胞器,只有70S的核糖體,有細胞壁,分裂方式為無絲分裂;真核細胞體積較大,結構復雜,形態(tài)多樣,有細胞核結構,有DNA長鏈,并會形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有膜性細胞器,80S的核糖體,無細胞壁,分裂方式有三種。 3.試述核酸、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核酸:DNA的結構:一級結構是4種脫氧核苷酸的數量和排練順序,二級結構是兩條平行反向的多核苷酸鏈組成DNA的基本骨架,一條5’à3’,另一條3’à5’,堿基對位于核苷酸鏈的內側,通過A=T,C=G堿基互補配對,螺旋直徑為2nm,螺距為3.4nm,一
7、個螺距內有10個堿基對,螺旋結構上存在大溝和小溝。DNA的功能:貯存遺傳信息,復制和傳遞遺傳信息。RNA的結構:單鏈結構,有U無T,戊糖為核糖而不是脫氧核糖。RNA的功能:mRNA是蛋白質合成的模板,tRNA負責轉移運輸氨基酸,rRNA是核糖體的組成成分。 蛋白質:結構:一級結構是肽鏈上氨基酸的數量種類和排列順序,二級結構是某段多肽鏈的空間結構,一般有α螺旋和β折疊兩種,三級結構是肽鏈不同區(qū)域的氨基酸側鏈通過相互作用形成肽鏈折疊,一般有氫鍵、離子鍵、疏水作用和范德華力,四級結構是兩條具有獨立三級結構的多肽鏈通過非共價鍵形成多聚體。功能:細胞和組織的組成成分,酶的催化活性,傳遞信息,貯存和運輸
8、小分子,免疫功能,調節(jié)功能。 4.簡述核糖體的結構與功能,并比較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核糖體的異同。 結構:核糖體是高電子密度的圓形或橢圓形小顆粒,由大亞單位和小亞單位組成。大亞單位包括嵴、柄、中心突,小亞單位包括頭部、基部和平臺。 功能:游離性核糖體合成組織蛋白,附著性核糖體合成分泌蛋白。 原核細胞:沉降系數70S,5S、16S、23SrRNA,蛋白質有52種,RNA/蛋白質=1.5:1 真核細胞:沉降系數80S,5S、5.8S、28S、18S,蛋白質有83種,RNA/蛋白質=1:1 5.決定膜不對稱性和流動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響的? 膜不對稱性:1
9、、膜脂分布不對稱,內外兩層脂類分子不對稱,內層為磷脂酰膽堿和鞘磷脂,外層為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糖脂只分布在外側或內膜系統(tǒng)非胞質側。2、膜蛋白分布不對稱,跨膜蛋白具有方向性,酶蛋白分布不同。3、膜糖的不對稱,寡糖鏈只分布在質膜外側,內膜系統(tǒng)的膜糖分布在內側。 流動性:1、鍵長長的流動性強;2、脂肪酸鏈的飽和度越低,流動性越強;3、膽固醇具有雙重調節(jié)作用;4、含雙鍵多的流動性強;5、卵磷脂與鞘磷脂比值越高流動性越強;6、膜蛋白越多,流動性越弱。 6.簡述液態(tài)鑲嵌模型學說的基本內容。 1、磷脂雙層構成細胞膜的連續(xù)主體;2、強調了球形蛋白是鑲嵌在雙層脂分子中;3、提出了
10、細胞膜是具有不對稱性和流動性特點的結構。 7.鈉泵是如何轉運鈉Na+、K+的?說明其過程和意義。 過程:第一步,Na+結合在ATP酶上,激活酶的活性,促使ATP水解,而高能磷酸基與天冬氨酸殘基結合使其磷酸化,從而改變了蛋白質分子的構型,使結合了Na+的部位朝向膜外,同時ATP酶與Na+的結合度降低,從而將Na+排出;第二步,K+與酶結合,促進ATP酶去磷酸化,酶又恢復原來的構型,K+的親和度降低,又將K+排入細胞內。 8.簡述內質網的結構組成和主要功能。 結構:分布在細胞核附近,由扁囊、小管和小泡組成的三維管網結構,遍布細胞質,膜間為內質網腔,由內質網膜包裹著細胞質基質隔離
11、形成。粗面型內質網上附著有核糖體。 功能:粗面型內質網是合成分泌蛋白的重要場所,是核糖體的支架結構,新生肽鏈在上面進行折疊加工,與蛋白質的糖基化和蛋白質的胞內運輸有關,信號肽也在上面合成。滑面型內質網是合成脂類的場所,參與糖原的代謝,是細胞解毒的重要場所,貯存Ca2+,與膽汁胃酸的合成分泌相關。 9.試述高爾基復合體的結構和功能。 結構:高爾基復合體是由三種不同模型囊泡組成的細胞器,扁平囊泡是其最具特征的主體結構。由3-8個扁平囊泡組成,每個囊泡間距為20-30nm,膜間腔寬度為10-15nm,凸面靠近核膜或內質網,稱為順面,是高爾基復合體的入口區(qū)域,膜厚6nm,凹面稱為反面
12、,是高爾基體的出口區(qū)域,膜厚8nm,大囊泡位于反面,小囊泡位于順面。 功能:高爾基復合體是胞內蛋白質運輸分泌的中轉站,是胞內物質加工合成的重要場所,是囊泡定向運輸和蛋白質分選的樞紐。 10.溶酶體具有哪些功能? 溶酶體可以分解胞內的外來物質和殘損老化的細胞器,具有細胞營養(yǎng)和消化的功能,也是機體防御系統(tǒng)的重要部分,參與某些腺體的代謝,在個體的發(fā)生和發(fā)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11.試述線粒體的超微結構。 外膜:外膜是一層包圍在線粒體表面的單位膜,厚約6nm,僅含少量酶蛋白。 內膜:內膜厚約4.5nm,深度折疊形成嵴,富含各種酶蛋白,內膜上有電子傳遞鏈和基粒,有轉運
13、蛋白,含有各種轉運系統(tǒng)。 膜間腔是內外膜之間空隙組成的空間,寬約6-8nm,富含可溶性酶、底物和輔助因子。 基質含有線粒體DNA、RNA、各種酶蛋白和核糖體。 12.簡述線粒體不同位置的標志酶。 外膜:單胺氧化酶;內膜:細胞色素氧化酶;基質:蘋果酸脫氫酶;膜間腔:腺苷酸激酶。 13.簡述ATP合酶的結構。 ATP合酶由F1頭部和F0基部組成。F1頭部伸向基質,上面有催化位點,F0基部埋在磷脂雙分子層中形成一個通道,質子可通過此通道從膜間腔轉移到基質中。 14.簡述ATP合成的結合變構機制。 質子通過F0的運動使γ基轉動,誘導β基發(fā)生周期性構象改變:
14、L→T→O,使ADP和Pi不斷結合生成ATP。 15.簡述微管、微絲、中間纖維的結構和功能。 微管的結構:微管的外徑24nm,管壁厚度約5nm,跨越細胞的整個長度或寬度。管壁由縱向排列的球狀蛋白組成,稱為原纖維,13條原纖維構成中空管狀結構。每一個裝配單位的一端是α微管蛋白,另一端是β微管蛋白,所以微管不對稱,具有極性。 微管的功能:1、維持和支持細胞形態(tài);2、參與細胞內物質運輸;3、參與染色體運動,調節(jié)細胞分裂;4、參與細胞內信號的傳導;5、參與中心粒、纖毛和鞭毛的形成;6、維持和穩(wěn)定細胞器的分布。 微絲的結構:微絲是由肌動蛋白單體組成的多聚體,直徑約8nm。肌動蛋
15、白單體有2個亞基,每個亞基上有375個氨基酸殘基,上面有ATP/ADP、Mg2+和Na+/K+以及肌球蛋白的結合位點,具有極性。 微絲的功能:1、參與維持和穩(wěn)定細胞形態(tài);2、參與細胞運動;3、參與肌肉收縮;4、參與細胞內物質運輸;5、參與細胞分裂;6、參與信號傳導。 中間纖維的結構:中間纖維是絲狀蛋白的多聚體,具有一個由310個氨基酸組成的α螺旋桿狀區(qū),兩端是非螺旋的頭部和尾部。桿狀區(qū)的氨基酸數量和排列順序非常保守,是結構的關鍵區(qū)域,頭部N端和尾部C端高度可變,2個多肽的α螺旋桿狀區(qū)以彎曲螺旋的形式纏繞,形成約45nm的二聚體。 中間纖維的功能:1、組成了完整的細胞骨架
16、網狀結構;2、參與細胞連接;3、參與細胞內物質的運輸和信號傳導;4、參與細胞分化;5、維持核膜穩(wěn)定;6、為細胞提供機械支持。 16.簡述核膜的作用。 核膜將細胞質和核內物質從空間上分隔開來,形成區(qū)域化作用,使轉錄和翻譯在空間上分離,核膜控制著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 17.簡述核孔的基本結構及功能。 結構:核孔由三部分構成:胞質環(huán)、核質環(huán)、輻。胞質環(huán)位于核孔邊緣的胞質面,與外核膜相連,環(huán)上有8條細長纖維伸向胞質,核質環(huán)位于核孔邊緣的核質面,與內核膜相連,環(huán)上有8條細長纖維伸向核質,纖維末端有小顆粒使其結合成小環(huán),形成魚籃式結構,稱為核籃。輻由三部分組成,其中柱狀亞單位
17、構成孔壁的主體,環(huán)帶亞單位即為輻,伸向核孔中心,腔內亞單位在膜間腔中,富含跨膜蛋白,而中央栓結構不確定其存在與否。 功能:核孔通過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控制核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原則上直徑小于10nm的小分子可以自由通過,而對鈉離子仍有一定的隔離作用,大分子通過主動運輸來穿過核孔。 18.簡述核纖層的作用。 核纖層是一層附著在內核膜的蛋白纖維網,與中間纖微以及核骨架相互連接,形成跨越細胞質和細胞核的骨架結構。核纖層在細胞核中起支架作用,與染色體的凝集和核膜重建密切相關,參與了細胞核構建與DNA復制。 19.簡述組蛋白的組成特點和種類。 組蛋白是構成染色質和染色體的基本單位
18、,是一組等電點大于10的堿性蛋白質。富含帶正電的堿性蛋白質賴氨酸和精氨酸,并且根據精氨酸和賴氨酸的比值的不同,分為H1、H2A、H2B、H3、H4五類。 20.簡述核小體的組成。 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組蛋白H2A、H2B、H3、H4各兩分子組成核小體組蛋白八聚體, C端與疏水氨基酸結合,N端帶正電與DNA結合,輔助DNA卷曲纏繞,形成核小體。 21.簡述常染色質和異染色質的區(qū)別。 常染色質和異染色質在螺旋化程度和DNA序列及功能上有明顯差異,但其化學本質相同。常染色質是細胞間期中處于伸展狀態(tài)的染色質纖維,螺旋化程度較低,其DNA主要由單一序列和中度重復序列組成,具有核酸酶敏感位
19、點。異染色質是間期中處于凝集狀態(tài)的染色質,不具有轉錄活性,包括兼性異染色質和結構異染色質。 22.簡述核仁的亞顯微結構。 核仁由三部分構成:纖維中心、致密纖維組分、顆粒成分。纖維中心是rDNA的存在區(qū)域,致密纖維組分電子密度最高,由致密的細纖維絲構成,直徑5-10nm,呈半月形包圍纖維中心,含有正在轉錄的rRNA,顆粒成分呈顆粒狀,直徑15-20nm,主要由核糖體前體構成。核仁中還有核仁周圍異染色質和核仁基質。 23.簡述緊密連接的結構和功能。 結構:緊密連接在透射電鏡下為相鄰的質膜以斷續(xù)點連接在一起,掃描電鏡下細胞間的嵴線由跨膜蛋白組成的條索,將細胞間隙封閉起來,冰凍蝕刻
20、電鏡下分支糖蛋白形成長鏈,封閉兩個相鄰的細胞膜,形成緊密連接。 功能:緊密連接封閉了上皮細胞的間隙,形成一道與外界隔離的屏障,并且阻礙了細胞膜的膜蛋白和膜脂的側向移動。 24.簡述錨定連接的分類和結構特點。 錨定連接分為黏合連接和橋粒連接。黏合連接是一種由微絲介導的連接方式。 黏合帶位于緊密連接的下方,是由微絲介導的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連接。相鄰質膜間隙15-30nm,跨膜黏連蛋白為鈣黏素形成的同源二聚體,細胞內錨定蛋白有多種,包括α、β、γ連環(huán)蛋白,紐蛋白,α輔肌動蛋白等,連接方式為微絲—細胞內錨定蛋白—鈣黏素—鈣黏素—細胞內錨定蛋白—微絲的連續(xù)結構。 黏著斑位于上
21、皮細胞基底部,是由微絲介導的細胞與細胞外基質的連接,跨膜黏連蛋白為整聯(lián)蛋白,細胞內錨定蛋白為踝蛋白、紐蛋白、α輔肌動蛋白、細絲蛋白等。連接方式為細胞外基質—整聯(lián)蛋白—細胞內錨定蛋白—微絲。 橋粒連接是由中間纖維介導的錨定連接,相鄰細胞以紐扣狀的結構連接起來,相鄰細胞質膜間隙約為30nm。 25.簡述間隙連接的功能。 間隙連接的主要功能是細胞通訊,代謝耦聯(lián)在胚胎發(fā)育早期功能特別重要,而電耦聯(lián)可以通過離子流改變電位,引起細胞生理學的變化。 26.試比較鈣黏素、整聯(lián)蛋白、IgSF-IgSF、選擇素這四種黏附分子的主要結構和功能。 鈣黏素是一類依賴Ca2+的同親性細胞黏附分
22、子,多為單次跨膜蛋白,750個氨基酸殘基,常以同源二聚體的形式存在,胞外區(qū)常為5個重復結構域,胞內區(qū)相對保守,與細胞骨架相連,對胚胎發(fā)育中的細胞識別、遷移和組織分化以及組織器官的構筑起重要作用;整聯(lián)蛋白普遍存在于脊椎動物細胞表面,依賴Ca2+和Mg2+的異親性黏附分子,由α、β兩個亞基形成的異二聚體跨膜蛋白,介導細胞間以及細胞與細胞外基質間的相互識別和黏著,同時整聯(lián)蛋白還具有信號轉導作用,調節(jié)細胞生命活動的作用;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是分子結構中含有類似免疫球蛋白結構域、不依賴Ca2+的細胞黏附分子,每個Ig結構域都是由90-110個氨基酸形成的緊密結構,其中以二硫鍵項鏈,大多介導淋巴細胞和免疫應答
23、所需要的細胞黏著;選擇素是一類依賴于Ca2+的異親性黏附分子,為單次跨膜蛋白,能特異識別細胞表面寡糖鏈中的特定糖基,參與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或血小板的識別和暫時性黏附,幫助白細胞、血小板從血液進入炎癥部位。 27.簡述N-CAM的結構特點。 N-CAM有許多細胞表達,包括神經細胞,共20余種,胞外區(qū)有5個Ig-樣的結構域,與相鄰細胞以同親型方式黏著,與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軸突的生長和再生、突觸的形成關系密切。 28.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有氨基聚糖與蛋白聚糖、膠原和彈性蛋白、非膠原型黏合蛋白:纖連蛋白和層粘連蛋白。 29.簡述氨基聚糖的結構特點及種
24、類。 氨基聚糖是由重復的二糖單位構成的直鏈多糖,又稱粘多糖。二糖單位包括氨基己糖和糖醛酸。根據糖殘基的性質、連接方式、硫酸化的數量和存在部位可分為六種:透明質酸、硫酸軟骨素、硫酸皮膚素、硫酸乙酰肝素、肝素、硫酸角質素。 30.簡述蛋白聚糖的組成和結構特點。 蛋白聚糖是由氨基聚糖(除透明質酸)與核心蛋白共價組成的高分子復合物,含糖量大,分子量高,多為不分支較長的GAGs高糖鏈。核心蛋白為單鏈多肽,其上可連接1-100個氨基聚糖形成蛋白聚糖。 31.比較I型膠原和彈性蛋白的結構特點和主要功能。 膠原蛋白分子結構為三股螺旋。3條α肽鏈盤旋而成,長300nm,直徑1.5nm
25、,每條肽鏈約1050氨基酸,甘氨酸占1/3,富含Pro和Lys。肽鏈中氨基酸組成規(guī)律的三肽重復序列Gly-X-Y,功能為協(xié)助完成細胞生長、黏附、運動、增殖、分化,粘連、支持、保護細胞連聚為組織、器官。 彈性蛋白是構成細胞外基質中彈性纖維網絡的主要成分,是高度疏水的非糖基化纖維蛋白,約有830個氨基酸,富含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主要由疏水性短肽和α螺旋片段組成,表面包繞一層糖蛋白組成的微原纖維。功能為防止組織撕裂,使組織既有彈性又有韌性,同時也是動脈中含量最高的細胞外基質蛋白。 32.比較FN和LN的主要結構特點和功能。 纖粘連蛋白為高分子纖維狀糖蛋白,由2個相似的
26、亞單位構成二聚體,C端以二硫鍵相連成V形,有許多結合位點,每條肽鏈約含2450個氨基酸,構成5-7個球形結構域,具有三肽序列Arg-Gly-Asp結合活性部位。功能有介導細胞和細胞外基質的黏著,與細胞的遷移相關,在胚胎發(fā)生期引導細胞遷移和細胞分化。 層粘連蛋白是胚胎發(fā)育中最早出現的細胞外基質成分,為糖蛋白,由αβγ三條多肽組成的異三聚體,至少有8個結合位點,結合上皮細胞、內皮細胞等。功能為基膜的主要成分,具有RGD序列,可被各種細胞識別,在早期胚胎中保持細胞間的黏附、細胞的機型及細胞的分化具有重要意義。 33.簡述基膜的分布和主要組成成分。 基膜是細胞外基質的特化的柔軟、堅
27、韌的網膜結構,位于上皮細胞或內皮細胞基底部,或包繞在肌細胞、雪旺氏細胞周圍,將細胞與結締組織隔離。主要組成成分為IV型膠原、層粘連蛋白、內聯(lián)蛋白、滲濾素。 34.簡述I型膠原和IV型膠原的主要區(qū)別和分布。 膠原蛋白分子結構為三股螺旋。3條α肽鏈盤旋而成,長300nm,直徑1.5nm,每條肽鏈約1050氨基酸,甘氨酸占1/3,富含Pro和Lys。肽鏈中氨基酸組成規(guī)律的三肽重復序列Gly-X-Y,I型膠原主要存在于肌腱、皮膚、骨、韌帶,IV型膠原的三肽序列不規(guī)則重復,不形成規(guī)則α螺旋結構,前膠原分子的前肽不被切除,C-端“頭對頭”形成二聚體,幾個二聚體再交聯(lián)形成網絡結構,構成基膜的骨架,
28、僅分布于基底膜。 35.膠原的合成裝配(I-III型)步驟中各產物出現在細胞的何種部位? 前α鏈存在于內質網中,前膠原的合成始于內質網,結束于高爾基體,并被小泡分泌出細胞外,膠原原纖維在細胞外基質中形成,膠原纖維存在于細胞外基質。 36.簡述前膠原和膠原原纖維的區(qū)別。 前膠原分子是帶有前肽的三股螺旋膠原分子,而膠原原纖維是被切去前肽的膠原分子,并且出現橫紋。 37.簡述無絲分裂的特點。 無絲分裂常見于低等動物,在動物上皮、結締組織和肌細胞、骨細胞中也被發(fā)現,分裂時染色質不凝集,核保持完整,拉長為啞鈴狀,肌動蛋白絲組成的無絲分裂裝置將核斷開形成2個核,胞質也環(huán)狀縊
29、縮,形成2個子細胞,不利于倍增的遺傳物質等分給細胞。 38.簡述有絲分裂期(mitosis)各時期主要特點和主要事件。 前期染色質凝集成染色體,核膜破裂、核仁縮小解體,分裂極確定,紡錘體形成;中期的主要標志是染色體高度凝縮,排列在赤道面上;后期著絲粒分開,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并向細胞兩極遷移;末期,子代細胞核形成于胞質分裂,染色體開始解旋,RNA合成恢復,核仁重新形成,高爾基體和內質網重新形成。 39.簡述減數分裂前期各時期的主要特點和主要事件。 細線期核增大,核仁明顯,同源染色體配對。偶線期染色體端粒叢集在核被膜一側的內表面,同源染色體形成聯(lián)會復合體。粗線期染色體進一步凝集
30、,同源染色體出現染色體片段交換和重組。雙線期染色體與核膜脫離,聯(lián)會復合體消失,但出現交叉。終變期同源染色體重組完成,核膜核仁組建消失,中心體開始移向兩極形成紡錘體,紡錘體伸向核區(qū),染色體向赤道面移動。 40.簡述G1期、S期、G2期的主要事件。 G1期是細胞生長和DNA合成準備期,大量合成RNA和蛋白質,多種蛋白磷酸化,膜轉運作用活躍。S期是DNA合成期,DNA合成啟動,組蛋白合成并持續(xù)磷酸化,中心粒復制完成。G2期為有絲分裂做準備,合成細胞進入M期所必需蛋白的mRNA,細胞蛋白質合成幾乎全部停止。 41.什么是cyclin和Cdk? Cyclin-Cdk主要有什么重大作用?Cdk的活性可受到哪三個方面的調節(jié)? Cyclins是細胞周期蛋白,Cdk是細胞周期依賴性蛋白激酶,是一類必須與cyclin結合后才具有活性的蛋白激酶,在細胞周期調控中起關鍵作用。Cdk的活性主要受到三個方面的調節(jié),一是cyclin,二是Cdk抑制因子的抑制作用,三是Cdk自身一些特殊位點磷酸化或去磷酸化可調節(jié)Cdk的活化或失活。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