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歷史 第四單元 18 國共的十年對峙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年高中歷史 第四單元 18 國共的十年對峙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歷史 第四單元 18 國共的十年對峙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歷史 第四單元 18 國共的十年對峙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課標要求] 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 一、南昌起義 1.背景 (1)國民革命失敗后,革命轉入低潮。 (2)中國共產黨認識到掌握軍隊的重要性。 2.過程 (1)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率領革命軍成功發(fā)動南昌起義。 (2)起義軍在南下途中損失慘重。 (3)一部分軍隊由朱德、陳毅率領,轉戰(zhàn)湘南;另一部分進入海陸豐,與當?shù)剞r民軍會合。 3.意義 (1)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 (2)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易混易錯] 南昌起義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而不是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早在國民革命運動時期,中國共產黨就已經掌握了一部分武裝力量,但這些武裝力量是出現(xiàn)在國共合作的旗幟下,而不是由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 二、土地革命 1.八七會議 (1)內容:①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②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tǒng)治的總方針。 (2)意義:給處于思想紊亂、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2.秋收起義 (1)過程: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后,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2)意義: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3.“工農武裝割據” (1)土地革命 ①范圍:在革命根據地。 ②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開展土地革命。 ③影響:a.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發(fā)展,推動了根據地經濟建設。b.粉碎了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鞏固了紅色政權。 (2)根據地建設 ①經濟建設:毛澤東領導革命根據地軍民進行經濟建設,努力發(fā)展生產,粉碎了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鞏固了紅色政權。 ②政權建設: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選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朱德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定都江西瑞金。 (3)武裝斗爭:毛澤東、朱德領導紅軍粉碎三次大規(guī)模的“圍剿”,使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fā)展。 [重點精講] 如何理解井岡山道路? (1)井岡山道路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實踐。(2)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前提,土地改革是基本內容,武裝斗爭是主要形式,根據地建設是陣地,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 [深化探究] 材料一 秋收起義原計劃要去打長沙,大家也都想進長沙……可是長沙打不下來,目前長沙那樣的城市,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們要到敵人管不著或難得管的地方去,到鄉(xiāng)下去,在鄉(xiāng)下站住腳,養(yǎng)精蓄銳,發(fā)展我們的武裝力量。——《秋收起義》 思考 據材料一,分析湘贛邊秋收起義后為什么要改向井岡山進軍,有何意義? 答案 (1)原因:起義軍進攻長沙受挫,而井岡山地區(qū)敵人防御力量薄弱。 (2)意義: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 材料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寫信批評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悲觀思想。他引用一句老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庇纱耍@句話就成了中國革命力量由弱到強,最終取得徹底勝利的代表性表述。 思考 材料二中的“星星之火”喻指什么歷史事件?促使中國革命在這一時期力量由弱到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星星之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因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 三、紅軍長征 1.原因:黨內“左”傾錯誤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過程 (1)開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2)轉折——遵義會議 ①內容 ②意義 (3)勝利 3.意義 (1)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成為激勵黨和人民繼續(xù)前進的巨大動力。 (3)紅軍長征一結束,革命新局面就開始了。 [易混易錯] 遵義會議只是糾正了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并不是完全糾正了“左”傾錯誤。因為在當時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還不能完全糾正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左”傾錯誤。 [重點精講] 20世紀20~30年代中國革命出現(xiàn)過兩次嚴重失誤,失誤的原因是什么?中國共產黨又是怎樣轉危為安的? (1)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以陳獨秀為代表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國共產黨以王明為代表犯了“左”傾冒險主義錯誤。 (2)國民革命失敗后,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長征,召開遵義會議,及時結束“左”傾錯誤,在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深化探究] 材料一 遵義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決議根據黨和紅軍當時所處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集中解決了最有決定意義的軍事路線問題。鑒于當時黨內大多數(shù)同志對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政治上的錯誤尚未清醒認識,決議上寫了“黨中央的政治路線無疑義的是正確的”?!吨袊t軍長征記》 材料二 巍峨的遵義城,屹立在烏江邊。云消霧散霞光閃,捧出紅日照山川。毛澤東,偉大的領袖,英明的舵手,撥正船頭,升起風帆,引導我們勝利向前,向前。撥正船頭,升起風帆,引導我們勝利向前,向前。——《遵義城頭霞光閃》 思考 (1)據材料一,分析遵義會議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決議提出“黨中央的政治路線無疑義的是正確的”目的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云消霧散”指什么?毛澤東成為“舵手”指什么?“撥正船頭……勝利向前”又指什么? 答案 (1)主要問題:軍事路線和軍事指揮權問題。 目的:團結黨中央,避免黨內分裂。 說明:中國共產黨處理問題策略的靈活性,反映了黨已經走向成熟。 (2)“云消霧散”:糾正了“左”傾錯誤的軍事路線。 “舵手”: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撥正船頭……勝利向前”:扭轉了長征初期被動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勢開始轉危為安。 [歸納總結] 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 (1)中共“二大”在中國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2)“八七會議”及時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3)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左”傾錯誤,第一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了黨內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課堂小結 1.根據下圖中王小丫的提示,你的正確選擇應該是( ) A.武昌起義 B.秋收起義 C.南昌起義 D.井岡山會師 答案 C 解析 南昌起義由周恩來等人指揮,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2.1927年在漢口召開的八七會議曾給處于思想紊亂、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這里“新的出路”主要是指( ) A.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B.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和開展土地革命 C.實現(xiàn)國內革命戰(zhàn)爭向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轉變 D.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答案 B 解析 根據會議內容分析,“新的出路”是指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和開展土地革命。 3.《秋收起義暴動歌》唱道:“拿起武器鬧革命,工友農友真英雄;秋收起義成了功,一桿大旗滿地紅?!备枨小俺闪斯Α钡暮x是( ) A.起義軍占領了大城市長沙 B.放棄攻打大城市,向山區(qū)進軍 C.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旗號 D.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答案 B 解析 秋收起義攻打長沙受挫后,改向敵人防守薄弱的山區(qū)進軍。因此答案為B。 4.《劍橋中華民國史》寫到:“當共產黨出發(fā)長征時,亞朋德和A.J.比林漢(外國傳教士)考察了共產黨原先統(tǒng)治過的地區(qū)。在那里他們發(fā)現(xiàn)農民們喜歡的是共產黨,而不是國民黨?!碑敃r農民們喜歡共產黨的主要原因是( ) A.紅軍粉碎了國民黨“圍剿” B.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 C.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利益 D.國民黨對日妥協(xié)投降 答案 B 解析 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了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農民的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因此答案為B。 5.中央紅軍未能打破第五次反“圍剿”,被迫進行長征的主要原因是( ) A.國民黨軍隊實力強大 B.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加劇 C.紅軍的武器裝備落后 D.博古、李德的“左”傾錯誤指揮 答案 D 解析 第五次反“圍剿”時,指揮紅軍的是博古、李德,其執(zhí)行的“左”傾錯誤軍事路線,致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故選D項。 學思之窗 思考:為什么說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答案 (1)遵義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毛澤東所代表的正確路線得到了全黨的公認。當時,張聞天負責中共日常工作,執(zhí)行的路線是毛澤東的正確路線。 (2)毛澤東參與了黨政軍的最高領導。在黨內,毛澤東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行政上,遵義會議前他是全國蘇維埃主席;在軍事上,他是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全面負責軍事。因此,毛澤東實際上處于領導地位。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談談南昌起義的重大意義。 答案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二、學習延伸 你認為哪種意見正確?為什么? 答案 第一種意見正確,原因是第一種意見符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第二種意見完全照搬蘇俄經驗,不符合中國國情。 [基礎達標] 1.下圖是發(fā)生在20世紀20年代某次重大歷史事件的領導人雕像,他們分別是賀龍、朱德、周恩來、葉挺和劉伯承。這座雕像紀念的是( )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 B.井岡山會師 C.南昌起義 D.湘贛邊秋收起義 答案 C 解析 賀龍、朱德、周恩來、葉挺和劉伯承是南昌起義的領導人。 2.“因為強大的帝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反動同盟軍,總是長期地占據著中國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須把落后的農村改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為此,毛澤東提出了( ) A.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B.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 C.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D.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答案 A 解析 由“帝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反動同盟軍,總是長期地占據著中國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須把落后的農村改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可得出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故答案為A。 3.1930年,閩西蘇區(qū)掀起文化建設熱潮,有一首歌《你追我趕實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橫直疏密要適當,但愿今年多產谷,支援紅軍打勝仗。”這反映出( ) A.蘇區(qū)的農業(yè)生產迅速恢復發(fā)展起來 B.土地革命調動了農民的生產和革命積極性 C.蘇區(qū)人民期盼結束內戰(zhàn)的美好愿望 D.蘇區(qū)農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蘇區(qū)人民努力生產(生產積極性)和對紅軍的支持(革命積極性),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蘇區(qū)實行土地革命的結果,故選B項。 4.為了取得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艱難的探索,開辟了以農村為中心的“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這一革命道路開始形成于( ) A.中共“一大”的召開 B.國民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 C.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 D.遵義會議的召開 答案 C 5.這是一組大型聲樂套曲:“健兒巧渡金沙江……鐵索橋上顯威風……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此曲所詠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昌起義受挫 B.黨內“左”傾路線的錯誤指揮 C.日軍全面侵華 D.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答案 B 6.“中國的革命,當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國從俄國的羈軛下解放出來。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xiāng)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這條“相反的道路”的實踐始于( ) A.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B.南昌起義 C.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D.八七會議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這一道路開始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 7.魏巍在《地球上的紅飄帶》中說:地球上曾經有過一條紅飄帶。一頭連著黃土高原,一頭連在瑞金城外。他所描寫的歷史事件是( ) A.北伐戰(zhàn)爭 B.南昌起義 C.紅軍長征 D.解放戰(zhàn)爭 答案 C 解析 根據題干“黃土高原”“瑞金”等信息分析,分別屬于長征的終點和起點,因此應選C項。 8.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著重解決的問題是( ) A.組織路線問題 B.軍事路線問題 C.思想路線問題 D.革命綱領問題 答案 B 解析 遵義會議全力糾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傾軍事路線錯誤,肯定了毛澤東正確的軍事主張,解決了當時最迫切的問題。 [能力提升] 9.美國一位歷史學家說:“……有些人逃進了華南山區(qū)。他們的領導人之一是毛澤東,這時無視莫斯科的第三國際,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這里所說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武裝反抗的策略 B.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 D.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答案 D 解析 從“逃進了華南山區(qū)”“毛澤東”“無視莫斯科的第三國際”“新的革命策略”等信息看,D項符合題意: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向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的山區(qū)進軍,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立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這與共產國際的指導是完全不符的。 10.據下圖的信息判斷,當時該政府向群眾發(fā)行“借谷票”的主要目的是( ) A.支援北伐戰(zhàn)爭的革命軍隊 B.爭取反“圍剿”斗爭的勝利 C.渡過抗日戰(zhàn)爭的經濟困難 D.救濟生活困難的人民群眾 答案 B 解析 根據圖片中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4年”“陳潭秋”等信息,聯(lián)系各選項,應選B項“爭取反‘圍剿’斗爭的勝利”,當時正處于第五次反“圍剿”時期。其他各選項與材料的信息不符合。 11.《紅星報》曾刊登一份文件,上面記載:“軍委縱隊黨的干部會議完全同意洛甫(即張聞天)同志關于反對五次‘圍剿’的總結的報告,一致確認中央政治局的決議。”文件提及的“中央政治局的決議”實際上是( ) A.中共“二大”決議 B.遵義會議決議 C.中共“七大”決議 D.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中“反對五次‘圍剿’的總結的報告”可以判斷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是在長征途中。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紅軍開始長征。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內的錯誤。A項是在1922年;C項是在1945年;D項是在1927年。 12.“萬里征途路不平,‘左’傾錯誤總橫行。□□□□端航向,確立毛公統(tǒng)率兵。”與詩中空格部分相關的歷史事件應是( ) A.南昌起義 B.“八七會議” C.遵義會議 D.中共七大 答案 C 解析 解題時注意題干材料中“萬里征途”“確立毛公統(tǒng)率兵”等信息。由此可知,這一歷史事件發(fā)生于長征時期,并確立了毛澤東的軍事指揮地位。這是遵義會議的內容。故選C。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1928年秋) 材料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珴蓶|《七律長征》 材料三 長征一結束,新局面就開始了。——毛澤東 請回答: (1)材料一詩詞中“黃洋界上炮聲隆”,從而開創(chuàng)出了一條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新路,這條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道路是什么?這種轉變說明了什么? (2)毛澤東的詩歌《長征》體現(xiàn)了怎樣的長征精神? (3)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分析長征結束后,怎樣的“新局面”開始了? 答案 (1)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井岡山道路)。奪取“中心城市”。道路選擇要符合國情,要實事求是。 (2)不怕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3)①沖破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保存了革命的力量,建立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②實現(xiàn)了北上抗日的戰(zhàn)略轉移,促進了全民族抗戰(zhàn)局面的實現(xiàn)。③糾正了“左”傾錯誤,形成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毛澤東思想逐漸成熟起來。 14.閱讀下面三幅圖片: 圖一 毛澤東的書法 圖二 江西井岡山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舊址 圖三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結合圖一回答,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是如何發(fā)展成為燎原之勢的? (2)圖二反映了什么事件?在這一過程中,根據地軍民采取的作戰(zhàn)方針是什么? (3)圖一、圖二和圖三之間有什么關系?圖三反映的歷史事件有何意義? 答案 (1)1927年,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地區(qū),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1927~1930年,全國共建立了大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革命武裝力量發(fā)展到10萬多人。井岡山的星星之火,逐漸發(fā)展成為燎原之勢。 (2)粉碎敵人的反革命“圍剿”。采取了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方針。 (3)①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發(fā)展,革命武裝力量的壯大,國民黨發(fā)動三次反革命“圍剿”被粉碎,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②意義:中國革命有了統(tǒng)一的政權機構,使革命發(fā)展更加有力。-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中歷史 第四單元 18 國共的十年對峙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 2020 年高 歷史 第四 單元 國共 十年 對峙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5442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