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歷史人教必修三)》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歷史人教必修三)(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基礎練習
1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的新儒學取代了黃老之學,其原因在于()
①黃老之學存在缺陷與不足②藩鎮(zhèn)割據(jù)加劇威脅了中央集權
③新儒學迎合了時代的需要④丞相與諸侯權力膨脹威脅皇權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2有學者指出“漢武帝在文化上結束了戰(zhàn)國”的局面,形成了多元整合的大一統(tǒng)文化。漢
武帝“在文化上結束了戰(zhàn)國”局面的措施包括()
①開始設立官立學校②設置十三部刺史③表彰六經(jīng)④重用儒生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3秦代嚴格以律例斷案,漢代以《春秋》為斷案的主要依據(jù),俗稱“春秋決獄”。促成這
一變化的是()
A.宗法血緣
2、制度逐漸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漢民族文化共同體形成D.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
4漢代初年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主張“順民之情,與之休息”。其思想來源于(
A.道家學說B.墨家學說
C.法家學說D.儒家學說
5儒家學說成為官方正統(tǒng)思想始于()
B.漢代
A.秦代
D.清代
C.宋代
6 .下表的空白處應填()
思想家
時代
思想主張
西漢時期
罷黜白家,獨尊儒術
A.荀子B.董仲舒
C.
木尺、
D.王夫之
7 .漢武帝時期的太學,只有幾位經(jīng)學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到
東漢中期,太學生已經(jīng)達到三萬多人。該現(xiàn)象反映了
3、()
A.儒學地位上升B.私人講學風氣盛行
C.官立學校出現(xiàn)D.地方教育系統(tǒng)建立
8 .董仲舒說:“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這是()
A.外儒內(nèi)法的思想B.法術勢合一的統(tǒng)治思想
C.“天人合一”思想D.變道家的道統(tǒng)為封建的法統(tǒng)
9 .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獨尊儒術”的主張,從而拋棄了漢初實行的道家“無為而治”的思
想。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道家學說導致了漢初的社會動蕩B.董仲舒新儒學適應了政治需要
C.道家學說不利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D.漢武帝對儒家學說的信奉推崇
10 .有學者援引“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而無不治也”以總結漢初統(tǒng)治思想。據(jù)此
判斷,
4、漢初統(tǒng)治者吸收了先秦時期()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
11 .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外,漢代皇帝都以“孝”為謚號,稱孝惠帝、
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這表明漢代()
A.皇室宗法觀念根深蒂固B.孝道擴展成為社會倫理
C.儒學正統(tǒng)地位得以鞏固D.統(tǒng)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
12 .董仲舒將天命史觀加以整理發(fā)展,宣揚“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目的在于()
A.探尋世界和人類的起源
B.扼制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
C.把歷史的發(fā)展變化歸結到“天理”上D.為封建統(tǒng)治尋找理論根據(jù)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
5、思想觀點:“仁者愛人,為政以德。”“民為
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
材料二《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義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予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漢書.董仲舒?zhèn)鳌?
請回答:
(1) 根據(jù)材料一概況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思想主張。(2分)請列舉這一時期兩
位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2分)
(2) 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張?(4分)
(3) 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2分)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
6、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滅息,
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zhèn)鳌?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
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順命》
材料三夫仁誼(義)禮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佑,
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漢書?董仲舒?zhèn)鳌?
請回答:
(1) 材料一體現(xiàn)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張?(2分)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概括董仲舒提出
這一思想主張的目的是什么?(2分)
(2) 根據(jù)材料二、三歸納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標準
7、。(2分)
(3) 董仲舒的上述思想被漢武帝采納后,對儒學的發(fā)展有什么深遠影響?(2分)
參考答案及解析
1 .【答案】B
【解析】黃老之學被取代的原因之一是,它的無為思想不符合積極有為的時代要求,故①正
確;藩鎮(zhèn)割據(jù)出現(xiàn)在唐中期之后,不符合時間限制,故②錯誤;新儒學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
集權,迎合了時代的需要,故③正確;皇權受到相權和王國問題的威脅,需要新儒學強化皇
權,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
2 .【答案】D
【解析】我國在西周時期就實行“學在官府”,由官府統(tǒng)一社會學校,故①錯誤;刺史是漢代設置的監(jiān)察機構,不是文化方面,故②錯誤;表彰六經(jīng),體現(xiàn)了推崇儒學,故③正確;重
8、用儒生是注重儒家文化的體現(xiàn),故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
3 .【答案】D
【解析】宗法血緣制度的逐漸瓦解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與此題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仁政
理念深入人心是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反映,故B項錯誤;材料與漢民族文化共同體形成與否
無關,故C項錯誤;由于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所以斷案的依據(jù)由律例變?yōu)槿寮医?jīng)典,故D項正確。
4 .【答案】A
【解析】據(jù)材料“無為而治”“順民之情,與之休息”可得黃老無為思想,來源于道家學說,
故A項正確;墨家學說提倡“兼愛、非攻、節(jié)儉、尚賢”,不屬于“無為而治”的政策,故
B項錯誤;法家學說提倡嚴刑峻法,提倡有為,不屬于“無為而治”的政策,故C項
9、錯誤;
儒家思想強調(diào)仁政思想,屬于有為,不屬于“無為而治”的政策,故D項錯誤。
5 .【答案】B
【解析】自漢武帝時代起,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選擇B項符合題意。
6 .【答案】B
7 .【答案】A
【解析】太學規(guī)模的擴大,太學生人數(shù)的劇增,反映人們對儒學的重視,說明儒學地位的上
升,故A項正確;太學是官立學校,不是私人講學,故B項錯誤;官立學校在奴隸社會就開
始出現(xiàn),故C項錯誤;太學是漢代的最高學府,不是地方教育系統(tǒng),故D項錯誤。
8 .【答案】D
【解析】引文從哲學角度的論證了封建統(tǒng)治合理的本源,外儒內(nèi)法是一種統(tǒng)治手段,與題意
不符,故A項錯誤;“法術勢合一”同樣也是一種
10、統(tǒng)治的方法,沒有涉及統(tǒng)治合法性的本源,
故B項錯誤;“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反對征服與統(tǒng)治,與儒家的道統(tǒng)相
反,故C項錯誤;“天不變,道亦不變”把封建統(tǒng)治與天道相比,用自然界的原則來論證封
建統(tǒng)治的合法性,故D項正確
9 .【答案】B
【解析】根據(jù)所學,黃老之學使?jié)h初迅速恢復了元氣,故A項錯誤;客觀講董仲舒新儒學適
應了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使儒學成為正統(tǒng),故B項正確;黃老之學推動了漢初
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故C項錯誤;漢武帝即位,進一步拓展大一統(tǒng)事業(yè),新儒學適應了漢
武帝的需要被采納,故D項錯誤。
10.【答案】B
【解析】法家強調(diào)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11、法治和變法等,材料未涉及,故A項錯誤;材料“無
為而無不為”“無治而無不治”所反映的是道家的“無為而治”,故B項正確;墨家主張“兼
愛”和“非攻”等,材料未體現(xiàn),故C項錯誤;儒家主張“仁”、“禮”、“德治”與“仁
政”等,材料中沒有反映相關內(nèi)容,故D項錯誤。
11.【答案】D
【解析】宗法觀念更多強調(diào)的是血緣親情,而材料體現(xiàn)的是孝道,故A項錯誤;材料講漢代
皇帝以孝為謚號,而非整個社會以孝為倫理,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
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外”,而儒家正統(tǒng)地位到漢武帝時期才確立,中間有較長時間儒學并非
正統(tǒng)地位,不存在鞏固一說,故C項錯誤;根據(jù)材料“漢代皇帝都以
12、‘孝‘為謚號",既突
出了統(tǒng)治者,又強調(diào)了對孝道的重視,故D項正確。
12.【答案】D
【解析】“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不是為了探尋世界本源和總結歷史的變化,而是為統(tǒng)
治者提供理論依據(jù),維護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故A.C項錯誤,D項正確;董仲舒的天命觀確立了
儒家的統(tǒng)治地位,遏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但這是作用,不是目的,故B項錯誤。
13.【答案】(1)主張:仁;仁政;民貴君輕;為政以德。(2分。能回答其中一點即可得2
分)
人物:孔子、孟子、荀子。(2分。能回答其中兩個即可得2分)
(2) 主張:“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4分)
(3) 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批判地繼承)。(2分。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酌情
給分)
14.【答案】(1)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分)
目的:鞏固統(tǒng)治;維護統(tǒng)一;加強中央集權。(2分)
(2) 標準:三綱五常。(2分)
(3) 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
化的主流。(2分)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