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高中語文 第四課蜀道難第二課時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1112高中語文 第四課蜀道難第二課時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3(2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蜀道難第二課時(講讀第二、三段) 1吃透文本 第二段:通過環(huán)境氣氛烘托蜀道之難。 第三段:寫蜀中戰(zhàn)禍之烈。 2疑難探究 (1)如何理解詩中的“西去”與“西望”? 巴蜀在秦陜的南面,本詩為何說“問君西游何時還”?為何說“側(cè)身西望長咨嗟”?這是當時的習(xí)慣說法。從長安入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古人宏觀的地理觀念比較淡薄,故而形成了這樣的表達習(xí)慣。唐詩中寫由長安入蜀而稱“西去”的比比皆是,而稱唐玄宗逃亡到蜀地也稱為“西巡”“西幸”或“西遷”。 (2)如何理解“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課本中的注釋是一種解釋,即“守關(guān)的將領(lǐng)倘若不是(自己的)親信,就會變成叛亂者”,這樣,把“狼與豺”理解為“比喻叛
2、亂的人”,而“化為狼與豺”的就是指守關(guān)的將領(lǐng)反叛了,這樣理解比較曲折隱晦。另一種解釋是,“狼與豺”比喻異類,“化為狼與豺”是指死亡,即不復(fù)為人之意,其主語是“友人”,這種理解比較直接。 (3)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幾句的詩意? 這幾句詩主要是用夸張的手法極寫蜀地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險惡,奉勸友人不可以久居,不是實指。詩歌的語言本來就有不驚人不足以為美的特點,杜甫就說過“語不驚人死不休”,他有些記山野景物的詩也表現(xiàn)出這樣的特點。如“前有毒蛇后猛虎”(發(fā)閬中),“空荒咆熊羆,乳獸待人肉”(課伐木),“人虎相半居,相傷終兩存”(客居)等。 (4)全詩最后一段寫劍閣,對天寶
3、初年的唐朝社會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在風(fēng)光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最后寫到了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弗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并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像描寫蜀道猛獸又像影射政治兇煞的雙關(guān)語句,表達了作者的憂慮與關(guān)切,為詩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蘊和現(xiàn)實的內(nèi)涵。 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心懷異志者可能恃險作亂,后來
4、發(fā)生的安史之亂,正證明了詩人的憂慮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 (5)全詩的主旨如何理解? 關(guān)于這首詩的立意,歷來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為憂慮房琯、杜甫而作,認為作者寫此詩是擔心身為劍南節(jié)度使的嚴武會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 諷刺安史之亂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為給李白集作分類補注的元人肖士赟; 諷刺四川軍閥章仇兼瓊; “即事成篇,別無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簽和顧炎武日知錄為代表。 經(jīng)今人研究,前三種說法,或于史實不符,或于時間不對,都很難成立。所以我們以第四種說法為基礎(chǔ),認為本詩的主題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襲樂府古題的“即事成篇”之作。綜觀全詩,敘議結(jié)合,多扣詩題,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
5、說除了擔心友人旅途艱險之外還有什么寓意的話,也不過是籠而統(tǒng)之地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憂慮,這其中還摻雜了含蓄而執(zhí)著的惜別之情。當然,也不能否認這其中有以蜀道喻仕途艱難,功業(yè)難成的意思,不過要理解成處處有深意,就未免牽強附會了。 (6)對于詩文的鑒賞,歷來各家都有所評論,對于蜀道難該如何鑒賞呢? 清代詩評家沈德潛評論蜀道難:“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边@句話形象而又有概括性,但主要是說蜀道難章法靈活、氣象宏偉。 (1)章法上,蜀道難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fù)沓形式(又稱反復(fù)),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共出現(xiàn)三次:開頭、中間、結(jié)尾。由此自然形成以主旨句貫串始終,內(nèi)容層層深
6、入的格局,使人產(chǎn)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這種形式在詩的結(jié)構(gòu)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全詩基調(diào)的形成也影響很大。 (2)氣象上,如從畫廊經(jīng)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嘆為觀止! (3)基調(diào)上,因主旨句貫串始終,顯示了它的詠嘆基調(diào)。 (7)為什么說這是一首最能體現(xiàn)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特色的代表作品?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shù)地展現(xiàn)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 ,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
7、 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fā)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zhì),因而才呈現(xiàn)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tài)。詩人善于把想像、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峰,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fēng)云,鞭撻海岳”(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guī)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chuàng)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shù)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在蜀道難這首詩中,李白借
8、助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夸張生動地描繪了蜀道的艱險和沿途風(fēng)光的奇麗,抒發(fā)了自己對于蜀道之奇險的強烈的情感體驗,深切地表達了自己對于入蜀(為官的)友人的關(guān)切。在這首詩中,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超群的藝術(shù)才能也有相當充分的表現(xiàn);因而,這是一首最能體現(xiàn)李白詩歌的積極浪漫主義特色的代表作品。 AB C D 【答案】D(去:距離;或:倘若。) 【答案】C(C前者表并列,連詞;后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A連詞,雖然;B介詞,比;D介詞,用。) 【答案】C(C項都是“從那時以來”的意思。A項“及”分別是“和”“到”的意思。B項“而”分別表示并列和轉(zhuǎn)折。D項“于”分別表示比較和被動。) 4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
9、項是() 例:可以橫絕峨眉巔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C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D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答案】A(例句和A項中的“絕”都是“越過、通過”的意思。B項“絕”意為“與世隔絕的”。C項“絕”意為“停止”。D項“絕”意為“陡峭的”。) 5與“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但見悲鳥號古木 D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答案】B(B項和例句都是賓語前置句,例句“胡為”即“為胡”,B項“何以”即“以何”。A狀語后置句,“于上青天”后置。C省略句,“號”后省略介詞“于”。D省略句,“啼”后省略介詞“
10、于”。) 6填空。 (1)李白字_,號_,唐代詩人。他與杜甫被稱為中國詩壇的“雙子星座”,代表了中國_詩歌與_詩歌的最高成就。 (2)從詩歌體裁上說,蜀道難屬_,而不是近體詩。 【答案】(1)太白青蓮居士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 (2)古體詩(古風(fēng)) 窮則變,變則通 【原文展示】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易經(jīng)系辭下 【名句背景】 秦朝實行苛政,百姓痛不欲生,但又無法可想。有一個叫陳勝的農(nóng)民,被政府征召去漁陽服役。正巧碰上連日大雨,路途泥濘,不能按期趕到。按照秦朝法令,誤期就要砍頭;即使僥幸不殺,服勞役也是十有九死,真是進退兩難,走投無路。聰明的陳勝想:“反正都是死,不如起義反秦,也許有條活路?!庇谑桥c吳廣一起舉旗反秦,打出來一片新天地。真是“窮則變,變則通”。 【名句譯釋】 事物發(fā)展到了盡頭就會發(fā)生變化,發(fā)生變化就能使事物的發(fā)展通暢無礙,通暢無礙就能長久。 【名句評析】 周易(即易經(jīng))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有人認為“易”就是上日下月的象形,易經(jīng)說的是天地之間、日月系統(tǒng)以內(nèi)人生與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在本句之前,作者先說了神農(nóng)帝死了以后,黃帝、堯、舜相繼登位,不斷改變典章制度,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使百姓不致死板厭倦,過上安定生活。然后用頂針句式加以歸納提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表達了窮極就要變化,變化就會通達,通達才能長久的社會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