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年級科學上冊 哪杯水多說課教案 青島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三年級科學上冊 哪杯水多說課教案 青島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22年三年級科學上冊 哪杯水多說課教案 青島版
說教材
教學內容:青島版科學三年級(上)第二單元第三課時《哪杯水多》。
本課以水為載體探究比較液體多少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使用量筒,體驗到借助儀器測量比用感官判斷更準確。教科書提示了探究活動所需要的材料:各種杯子、尺子等,意在提示學生課前準備探究活動所需的材料。本課包括倆個活動:一、我們來比較,哪杯水多?二、怎樣測量才更準確?
本課以探究為核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符合新課改的基本理念。
本課的中點我定位
2、為:讓學生經歷水的多少的探究過程,并體驗樂趣;根據科學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全面素質發(fā)展的需要,從情感、知識、等方面制訂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夠運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的多少,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愿意合作與交流,通過測量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保持與發(fā)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于探究與發(fā)現(xiàn)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教學重點:科學探究的過程。
教學難點: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二、說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認為,科學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環(huán)境下,在教師
3、和學生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自已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本課教學,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精心設計有關水與生命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和討論交流來學習科學。并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發(fā)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yǎng)。
根據《水的多少》這一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輕松地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確定以下教學方法:
1、引導—探究法
劉默耕先生的“引導——探索”教學法有別于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法”,也不同于蘭本達的“探究——研討”教學法”。“引導——探索”教學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學著像科學
4、家那樣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組討論法
分組討論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他們樂于交流,并能發(fā)表自己的不同意見。
三、說學法
根據新教材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作啟發(fā)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增強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
四、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三年級的學生對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多少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體積的知識,但是熟悉的現(xiàn)象并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水的多少更多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
5、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時老師隨意的將一杯水倒進不同形狀的容器中,讓學生猜測那個容器里的水最多,哪個里面的水最少,這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激發(fā)學生想出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五、 說教學過程
1、結構
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分組討論、解決問題—實踐驗證—交流匯報
2、理論依據
《科學》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強調對學生的發(fā)展格外注重,表現(xiàn)在從對學生“學”的關注轉向對學生“人”的關注,強調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和社會。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
6、的重點。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分組討論、解決問題—動手實踐—交流匯報
每個環(huán)節(jié)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提出問題、對問題進行猜想感性認識,最后實驗,驗證假設。經過這個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經歷了整個探索求知的過程。
3、 教學過程
(1) 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chuàng)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讓學生在老師分完水后,猜猜老師想提出什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
7、提出“哪個杯中的水最多(少)?”后,揭示課題《水的多少》。首先組織學生觀看桌子上的不同容器的形狀特點,主要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學生繼續(xù)猜測問題的結果:你們認為哪杯水最多呢?給它們排排對吧。
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來比較水的多少。
(2) 分組討論、解決問題
討論探究水的多少的方法,目的是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豐富學生對合作、交流的認識,而課前的準備工作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關于這部分內容,學生已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學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
每個學生明確要思考的內容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討論,讓學生討論時教師應該提出:“老師不是看
8、哪個小組討論時的聲音響,而是看誰想到的辦法多?!边@樣既可以管理課堂,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匯報找到的方法。
(3) 實踐驗證
實踐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yǎng)。這固然可以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來進行,但絕不能沒有科學教育——因為科學教育的實踐性、基礎性、科學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它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怎樣利用科學教育的優(yōu)勢,使它成為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搖籃,讓學生“學會體驗、學會探究”呢?我的體會是:實施開放教學,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操作、質疑、觀察、想象、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誘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
9、,激發(fā)探究欲望,訓練探究思維,從而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探究潛能。
在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引導總結的基礎上,各小組都確定了本小組的探究方法,根據各自的探究方法,各小組進行動手實踐,教師巡視指導并幫助。
(4) 交流匯報
學生在完成實踐驗證后,處于一種興奮的狀態(tài),教師要及時的引導學生交流匯報,將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經驗、收獲和大家分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及時的肯定和指導,使學生明確的知道自己的探究中有哪些是做得對的,有哪些需要改進,這樣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
附送:
2022年三年級科學上冊 本地的土壤教案 湘教版
教學目的:
(一)科學探究目標:
1、學習采集土樣。
2、
10、能夠采用不同的方法觀察土壤。
3、能夠用自己設計的方式分離土壤里的物質,并填寫實驗記錄。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驗觀察土壤的樂趣。
2、意識到保護土壤要從小事做起,能將研究后的土壤及其中的動植物放回原處。
(三)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土壤的概念。
2、知道本地土壤的組成。
教學重點: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教學難點: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學準備:小鐵鏟、塑料袋、標簽、 筆、記錄紙、托盤、報紙、篩子、水、燒杯、玻璃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導入
提問:有誰知道土壤是什么嗎?
理解土壤的概念
教學新課
一、認識土壤
1、哪些地方有土壤呢?
2、
11、土壤和植物、動物、人類有些什么關系呢?
二、采集土樣
1、想去看看土壤嗎?
2、教師宣布采集時的安全事項。
3、教學生做土壤標本的方法(18頁)
4、帶工具采集土樣
三、活動總結
四、課后準備
將土壤樣本交給老師保存。
第二課時
教學導入
提問:我們采集來的土壤,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些什么問題?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該怎么辦?
要靠大家認真地、仔細地觀察
教學新課
(一)觀察土壤成分
1、你已經知道土壤里有哪些東西?
2、你是用什么觀察方法發(fā)現(xiàn)的?
3、討論:
我們還可以用些什么方法觀察土壤?
4、用自己的方法觀察土壤。
5、匯報觀察結果。
(二)設計方法分離土壤
1、討論:
你怎樣把土壤中看到的物體分離開來?
2、匯報分離方法。
3、分組按照自己的方法分離土壤。
4、學生用文字或圖畫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三)教師小結
(四)拓展應用
1、整理器材
2、留心觀察不同的土壤。
板書設計:
1、本地的土壤
(一)觀察土壤成分:土壤里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爛物、
水等
(二)設計方法分離土壤:沉淀法、篩選法、挑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