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兩章》教學設計.doc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孟子兩章》教學設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理解作者的觀點;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異義詞,正確辨析常見的文言虛詞、實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論點后層層推進、逐層論證的論證方法;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正確理解并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 3.比較兩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難點】 1.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結構。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蘊含的思想內涵。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導入 引導學生回憶《智取生辰綱》中的有關內容導入本課。 二、檢查預習 1.集體交流學生搜集的材料。 2.課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圖文資料。 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 三、疏通文意 1.指名朗讀課文并正音。(課件顯示) 夫(f):發(fā)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 粟(s):谷子,與栗(l)區(qū)別。 畔(pn):通 “叛”,背叛。 2.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模仿錄音齊讀。 (1)借助課下注釋,同桌間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務。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多媒體課件顯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旨在說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固國):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指使國鞏固。 威(威天下):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之(寡助之至):作“到”講 。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齊讀課文。 四、研析課文(課件顯示)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后面部分? (師生共同交流,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明確: 1.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因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2.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先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后面同樣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內容,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 3. 中心論點得到論證后,文章進一步闡發(fā),首先,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文章后面部分絕非多余的閑筆。 教師提醒: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內容,“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 ?!熬印奔次恼轮兴f“得道者”,后面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賞析全文 (前后兩桌四位同學討論,合作完成如下問題) 1.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 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開頭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后面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2.應該怎樣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張? 明確: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的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作用。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六、拓展延伸 有人認為:戰(zhàn)爭勝負取決于戰(zhàn)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fā)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看法?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默寫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參照課后練習一,自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二課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教師背誦課文,提醒學生正字正音。 二、學生齊讀,要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教師指點示例: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點詞重讀) 三、研讀第一部分,發(fā)現、解決問題 1.理解積累。 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餓其體膚 所以曾益其所不能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動心忍性 注:所有加點的詞均為使動用法;下畫線的詞為通假字。 2.質疑明確。 (1)文章第一段前面每一個分句中均有一個“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現的則是“舉”字,請問“發(fā)”、“舉”兩個詞是什么意思?(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 明確: “發(fā)”字在第一段中的第一句“于”字之前,和其后5個句子中都處于“于”字之前的“舉”是一樣的?!鞍l(fā)”與后5個“舉”字意義也差不多,在這里可解為“發(fā)達”、“發(fā)跡”等,但也有細微的差別, “發(fā)”與“舉”既表現了人物由低微向顯貴轉換的過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與“堯”的賞識有關,但主要的還是他自身的才干與努力的結果,故曰“發(fā)”;后說的幾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還取決于明主的知遇,故曰“舉”。(多媒體顯示如下思考題) (2)課文連舉古代哪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 ,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為。 (3)作者列舉古代名人的事例想說明什么?有什么作用?(這一問題有點難度,學生獨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師可作點撥) 明確: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練;只有經過磨練才能有所作為。為下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作鋪墊。 (4)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明確:韓信受胯下之辱終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fā)明了電燈;諾貝爾發(fā)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后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fā)現了鐳元素;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5)“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并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過了,能經受的挫折都經受過了,以后即使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冷靜對待,設法克服和應對。 五、討論第二部分,明確中心論點 (本節(jié)難度較大,可由教師逐句串講) 1.重點弄清下列詞語及句子。(多媒體顯示) 恒:常常。 過:過錯。這里用作動詞“犯錯誤”。 然后:這樣以后。然,代詞;這樣,指有過失。 衡:與“橫”通假,梗塞、不順利。 征:觀察到,檢驗 。 入則無法家拂(bi)士:在國內如果沒有善于法度的世臣和善于輔佐的賢士的規(guī)勸諷諫?!胺鳌保嚎镎^失。 2.小組討論這一部分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學生發(fā)言,教師明確) 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fā);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常處憂患,多受磨難,可以促使人奮發(fā)圖強,從而得“生”;耽于安樂,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敗、墮落,從而得“死”。在論證方法上則運用正反論證,一反一正,從而論論證了文章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七、小結本文寫法特點 提問后明確: 1.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式,使文章讀來氣勢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開篇用了6個“于”和5個“舉”字來概括列舉6位名人的事例,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6個“其”字表明了“上天”為了磨練、鍛造可以擔當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賢臣的良苦用心……2.以點帶面、從小到大。文章從個人經受的磨難談起,講到一個國家的處境,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松警惕,從而使國家一旦遇到內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這種以點帶面、從小到大的寫法堪稱經典,使人讀來欲罷不能,欲忘不得,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八、指導背誦課文,力求當堂成誦 (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或扼要板書,學生尋找規(guī)律背誦) 課件: 首先:以六個人物為線索 接著:以“故、苦、勞、餓、空乏、拂、亂、所以”為線索 最后:以“改、作、喻、入、出”為線索 九、辯論 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為辯論題目展開辯論,贊成和反對的雙方都要說出各自的理由。教師要掌控辯題方向,把小辯論的時間控制在十分鐘左右并最后小結。(旨在讓學生認識到順境和逆境都能出人才,因為關鍵因素是人自身的主觀愿望和努力。) 十、拓展 學了課文,你打算怎樣面對生活或學習中的困難、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開得更燦爛、美好,使自己的未來日子更幸福? 十一、布置課后作業(yè)(印發(fā)) 1.給生字注音并解詞。 畎(quǎn)畝:田間水溝 曾(zēng)益:增加 拂(b)士:同“弼”,輔佐君主的賢士 拂(fǔ)亂:違反、阻撓 2.寫出文中三個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衡:同“橫”,梗塞,不順 拂:同“弼”,輔佐,輔弼 3.詞類活用。 勞(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勞累) 餓(使......饑餓) 空乏(使....窮困缺乏) 動(使......驚動) 忍(使.......堅韌) 亂(使......受到阻撓) 人恒過(名詞活用為動詞,犯錯誤、犯過失) 入則、出則(動詞活用為名詞,國內、國外) 4.古今異義詞。 舉于版筑之間(今義:建筑、修路古義:搗土用的杵) 舉于士(今義:士兵古義:獄官) 5.多義詞。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給) 征于色(在) 生于憂患(由于,在) 而后作(承接連詞) 而死于安樂也(并列連詞) 行拂亂其所為(阻撓,違反) 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6.特殊句式。 被動句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被任用) (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被選用) (3)膠鬲舉于魚鹽之中(被選用) (4)管夷吾舉于士(被錄用) (5)孫叔敖舉于海(被起用) (6)百里奚舉于士(被起用) 【資料寶藏】 1.教學實錄片段 妙釋文義 巧彈琵琶 吳云 導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引用史實闡述道理,逐層推論,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觀點:人若要擔當大任、國家若要永存必須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之意識。我從人的成才問題入手切入論述部分的教學,與學生一道巧彈琵琶、妙釋文義,師生共同完成了一次難得的旅行。 實錄: 師:同學們,舜由農民成為君王、傅說由泥水匠成為國相、膠鬲由商人成為良臣、管夷吾由獄官成為國相、孫叔敖由隱士成為令尹、百里奚由俘虜成為大夫,他們從平庸者成長為國之棟梁的歷程是艱辛的,沒有條件的儲備,沒有伯樂的發(fā)現,他們不可能完成這一轉變。一個人若要擔當大任,他必須有怎樣的儲備呢?他應不應該展現自己的才能?這兩個問題,孟子是怎樣認識的呢?請大家自讀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填寫以下表格。 經歷磨難 儲備相應條件 所起作用 是否顯才 苦其心志 穩(wěn)重的性情 動心忍性,益其所不能;知錯就改。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勞其筋骨 健康的體魄 餓其體膚 堅強的韌性 空乏其身 正確的錢財觀 行拂亂其所為 不屈的斗志 (多媒體出示表格:將“經歷磨難,儲備相應條件,所起作用,是否顯才”四大欄目展示出來,并留出相應空白讓學生填寫。采用先學生自讀自填,再小組討論探究形成一致意見的方法,由學生自主完成,最后師生共同修正。) 師:擔當大任的人,韓愈將他稱之為“千里馬”。請問,若“千里馬”貪圖一時的安逸或經不起磨難,不為改變自己的處境而奮起,它的結局會怎樣? 生:成為常馬,駢死于槽櫪之間。 師:所以,一個人想成才,他應有怎樣的意識? 生:有一種想改變現狀的意識。 師:這種意識,就是孟子所說的憂患意識。一個人只有在憂患中才能奮起,增長才干。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若這個人具備了擔當大任的條件,他應不應該向外人顯現自己的才干呢?孟子的觀點是怎樣的?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你的理由。 (多媒體出示問題,小組討論) 師:請你說說孟子的觀點。 生:孟子認為,應該顯示自己的才干?!袄в谛?,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敝械摹白鳌薄坝鳌北砻魉倪@一觀點。 師:大家同意孟子的觀點嗎?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我認為,還有一點,孟子在這里雖未說明,但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那就是,人不能到處顯才,正所謂“樹大招風”就是這個理兒。所以,我想,孟子在文中所說的“喻”,應是在適當時期、適當地點,遇到適當人的時候才有的行為。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從我們對一個擔大任的人的成長歷程分析來看,他應有穩(wěn)重的性情,他所經歷的磨難告訴他,才美要在適當時候才能外現。只有這樣,才能引起伯樂的注意。 師:你能舉一個例子嗎? 生:姜子牙遇文王就是如此…… 師:從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到,人才需遇到識才之人才能顯示其才,千里馬要在伯樂面前顯示千里之能。人時時刻刻處在憂患之中,你有了才干,還要憂自己如何才能被“伯樂”相中,人盡其才。一個人只有在憂患之中才能生存發(fā)展,那一個國家呢?…… 小結: 本設計之妙有三:一是擺脫了古文教學中翻譯教學的藩蘺,變傳統(tǒng)為創(chuàng)新;二是把學生對成才的個性認識和經驗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三是銜接教學恰入其分,用《馬說》內容對相應問題加以佐證,更有說服力。教學過程跳出了傳統(tǒng)古文教學的圈子,呈現探究性的特色。-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孟子兩章 孟子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937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