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單元《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doc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單元《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單元《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單元(章、節(jié)) 第 二單 元 第 一課 課 題 《燭之武退秦師》 第 周第 課時 授 課 班 級 高中 班 教 學 目 的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 賞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滲透教育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 學 重 點 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把握。 教 學 難 點 賞析人物形象,在寫作中加以運用。 教學方法及手段 課件 錄音。 由解題導入法引入。 學 法 指 導 了解背景——誦讀——疏通文意——分析形象 第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劉勰《文心雕龍》)一個睿智的人,能用自己的語言征服對手、征服世界。就如我們所熟悉的“兩彈一星”的老科學家錢學森,一九五五年,他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簡介《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傳”意為注釋,《左傳》為給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它與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谷梁赤的《春秋谷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它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三、解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細解文章的題眼,我們能抓住的是文章的靈魂。它告訴我們哪些內容?那么在題目中,它給我們傳達的是什么樣的信息? (1)一人與萬人,力量懸殊,充滿懸念; (2)“退”如加修飾語,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并且是使動用法; (3)核心人物是燭之武;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yǔ、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吧。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 四、初讀感知 1、解決生詞:? ? 貳(èr) ?氾南(fàn) ?佚之狐(yì) ?夜縋而出(zhuì) 批 注 第 2 頁 教學過程: 共其乏困(gōng) ?逢孫(páng) 2、放名家朗誦,請同學們聽清字音,聽準句讀,聽出語氣。 3、背景感知: 自由誦讀一遍,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一個問題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個國家?并且找出三國之間的糾葛,并造成什么后果,并從原文中找出依據(jù)。 (明確):涉及到了晉、秦、鄭三國。 (板書)一個三國的簡略地圖:秦──晉──鄭 (糾葛): 晉鄭之間: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秦之間: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后果: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補充):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秦晉之好 重耳到了楚國,受到優(yōu)厚的招待,并許諾楚王,有朝一日兩國交戰(zhàn)先退避九十里。后來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機,派人把重耳請到秦國,并把女兒嫁給重耳,秦晉結下姻親關系,這就歷史上的秦晉之好。今天兩家要聯(lián)姻,還說欲結秦晉,當由此而出。再后來,秦穆公派兵把重耳護送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文公。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晉楚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批 注 第 3 頁 教學過程: 秦、晉圍鄭形勢圖 五、課文分析 (一)退師原因 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 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這節(jié)課我們對先秦的歷史散文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并初步接觸了課文內容,知道鄭國的國家命運危在旦夕,鄭國到底能不能化險為夷,脫離險境呢?又是如何脫險的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細分解。 (二)退者出場 1.朗讀第二段,結合語境準確把握人物身份,體會文言文的語氣。分角色朗讀(學生自己談應該如何讀)。 2.人物出場 a:佚之狐你們覺得他是怎樣的人? 明確:關心國事的大臣,對燭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實為慧眼識才的伯樂。 B:他的一番話對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有什么樣的作用? 明確: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我們有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同時還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佚之狐的一番話即是從側面刻畫出了燭之武之大智。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猶如文天祥,國難當頭非他莫屬之感。 c:鄭伯在他的語言中,你們品味一下,他是怎樣國君? 明確:一位敢于自責的國君,情真意切,有風度,故燭之武許之。 d:燭之武為什么要推辭,為什么要發(fā)一番牢騷? 批 注 第 4 頁 教學過程: 明確:燭之武的一番推辭,其中大有學問,將人物形象刻畫的有血有肉。1. 是“平時不燒香,臨死抱佛腳”,用得著才來求,人情之冷暖,燭之武不太快活。2. “無事不登三寶殿”,燭之武知道鄭伯之用意,亦明白“挽狂瀾于既倒”是何等不易,自己就一點不怕么?就一定有成算的把握么?所以先推辭一下,也是為自己留條后路。不要夸???,最終落人笑柄。3. 即使有把握,也要賣個關子的,否則人家認為這是輕而易取的事情,不會對你心存感激的。 小結: 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但這種答應悲壯的,你想想啊,一個大約七十歲的“老”頭子,在這國家生死存亡的節(jié)骨眼兒上去游說,生死完全是置之度外的。再則,燭之武有天大的不滿他也改變不了自己是鄭國人的事實,他是愛國的,總不能看著自己的國家滅亡,這種的愛國感情如同聞一多在《發(fā)現(xiàn)》中所表達出來的復雜的愛國之情一樣,是非常感人的,“我雖然恨你,但我愛你的心永遠不會變”,這是一種高尚的,歷經烈火金剛打磨而格外鮮亮的愛國之情。 (三)退師過程 在此段中,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分析: “夜縋而出”,進一步說明了鄭國形勢之嚴重。秦、晉已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從側面襯托燭之武這一形象,突出他的勇敢。 第一層(“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說明秦、晉圍鄭,鄭國必亡。欲揚先抑,提出問題。燭之武好像置身于鄭國之外,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的,這自然會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聽他把話說完,從而為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了可能。 第二層(“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燭之武指出,秦、鄭相隔遙遠,晉、鄭卻是近鄰,因此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鑒于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 批 注 第 5 頁 教學過程: 指出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秦國當然不會幫助晉國成就霸業(yè)而使自己的國力相對削弱。(以退為攻) 第三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保存鄭國,對秦只有好處。如果說上一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以利益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xù)在秦、晉關系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當然,這些好處的前提,就是要秦國放棄進攻鄭國。這樣一分析,攻鄭與友鄭的利弊輕重,自然就擺在了秦伯面前。 第四層(“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燭之武察言觀色,又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燭之武又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然要進犯秦國。這樣一發(fā)揮,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不僅與鄭國訂立了盟約,還反過來幫助鄭國。 小結:燭之武說服秦伯的藝術(出示課件):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亡鄭導致鄰之厚,君之薄也(闡明利害,動搖秦軍); 舍鄭,君亦無所害(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晉國貪得無厭,君之所知也(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xiàn)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zhàn)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lián)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四)退師結果 晉侯對于撤軍說了幾點理由?你認為哪點最重要? 明確:三點理由(不仁,不知,不武)。他的依據(jù)是秦晉聯(lián)盟只可維護不可破壞,不能因為一個鄭國而壞了大事,體現(xiàn)晉侯作為一代霸主的高瞻遠矚。 應該是“失其所與,不知”,晉侯考慮的是長遠的利益,想借助秦國的力量有更大的作為,體現(xiàn)他的野心和謀略。 批 注 第 6 頁 教學過程: 六、人物分析 孫子兵法云: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就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我們通過對他的這段說詞的分析,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過人的才華。難怪佚之狐評價他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币虼?,我們對燭之武的第一個認識就是:(板書)一個令人佩服的辯才。接下來我們進行第四次閱讀,大家從這篇極簡省的文字中再找一找,看看文章還給我們展示了燭之武哪些不一樣的側面。 1、一個深明大義的君子: ⑴強敵壓境,理應朝廷里文臣出謀武將出力,而鄭國卻把一個無名老百姓燭之武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說明了什么? 提示:朝廷無能。更襯托了燭之武的才能。 ⑵燭之武既然如此有才華,佚之狐也知道他“口懸河漢,舌搖山岳”,可為什么燭之武老而不被用,年近七十,也只是個小小的“圉正”(弼馬溫)?說明了什么? 明確:當權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者的嫉妒。 ⑶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fā):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 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不然,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于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fā)的閃亮時刻。 ——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真是“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⑷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燭之武雖然一直不被重用,但在漫長的歲月里是怎樣的埋頭攻讀時刻準備的,怎樣的渴望為國立功實現(xiàn)自己抱負的。? 可以想象:燭之武向多少人探問過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個日夜他翻看竹簡的手勢與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側耳細聽能從王宮里 批 注 第 7 頁 教學過程: 傳來征召自己的聲響時的焦急與渴盼。 ⑸然而直等到今天國難當頭,他已經垂垂老矣,已經“無能為也矣”,鄭伯才想起來找他,心中自然有許多的怨恨要發(fā)泄。于是他面前有了選擇:是因個人恩怨而趁機報復鄭伯,還是為了國家利益而獻身。 燭之武為什么最后要選擇后者,是鄭伯的口才太好了,可以一下子消解掉一個人一輩子的怨氣并化干戈為玉帛讓對方肯冒極大的危險為自己做事嗎?燭之武的選擇說明了什么? 提示:面對鄭伯“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的威脅,我們可以替他“回敬”一句:自古易君不易民。損失大的是您又不是我。然后瀟灑地拒絕鄭伯以泄一生的抑郁。 然而,面對鄭伯的威脅,燭之武竟答應了。為什么?為什么?因為他是君子!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他是一個明白大義的君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國家利益是大義,面對大義,君子什么都可以放棄,包括自己的生命,何況自己那點不得志呢。這又是一個讓我們敬仰的理由。 2、一個讓人心酸的勇士: 《東周列國志》里說他“須發(fā)盡白,佝僂其身,躊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對鄭國的最樸素的愛又加固了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于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fā)的閃亮時刻。? “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只是這機遇來得太遲了一點兒,而且是冒著亡國的危險。但如果不是秦晉圍鄭,燭之武恐怕真得“駢死于槽櫪之間”,湮滅于歷史的風雨之中了。 3、反思:燭之武才華被埋沒如此長的時間,他究竟有沒有其他出路呢? 提示:如: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 在推銷自己這點上,春秋之“士”遠不如戰(zhàn)國之“士”放得開。商鞅、馮諼、范睢、蘇秦,哪一個不是在竭力運籌、想方設法(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去干謁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創(chuàng)出一 批 注 第 8 頁 教學過程: 番功業(yè)而名垂史冊呢? 我覺得,在燭之武的心里,更多的還珍藏著做為“士”的標志之一的清高與孤傲?!笆繛橹赫咚馈?,如果碰不上一個敬賢禮士、思賢若渴的開明君主,寧可老死家中、默默無聞,也絕不涎皮賴臉的去求人家賞給自己一個板凳、彎腰低頭地做一個平庸的官僚。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李白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袁宏道七遞辭呈就因不愿做磕頭逢迎的勾當。 他們人生最年富力強的歲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們可以為他們惋惜,但我們必須向他們那高傲的靈魂敬禮! 4、總結:我們看到了燭之武身上不同的側面:一個深明大義的君子,一個讓人心酸的勇士,一個令人佩服的辯才。(均已板書)然而正史上對他的記述除了《左傳》這些文字外,別處似乎很難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記》里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叭恕薄笆埂倍质範T之武成了無名英雄。然而我們今天仍要向他獻上我們最崇高的敬意,敬他是個真君子,敬他身上閃耀著的大義。 七、結課 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只有在適當?shù)臅r候,對適當?shù)氖挛铮瑢m當?shù)娜?,在適當?shù)臅r機下,以適當?shù)姆绞桨l(fā)生的感情,才是適度的最好的感情。” 燭之武正是運用最恰當?shù)膭裾f方式處處為秦著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挑撥秦晉關系,終于打動了秦穆公,使秦穆公“乃還”,從而保全了鄭國。這是燭之武智慧的體現(xiàn),更是他辯論語言的魅力所在。 批 注 第 9頁 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退師原因 欲揚先抑 以退為進 退者出場 闡明利害 動搖軍心 退師過程 替秦著想 以利相誘 退 引史為例 挑撥秦晉 退師結果 作業(yè)布置: 1.總結文言實詞虛詞。 2.寫一篇短文,分析燭之武為何能說退秦軍。 課后小結及體會: 第10 頁-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燭之武退秦師 人教版 必修 第二 單元 武退秦師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154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