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末調研測試卷政治試題.doc
《高二期末調研測試卷政治試題.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二期末調研測試卷政治試題.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高二期末調研測試卷政治試題 第I卷(選擇題,共75分) 一、 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每小題2分,共48分。 1.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來直接改變物質結構,這就是相信 A. 人的主觀意念可以主宰客觀物質世界 B. 人的實踐活動具有主觀能動性 C. 人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滿足人的需要 D. 人的認識能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A) 2.“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風景都沒有什么感覺;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yè)價值,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這表明 A. 意識不可能正確地反映物質 B. 意識只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具體形象的反映 C. 人的感覺具有主體性 D. 意識的正確與否受認識主體學識水平的制約 (C) 3.一些地方發(fā)現(xiàn)的“狼孩”、“熊孩”,他們雖為人所生,卻沒有意識。其主要原因是 A. 他們的大腦發(fā)生了質變 B. 他們的語言功能退化 C. 他們沒有感覺和心理活動 D. 他們脫離了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 (D) 4.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等元素的觀點是 A.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B. 近代機械唯物主義 C. 古代唯心主義 D. 科學的世界觀 (A) 5.下列成語典故中,體現(xiàn)部分與整體辯證關系的是 (1)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2)一脈不和,周身不安 (3)一失足成千古恨 (4)窺一斑而見全豹 A.(1)(2)(3) B、(2)(3)(4) C、(2)(3) D、(1)(2)(4) (C) 6.青年學生堅持唯物論,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根本要求是 A.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B.正確地估量和對待自己 C.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D.立足基本國情想問題辦事情 (B) 7.面對挫折、困難和不幸,有的人會喪失理智,只顧感情沖動,從而做出一些后悔莫及的事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們 A.不懂得禍福相依的道理 B.忽視對因果理想的理性考慮 C.沒有從整體上把握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D.不懂得事物聯(lián)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B) 8.承認相對靜止的存在,其意義是 A.有利于認清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 B.有利于認清運動、變化、發(fā)展三者之間的區(qū)別 C.將一事物與它事物區(qū)別開來 D.有利于人們區(qū)分新舊事物 (C) 9.創(chuàng)新與保守的對立,從哲學上講,其實是 A.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 B.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C.理論與實踐的對立 D.知識與能力的對立 (B) 10.凡必然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就是規(guī)律,這一觀點 A.是正確的,揭示了規(guī)律的本質特征 B.是錯誤的,否認了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所固有的聯(lián)系 C.是錯誤的,否認了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的本質聯(lián)系 D.是錯誤的,混淆了真象與假象的區(qū)別 (C) 11.人們迄今為止,還不能地準確地預報地震,例如伊朗巴姆地震造成了幾萬人的傷亡。這說明 A.人類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 B.人們在客觀規(guī)律面前無能為力 C.有些自然規(guī)律尚未被人類認識 D.人們不能限制規(guī)律起破壞作用的范圍 (C) 12.我國政府在國際事物中一直主張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多樣性,國家間應和平共處。從哲學上講,上述主張所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主要是 A.堅持了矛盾的同一性 B.堅持了矛盾的特殊性 C.堅持了兩點論與重點論的同意 D.同一性是主要的,斗爭性是次要的 (A) 13.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有利于我們 A. 抓住重點,做好中心工作 B. 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 C. 認清事物發(fā)展的原因 D.認清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 (B) 14.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歷史,也是她戰(zhàn)勝黨內各種錯誤路線的歷史。這說明 A.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 B.量變與質變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兩種狀態(tài) C.只有堅持矛盾的斗爭性才能促進事物的發(fā)展 D.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D) 15.看問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實際上是 A.形而上學片面的觀點 B.形而上學靜止的觀點 C.形而上學孤立的觀點 D.教條主義的觀點 (C) 16.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不少農民“跟風種地”、“跟風投資”、“跟風做生意”,結果往往事與愿違,賺不到錢。從哲學上講,他們失敗的原因在于 A. 顛倒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未能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B. 人們只能把握現(xiàn)在,而不能正確地預測未來 C. 只看到現(xiàn)象,沒有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D. 意識歪曲地反映了客觀事物,錯誤意識有消極作用 (C) 17.要解決第十六題的問題,實現(xiàn)農民增收,關鍵是要靠 A. 政府發(fā)布正確的市場信息 B. 農民提高市場風險的科學預見性 C. 整頓和規(guī)范市場經濟秩序 D. 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B) 18.有的人做事經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人卻相反,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A.尊重和掌握規(guī)律程度不同 B.各人的主觀努力程度不同 C.各人的機遇運氣不同 D.各人擁有的物質條件不同 19.科學家為了攻克“非典”病毒,采集了許多患者的血樣和細胞。在此基礎上研制出了“防非”疫苗。這個過程實質上是 A.由概念到推理的過程 B.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C.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 D.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過程 (B) 20.沙柳是防風固沙的優(yōu)良樹種。但是由于種植沙柳費錢費力,又無法帶來經濟效益,難以實施。針對這種情況,內蒙古自治區(qū)某地政府支持建立了以沙柳為原料的制板、造紙工業(yè),帶來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極大地調動了個人和集體的積極性,大家爭相承包荒地,種植沙柳蔚然成風。從哲學上看,上述事例中種植沙柳從難以實施到有效實施,其成功之處在于 A.發(fā)現(xiàn)了沙柳具有固沙防風的性質 B.掌握了植樹造林的規(guī)律 C.發(fā)現(xiàn)了事物之間更深刻的聯(lián)系 D.掌握了用沙柳制板造紙的技術 (C) 21.正在修建的青藏鐵路,對穿越可可西里、清水河地區(qū)等自然保護區(qū)路段,采取了繞道行進,設置野生動物活動通道等措施。這樣做的哲學依據(jù)是 A.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原理 B.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C.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必須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D.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 (A) 22.現(xiàn)在三峽水庫蓄水已達135米,長江上游的航道寬了,上游的洪水被鎖住了,機組已開始水力發(fā)電,巨大的電能送往華東地區(qū)。這一重大工程的興建表明 A.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巨大的,可以創(chuàng)造和改變規(guī)律 B.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認識具有預見性和創(chuàng)造性 C.人們能利用對規(guī)律的認識,改變和創(chuàng)造規(guī)律起作用的條件 D、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定勝天 (C) 23.下列認識中,屬于理性認識的是 (1) 農業(yè)為人們提供衣食之源,為工業(yè)提供原材料 (2) 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3) 羽毛會飄起來,鐵球會垂直落地 (4) 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5) 冬去春來,四季更替 (6) 水往低處流 A.(1)(2)(4) B.(2)(4) C.(2)(4)(5) D.(2)(3)(6) (B) 24.“有志者,事竟成”,這說明 A.辦事情成功與否取決與人們的決心意志和干勁 B.勇于實踐的重要性 C.在認識和改造世界活動中精神狀態(tài)的重要性 D. 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的重要性 二、 在下列各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錯選、多選,該題不給分,少選且正確的給一分。每小題3分,共27分。 25、昔日的北大荒曾經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解決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國家組織了幾十萬人開荒種地,每年產糧70億公斤??啥潭痰膸资旰螅笞匀幌蛉藗冮_出了一個巨額的“罰單”:旱澇災害頻繁、江河泛濫、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嚴重,許多野生動物被迫遷徙?,F(xiàn)在人們不得不退耕還林。這一過程說明 A.人們改造自然就會破壞生態(tài)平衡 B.認識總是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深化的 C.任何認識都無真理性可言 D.認識的正確與否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檢驗 (BD) 26、對“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一觀點,下面的分析中,你認為正確的是 A. 是完全錯誤的,是聽天由命的唯心主義思想 B. 在某種程度上割裂了客觀規(guī)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C. 肯定了客觀規(guī)律、客觀條件對辦事成敗的決定作用 D. 是完全正確的,符合客觀實際 (BC) 27、一般人只看到商品價格在不同時期的高低漲落,卻不懂得價值規(guī)律。這說明 A. 規(guī)律是人們總結創(chuàng)造出來的 B. 憑感覺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C. 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必須通過抽象思維 D.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離不開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BCD) 28、南水北調工程在興建過程中,利用了平行河道,新建了抽水站,同時花大力氣整治了河水污染問題。這一工程建成后,將會緩解北方地區(qū)居民生產生活嚴重缺水的狀況。從哲學上講,這一工程 A. 利用了事物的固有聯(lián)系 B. 改變了事物的原有聯(lián)系 C. 建立了事物間新的聯(lián)系 D. 否定了事物的客觀聯(lián)系 (ABC) 29、航天員進入太空后,由于處于失重狀態(tài),全身的血液需要重新分配,為此,他們在地面上要進行長時間的超重、失重訓練。這說明 A. 承認因果聯(lián)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 B. 正確地把握事物的因果聯(lián)系,才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C. 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lián)系,重視各個部分功能的發(fā)揮 D. 事物的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 (AB) 30.一切靜止的觀點、思想僵化、安于現(xiàn)狀的觀念都是錯誤的。從哲學上講,其依據(jù)是 A.事物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B.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fā)展的 C.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內部矛盾 D.認識總是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 (ABD) 31.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同學只愛聽“好話”,聽不進“壞話”,其實質是 A.否認了矛盾的普遍性 B.違背了兩點論、兩分法 C.只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否認了矛盾斗爭性 D。形而上學片面的觀點 (ABD) 32.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有助于我們 A.將一事物與它事物區(qū)分開來 B.將事物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區(qū)分開來 C.正確認識矛盾雙方的特點 D.具體分析和解決不同的矛盾 (ABCD) 33.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之所以被人們稱之為詭辯,是因為他 A.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否認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認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 C.用矛盾的特殊性否認了矛盾的普遍性 D.只看到矛盾雙方的對立而否認了矛盾雙方統(tǒng)一 (BCD) 第II卷(非選擇題,共75分) 三、 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9分,共18分) ? 35、1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后者指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前必須加快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對行政審批、政府職能轉變、黨的領導方式等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 (1) 我們黨前后通過的兩個決定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為什么這么說? (2) 從哲學上說明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什么必須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步伐? 四、辨析題(本大題共2 小題,每小題11分,共22分。僅作判斷不說明理由者不給分。) 36、古希臘哲學家說,沒有理性,眼睛是最壞的見證人。 37、質變比量變更為重要,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一定要不斷地促成事物質的飛躍。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38題17分,第39題18分。要求緊扣題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結合材料展開分析。) 38、某貧困山區(qū)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但生態(tài)環(huán)境比較脆弱。當?shù)卣疄榱嗽黾拥胤截斦杖?,不顧國家關閉“五小工業(yè)”的三令五申,默許山民亂開亂挖,“小煤礦”、“小銅礦”、“小金礦”等屢禁不止,星羅棋布,礦藏損毀嚴重,有的還釀成了惡性的礦難事故。亂開采的結果是嚴重破壞了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造成了山體滑坡,水土流失。媒體爆光后,地方官員還振振有詞地說,我們是從實際出發(fā),發(fā)展地方經濟的。 請從哲學上分析說明 (1) 當?shù)卣乃魉鶠闉槭裁词清e誤的? (2) 當?shù)孛撠氈赂坏穆吩撛趺醋撸? 39、東部沿海某縣,地少人多,能源資源緊缺,為了加快實現(xiàn)全面小康,縣委縣政府認真分析了本地的實際:濱江臨海,靠近大都市,靠傳統(tǒng)農業(yè)農民難以致富,而調整經濟結構的主要困難是農民缺少資金和技術,怕風險。于是縣委縣政府決定,對農民提供資金和技術指導,廣泛開拓海內外市場,落實訂單,大力發(fā)展水產養(yǎng)殖、花木種植、蔬菜生產和加工、手工刺繡和編織,同時大搞勞務輸出,使農民成了致富的多面手。人民群眾的小康水平大大提高。 某縣縣委縣政府是怎樣正確地分析矛盾和解決矛盾的? 高二期末調研測試卷 政治試題 一、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每小題2分,共48分。 1、A 2、C 3、D 4、A 5、C 6、B 7、B 8、C 9、B 10、C 11、C 12、A 13、B 14、D 15、C 16、C 17、B 18、A 19、B 20、C 21、 A 22、C 23、B 24、C 二、在下列各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錯選、多選,該題不給分,少選且正確的給一分。每小題3分,共27分。 25、BD 26、BC 27、BCD 28、ABC 29、AB 30、ABD 31、ABD 32、ABCD 33、BCD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9分,共18分) 34、(1)“神舟”飛船從多次試驗到發(fā)射成功,說明了人的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2分)同時說明既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又要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航天人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意志和杰出智慧上以及載人航天精神上。(3分) (2)因為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意識能通過人的實踐對事物的發(fā)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2分)載人航天精神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2分) 35、(1)說明認識總是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2分)因為任何一個具體認識只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發(fā)展階段上的認識。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分復雜,我們的認識不可能一下子就十分深刻和全面。(3分) (2)因為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政治體制改革長期滯后,那么就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分) 四、辨析題(本大題共2 小題,每小題11分,共22分。僅作判斷不說明理由者不給分。) 36、(1)理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tǒng)一的。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是對事物現(xiàn)象的反映,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6分)(2)古希臘哲學家的上述命題強調了理性認識的重要作用,指出離開理性認識的感性認識是盲目的,甚至會歪曲事物的真相,這是有其合理之處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認識的作用。(5分) 37、(1)事物的發(fā)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xiàn)的,從這一點來說,質變比量變更為重要。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當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fā)展時,我們就要果斷地、不失時機地突破其范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xiàn)事物的飛躍和發(fā)展。(4分)(2)但當我們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的穩(wěn)定時,就必須把量變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堅持適度的原則。否則,操之過急,反而會阻礙事物的發(fā)展。(5分) (3)因此,上述觀點是片面的,在實際工作中是有害的。(2分)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38題17分,第39題18分。要求緊扣題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結合材料展開分析。) 38、(1)他們錯在不懂得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亂開亂挖破壞了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利于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還錯在割裂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只看到暫時的局部的利益,損害了長遠的全局的利益,造成了國有礦產資源的流失,破壞了環(huán)境。他們歪曲了“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要求,實際是全面的,發(fā)展的,但他們只看到礦產資源豐富的實際,沒有看到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的實際和亂開采的嚴重后果。(9分) (2)既要從實際出發(fā),又要用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要增強全局觀念,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要按照國家政策合理地開發(fā)利用資源,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因地制宜地發(fā)展山區(qū)經濟。(8分) 39、(1)他們能一分為二地看待縣情。既看到了加快發(fā)展的制約因素,又看到了本地的區(qū)位優(yōu)勢,其中,地少人多、能源資源緊缺、農民觀念保守是不利條件,而濱江臨海,靠近大都市,出口方便是有利條件。(5分) (2)他們在發(fā)展本地經濟中不僅看到了主要矛盾而且很好地解決了這一主要矛盾。這就是他們看到了調整經濟結構中面臨的主要困難,農民的觀念保守、農民缺少資金和技術,據(jù)此他們采取了向農民提供資金和技術指導、廣泛開拓海內外市場,落實訂單等措施。(5分) (3)他們把握了矛盾的特殊性,堅持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表現(xiàn)在他們能因地制宜地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fā)展的這些農副產品及勞務輸出,都是從他們所處的具體地理條件出發(fā)的。(5分) (4)他們能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矛盾雙方的轉化。表現(xiàn)在他們加強了對農民的技術指導,幫助農民勞務輸出,提高了農民的致富能力,拓寬了農民的致富渠道,把農民從傳統(tǒng)農業(yè)中解放出來,實現(xiàn)了由窮到富的轉變。(3分)-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期末 調研 測試 政治試題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171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