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本技能操作-針刺法.ppt
《中醫(yī)基本技能操作-針刺法.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醫(yī)基本技能操作-針刺法.ppt(4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中醫(yī)基本技能操作 針刺法 針推科 姚群英,,刺法:又稱針法,用針具通過一定的手法刺激腧穴,并運用各種手法以調整陰陽,防治疾病的方法。,第一節(jié) 毫 針 刺 法,一、毫針的構造與規(guī)格 二、針刺練習 三、針刺前的準備(體位、消毒) 四、針刺方法 進針法 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行針與得氣 針刺補瀉 留針與出針 五、針刺注意事項 六、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古代針具,一、毫針的構造與規(guī)格,針尾:針柄的末端。是溫針裝置艾絨的部位。 針柄:以銅絲或銀絲將針的一端纏繞而成。針柄是持針著力之處。 針根:針身與針柄的連接處。 針身:針尖與針柄之間。 針尖:針前端鋒銳部分,又叫針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鋒。,㈠毫針的構造,,,,,,㈡毫針的規(guī)格,,長度:從0.5寸到6寸,每隔半寸為一種,0.5等于15mm,1寸等于25mm,依此類推。 粗細:從35號到26號,均為整數(shù)號,35號最細,26號最粗。,1.5寸 40mm,1寸 25mm,3寸 75mm,臨床常用針,原則:勤練 方法:紙墊或棉團練習,二、針刺練習,臥位:仰臥位:陰經(jīng)、陽明經(jīng)、任脈穴。 側臥位:少陽經(jīng)穴 俯臥位:太陽經(jīng)、督脈穴。,1、針刺體位,三、針刺前準備,坐位: 仰靠坐位:前頭、顏面、頸前腧穴。 俯伏坐位:后頭、項背腧穴。 側伏坐位:側頭、面頰及耳部腧穴。,2、檢查、選擇針具,根據(jù)穴位的部位選擇合適的針具 反復消毒的針具應注意剔除銹 蝕、松動的針具。,3、消毒,(1)針具器械消毒 一次性針:經(jīng)過乙酸消毒,塑泡鋁薄包裝,只要未破損、未過失效期就可直接使用; 普通針:需經(jīng)清潔和消毒才可使用。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三種: 高壓蒸汽滅菌法 煮沸法 酒精浸泡法,(2)醫(yī)生手指消毒: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凈手消毒液消毒。 (3)針刺部位消毒:腧穴皮膚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碘酒消毒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一)進針法 一般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針柄如執(zhí)毛筆狀,故右手稱為“刺手”;左手按壓腧穴皮膚或夾持針身以輔助進針稱為“押手”。 針刺時可單手或雙手進針,臨床上多采用雙手配合,協(xié)同操作的雙手進針法。,四、毫針刺法,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在腧穴旁邊的皮膚,右手持針緊貼左手指甲面刺入腧穴,這種方法適用于短針的進針。,1、指切進針法,雙手進針法:,,,,左手拇指與食指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腧穴皮膚,這時左、右手協(xié)同用力,把毫針刺入腧穴。此法適用于2寸以上長針的進針,2、夾持進針法,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皮膚的上端將毫針刺入。這種方法適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3、提捏進針法,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從左手拇、食指中間刺入,這種方法適用于皮膚松弛部位的腧穴。,4、舒張進針法,(二)針刺的方向、角度與深度,1、針刺的方向 按經(jīng)脈循行:迎隨補瀉。 按腧穴部位:保證安全。 按病情需要:氣至病所。,直刺:垂直進針,使針身與腧穴皮膚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有利與施行各種行針手法; 斜刺:針身與皮膚成45°角斜向刺入,斜刺適用于肌肉較淺薄處、腧穴內有重要臟器不宜直刺的腧穴; 橫刺:針身與腧穴皮膚成15°角沿著皮膚刺入。適用于皮肉淺薄處的腧穴。,2、針刺的角度,,,,3、針刺深度,(三)行針與得氣,行針:又名運針,將針刺入腧穴后,為了使之得氣、調節(jié)針感和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 針感:患者感到腧穴局部出現(xiàn)酸、麻、脹、重等感覺,這種感覺有時還可沿著一定方向傳導 醫(yī)生同時也可感到針下有沉重緊澀的感覺。,得氣的意義 取得針刺療效的保證 了解患者虛實的依據(jù) 施行補瀉手法的前提 不得氣的原因 取穴不準 針刺不當:角度、方向、深度、行針手法 患者體質虛弱或病情危重 促使得氣的措施 糾偏、候氣 、催氣、補氣、行氣、守氣,⑴ 提插法 行針時,將針從淺層插向深層,再由深層提到淺層,連續(xù)地上下提插; 提插的幅度在0.3~0.5寸較合適,可單獨使用,也可配合捻轉法一起使用。,基本行針手法,⑵ 捻轉法 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與食指、中指夾住針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轉捻動的動作。 用力均勻,旋轉角度以180~360°為適,不可單向連續(xù)捻轉,以免肌肉纖維纏住針身引起疼痛,甚至滯針。,(四)針刺補瀉,凡是能補益正氣,使虛弱的功能狀態(tài)得到恢復的針刺方法稱為針刺補法。 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進的功能狀態(tài)恢復正常的針刺方法稱為針刺瀉法。,(五)留針與出針,優(yōu)點:可增強針感,繼續(xù)激發(fā)機體潛在的自我調整機能,促使陰陽協(xié)調達到補瀉的目的。 留針時間:酌情15~30min 慢性、頑固性、痙攣性、疼痛性疾病可適當增加留針時間,1、留針,操作:出針時應先以左手拇、食指固定腧穴周圍皮膚,右手持針輕微捻轉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如有出血,用干面球按壓即可。 出針時注意清點針數(shù),以免遺漏。,2、出 針,1、哪些病人或哪些狀態(tài)不宜針刺? 患者過于饑餓、疲勞、精神緊張時,不宜 立即針刺; 體質虛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針刺手 法不宜過強,并盡量選取臥位; 有自發(fā)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者, 不宜針刺。,五、針刺注意事項,婦女妊娠三月內,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針刺。 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宜針刺。 整個妊娠期三陰交、合谷、至陰、氣海、關元等容易引起流產的腧穴均不宜針刺。 小兒囟門未閉合者不宜針刺頭頂腧穴; 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等部位的腧穴,不宜針刺。,,2、哪些區(qū)域不宜針刺?,胸部、腹部、背部、頭部的腧穴因深處有重要內臟,應掌握適當?shù)尼槾谭较?、角度、深度,不可深刺?眼區(qū)的睛明等腧穴,項部的風池等穴要注意針刺角度和深度,不宜提插,只能小幅度捻轉。,3、哪些部位要注意針刺角度和深度?,,,六、異常情況的處理及預防,,表現(xiàn): 頭暈目眩,心慌胸悶,惡心,面色蒼白,汗多肢冷,脈細等,甚至神志昏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脈微欲絕。,1、暈 針,處 理:,要立即出針; 讓患者平臥,松開衣帶,注意保暖; 飲用溫開水或溫糖水; 重者:指按水溝、素髎、合谷、內關、足三里、涌泉、太沖等穴,或艾灸百會、氣海、關元、神闕等穴。,預防:,對初次針刺的患者,精神過度緊張者,要作好解釋工作。 對體質虛弱者,最好選用臥位。 勞累、饑餓、大渴者不宜針刺。 手法輕重要恰到好處,在針刺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有不適的感覺,及早采取措施。,2、滯針,表現(xiàn):針在體內,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 原因:患者精神緊張,針刺部位肌肉收縮,或手法不當,向單一方向捻轉太過,或留針時間過長。 處理:于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扣彈針柄,或在滯針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而緩解肌肉緊張。,,表現(xiàn):針柄改變方向和角度,伴有提插、捻轉、出針困難,患者感到疼痛 原因:針刺過程中患者移動體位;針柄受到外力碰撞、壓迫;醫(yī)生進針用力過大過猛;針尖碰到骨骼等堅硬組織 ; 處理:改變體位所引起,恢復體位,局部肌肉松弛后可出針, 其它原因的彎針可順著彎曲的方向慢慢出針,切忌強行拔出,以免造成斷針。,3、彎 針,4、斷 針,表現(xiàn):針身折斷,殘留在患者體內; 原因:針刺過程中患者移動體位; 針柄受到外力碰撞、壓迫; 醫(yī)生進針用力過大過猛; 針尖碰到骨骼等堅硬組織 ; 處理:用鑷子將殘端取出; 如全部陷入肌肉,手術取出。,,表現(xiàn):腧穴局部腫脹疼痛,接著皮膚見青紫色。 處理:小血腫不必處理,較大血腫24小時內先冷敷止血,一天后改為熱敷促進淤血吸收消散。,5、 血 腫,氣胸:胸痛、胸悶、心慌;重者呼吸困難,紫紺等。 處理:半臥床休息,鎮(zhèn)咳,預防感染,引流排氣等治療措施。,6、刺傷內臟,謝謝大家!,-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中醫(yī) 基本技能 操作 針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1800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