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六國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冊.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六國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冊.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六國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冊.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六國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冊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中例證、對比、分層、引用等論證方法。 (二)學習本文極有分寸的論證語言。 (三)理解作者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案”的論題的本意。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樣提出的?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第一個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钡诙€分論點是“不賂者以賂者喪?!弊髡唛_門見山、直截了當?shù)靥岢鲋行恼擖c,不僅緊扣題目、明確了論題,而且便于后文馳騁文墨、自由論證,在結構上具有提學下文、統(tǒng)攝全篇的主導作用。兩個分論點實際上是從正(第一個分論點)反(第二個分論點)兩方面進一步揭示中心論點,使中心論點完備周密,在邏輯上站穩(wěn)了腳。 (二)課文第2.3段分別論證了兩個分論點,是怎樣論證的?與中心論點的論證有什么關系? 分析:課文第2段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針對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弊端進行論證。先擺出秦“戰(zhàn)勝而得”與諸侯“戰(zhàn)敗而亡”的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突出強調(diào)了“秦之所大欲”與“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的論斷。否定了與論題相反的論點,既照應了開頭,又為下文的進一步論證作好了準備。接下來,從“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幾句,雖是想象之辭,但形象地說明了諸侯之地得來不易,然而他們卻“視之不甚惜”,為茍安一時,便輕易地拱手與人,這樣,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敵人的侵吞欲壑,遺患無窮。接著,作者運用推理得出結論:由于“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諸侯就越地少國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國強,因而得出結論為“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斷:終究發(fā)展到國家破滅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比喻論證,貼切恰當,既補充了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易曉,增強了說眼力。 這一段,是從正面直接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從而抓住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實質(zhì)進行論證。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就從根本上論證了中心論點。 課文第3段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層論證的方法,針對齊、燕、趙三國不賠秦而破滅的情況進行論證。共分兩層論證。第一層論齊國,雖“未嘗賂秦”,但它親近秦國而不聯(lián)合五國,所以,五國一旦破滅,它就必然要被無厭的暴秦所殲滅。第二層分別論證“燕趙之君”的“義不賂秦”。這兩國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國家,但由于燕丹“以荊卿為計”,因而“始速禍焉”,導致滅亡;同樣,由于趙國李牧被沫,用武不終,因而“邯鄲為郡”,結果也是國家滅亡。不僅如此,而且燕趙兩國“處秦革滅殆盡之 際”,“智力孤?!睕]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戰(zhàn)敗而亡”的。作者層層推進地從 齊、燕、趙三國破滅的結果推論其破滅的原因,有力地證明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分論點,否定了“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疑問,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確,避免了邏輯上的漏洞,使論證完備周密,無懈可擊。最后從“向使三國”到“或未易量”幾句,以假設的原因得出假設的結果,歸納了第2.3段對兩個分論點的論證,照應了開頭。 (三)怎樣理解第七第5段? 分析:本文2、3段已運用確鑿的論據(jù)對中心論點作了嚴密的論證,使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者有機地統(tǒng)一了起來。但作者并沒有就此輟筆,而是在第四段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確主張,以此同史實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們在鮮明的對比中,認清孰是孰非。這是對中心論點的加深和補充,具有“豹尾”之妙。未段,作者又巧妙地運用類比論證,借古論今,透露出寫這篇史論的本意。據(jù)史載,北來王朝在景德元年曾與遼國(契丹)訂立屈辱條約:每給遼國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兩國以白溝河為界,史稱“澶淵之盟”。在宋仁宗慶歷四年又與西夏議和,每年給西夏銀七萬二平兩,絹十五萬二千匹,茶三萬斤。宋王朝的軟弱屈辱政策,雖可茍安一時,但實際上卻加速了它走向滅亡的進程。作者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出發(fā),借六國賂秦來批評北宋王朝路契丹、西夏的茍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寫這篇史論的主旨所在。作者這樣篇本點題,猶如畫龍點睛,使主題得到了升華,給這篇史論賦予了強烈的戰(zhàn)斗力量和現(xiàn)實意義。 (四)本文的論證語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語言除氣勢俊偉、古勁簡練外,表現(xiàn)在論說語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國各愛共地,齊人匆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敗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與上文所論史實相反的情況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結果,雖為假設,但又不妄下斷語,表現(xiàn)了作者論述語言的準確性與分寸感,恰到好處。 (五)本文的論證雖然周密,但有些說理卻欠妥當,你能找出來并加以分析嗎?這樣會不會影響中心論點的成立?為什么?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論述欠妥,正好可以用來啟發(fā)、教育學生不要盲目相信書本,而要敢于質(zhì)疑,善于獨立思考、動腦分析。 例如,課文第3段中論證燕國的滅亡是“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沒有抓住根本問題,而是擷取了一個偶然情況作為論據(jù),把問題簡單化了,難以令人置信。要知道,當時強秦滅燕,是歷史的必然。只不過“以荊卿為計”加速了燕的滅亡罷了。從邏輯上說,作者是將必然的趨勢當作或然的情況來論述,這在邏輯上講不通,是違反客觀實際的。所以說,這個論斷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論六國滅亡,只論及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終等等,卻沒有論及統(tǒng)治者的腐敗無能這一根本問題,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當然,這是作者受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的結果。但正如本課“思考與練習一”中提示所說:“前人論史實,看法不一定正確,論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夠抓住關鍵性的問題來論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边@就是說,作者能根據(jù)其寫作意圖,提出論點,進行自圓其說的論證。況且,作者撰寫此文的本意是對宋王朝屈辱妥協(xié)的政策進行諷誡,同時也是對統(tǒng)治者的委婉進說。因此,本文雖有不確之處,但論證說理縱橫恣肆,嚴密緊湊,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與戰(zhàn)斗性,仍不失為一篇勝炙人口的政論佳作。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賈誼的《過秦論》,作者治史致用,借評論秦的興亡引出可資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借鑒以治國的歷史經(jīng)驗。賈誼這種治史致用、關心國家命運的憂患意識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我們學習的《六國論》也是一篇史論,它的作者蘇 洵,也是一位充滿憂患意識、關心國家命運的封建進步文人。關于蘇洵,課文注釋中已經(jīng)有簡括介紹,如果愿意進一步了解,可參看宋史本傳(見附錄)。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關心政治,論文大多是針對時政而發(fā),議論鋒利,說服力強,能切中時弊。歐陽修很賞識他的論文,在嘉佑年間,曾把蘇詢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城,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 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佑集》。課文《六國論》即選自《嘉佑集權書》,原題《六國》,后世選本多題為《六國論》?!罢摗笔巧⑽牡囊环N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 蘇洵的《六國論》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時弊?他在文中怎樣通過評史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有什么進步性和局限性?這是我們學習時要注意的。但《六國論》畢竟用文言寫成,要讀懂這篇文章,就必須注意文言詞語的積累,明白詞義的古今差別,對與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該如何翻譯等,在學習時也不可忽視。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預習指導。 1.關于課文的“預習提示”。這是我們質(zhì)疑的鑰匙?!邦A習提示”共四小段。首段介紹了作者的寫作動機。為對此加深理解,請認真閱讀作者所處時代的背景介紹。同時,在閱讀課文時了解作者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2小段,介紹了論證特點。讀課文時應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歷史事實,如何進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聯(lián)系北宋實際的。 第3小段,介紹了文章的結構。這對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內(nèi)容很有作用,它實際上是全文的結構提綱。讀課文時可以—一與之對照,細加體味。 第4小段,是對本文寫作特點的評價以及提醒我們讀時要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去分析作者的觀點。讀時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進步性和今天可借鑒的有哪些方面。 2.預習提綱: 提綱力求體現(xiàn)課文“預習提示”的內(nèi)容,但側重于字詞,未涉及的將在后面研習課文時處理。本提綱以學生自學自練為主。 (1)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面加點字的讀音,并與以前學過的字詞作比較。 ①六國互喪( ),率( )賂秦耶 ②暴( )霜露 暴( )秦之欲無厭 ③淚( )牧以?( )誅 ④勝負之數(shù)( ) 數(shù)( )呂師孟叔侄 ⑤從( )六國破亡之故事 從( )散約敗 (2)在下面括號里填上恰當?shù)淖?,以辨析形似字? ①與( )而不助五國也 ②( )糧而景從 ③悉使( )兵負草填之 ④革滅( )盡之標 ⑤( )然自得( )笑大方(《風景談》) (3)有些文言詞(或短語)與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意義不同,翻譯時要注意其區(qū)別??凑n文 注釋,做課文后“思考和練習”四和以下的補充練習(提示:其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意義可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 ①六國互喪 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禍焉 ④至于顛覆 (4)辨析加點字的意義: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 蓋失強援( ) 今言“華”為“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 弊在賂秦(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或曰:“六國……”( ) 或未易量( )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 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 (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譯時常需要補出。試補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補在括號中),然后翻譯。 ①較秦之( )所得( ),與戰(zhàn)勝( )而得者,( )其實( )百倍。 ②( )奉之彌繁,( )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荊卿( )為( )計。 譯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些文言句子的詞序,在翻譯時要改變。試譯下面句子,說說如何改變。 ①趙嘗五戰(zhàn)于秦。 ②其勢弱于秦。 3.簡介時代背景: 蘇洵一生經(jīng)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葉以來,我國境內(nèi)東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隸主貴族的勢力逐漸強大,成為北宋王朝的嚴重威脅。1004年,遼(契丹)大舉攻家,直逼黃河北岸的道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軍在澶州城下打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面對于己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兩,絲絹二十萬匹。1042年,宋又在遼要挾割十縣土地的情況下,應允每年增納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1044年,宋又與西夏簽約,每年純白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葉三萬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應允每年給西夏銀萬兩、絹萬匹、錢二萬貫。蘇 洵反對這種屈辱求和,認為這和戰(zhàn)國時六國“賂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故以(六國論)向北宋統(tǒng)治者陳述政見。 〔附〕預習提綱參考答案: (1)①sng shui ②p bo ③j chn ④sh shǔ ⑤cng zng (2)①贏 ②贏 ③贏 ④殆 ⑤怕 賠 (3)(古義見注釋,練習“四”見“教參”,僅舉今義)①互相,表示彼此對待的關系,一般不單用,常見于成語中或作合成詞語素。②先——時間或次序在前的,與“后”相對。祖父——名詞,父親的父親。③迅迅,快。④用陰謀手段從內(nèi)部推翻合法政府。 (4)①定數(shù)(命運)屢次計算②交好飲(文言語氣詞,用于句尾)③拿攻克④有人或許⑤像還⑤愛惜吝惜①發(fā)語助詞(表原因)大概③弊病困頓(失?。? (5)①以收賄;城邑;諸侯;前者;是后者之。②諸侯;秦。③刺秦王;抗秦之。譯文(略)。 (6)①趙國曾經(jīng)五次和秦作戰(zhàn)?!坝谇亍痹谠渥餮a語,譯時可充狀語,放在渭語前。 ②他們的勢力比秦弱小。語序改變同前小題。 (三)研習新課。 1.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①停頓:“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路秦” ③語氣:破滅之道也(肯定判斷) ③補充史實:秦滅韓為前230年,滅魏前225年,滅楚前223年,滅燕滅趙前222年,滅齊前 221年?!盎省保群笙嗬^滅亡。 ④“率皆賂秦耶”:設問兼反問。提出此問的根據(jù)是齊、趙、燕三國末賂秦。 ⑤“蓋失……”兩句,用解釋語氣讀。 (2)誦讀練習及檢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鐘(包括檢查),因為前面正對此段的理路作過分析。 (3)歸納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論點,即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2.誦讀第2段。 (1)誦讀的準備。 補充注釋: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以,同“于”(讓學生從舊課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到”中的“以”)。以,當釋為“在”;課文注為“用、憑著”;誤。 ②“較秦之所得……其實亦百倍”——“較”,直貫全句?!八谩?,指受賂得地?!鞍俦丁?,極言其多,不是確數(shù)。全句意即秦受賂得地為攻戰(zhàn)得地之百倍,諸侯賂秦失地為戰(zhàn)敗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較多,以后不常用。作者這里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國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⑤然則——承上發(fā)下語,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當。 ⑤判——形聲兼會意。半,物中分。 ①理固宜然——按理說,本當如此,即俗語“理所當然”。 ③古人云——古人,指蘇代。這話是對魏安法王說的,當時魏安留王接二連三地以地賠秦,蘇代不同意這種做法。 (二)找出本段中的論斷。 (“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問:哪一個是主要的?(后一個。)說明理由。(照應開頭“賠秦而力虧”。)“至于顛覆,理固宜然”跟這個論斷是什么關系?(推論。)問:引古人語有什么作用?(旁證。) (3)分層練習誦讀及檢查。 ①開頭至“固不在戰(zhàn)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說事實后作論斷?!皠t”,相當于“可見”。 ③“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議論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繪。對比“先人”與“子孫”,包含著對賠秦政策的嚴厲批評?!敖袢铡?、“明日”,極言割地之頻繁;“五城”“十城”極言割地之多。 ③“然則諸侯之地有限”至段未。提示:注意對偶句式、比喻寫法。 (4)歸納本段大意;論證“賂秦而力虧”的論點,指出韓、魏、楚三國滅亡的原因。 3.誦讀第3段。 (1)誦讀的準備。 補充注釋: ①遷滅~古代滅掉一個國家,要遷走該國的傳國重器,如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遷滅即滅亡。下文“本滅”,革是除舊,也是滅亡的意思。 ②義不賂秦——守義而不賂秦,即堅持不賂秦的正確原則。 ③斯用兵之效也——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詞,這。 ④“后秦擊趙者再……借其用武而不終也”?《史記趙世家》:“(幽纓王遷)三年(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zhàn)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zhàn),卻之。……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忽及齊將額聚代之。趙忽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鄲為秦(郡地”文中的話即是這段史實的概括。再,兩次。為郡,指邯鄲成為秦的一個郡。(按:“秦實行郡縣制。) ⑤向使——對過去的事作假定時用。 ③“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理”與“數(shù)”為互文,也是天數(shù)、命運的意思。(下一課《伶官傳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義同此。) (2)層次分析。 教師提示:上段分析韓、魏、楚三國是合著說的,它們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這段分析齊、趙、燕三國是分開說的,它們的滅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問:齊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與贏而不助五國”“五國既喪,齊亦不免”)?哪一句是照應開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的?(“五國既喪”。)作者對秦持怎樣的態(tài)度?(從“與贏”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評態(tài)度。) 問:作者對燕、趙持怎樣的態(tài)度呢?(有贊揚,有批評。)贊揚什么?(以武力對抗的政策。)批評什么?(批評燕用刺客計,批評趙錯殺良將。)這二者是這二國滅亡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說,是怎樣的原因?(“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薄#┻@兩句話是照應上文哪一句的?(“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小結:可見,作者這樣來論述齊、燕、趙三國的滅亡,是為了證明本文的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作者這樣論述了韓、魏、楚、齊、燕、趙六國滅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們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樣為他們謀劃的?(“三國各愛其他……良將猶在”。)為什么在此前要加“問使”二號?(因為事實已經(jīng)成為過去,是小則能辦到的。)注意”或未易量”一語,它說明什么?(不能輕易地斷定誰勝誰負。)這告訴我們作判斷切忌武斷,要注意分寸。 (3)誦讀練習并檢查。 誦讀要求讀出語氣,如: “齊人未嘗路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換“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中,“也”不能刪。 “齊亦不免矣”中,“矣”有諷刺意。 “借其用武而不終也”中,“也”有感嘆意。 “且燕趙處秦”中,“且”表推進一層之意。 “向使……,則……”,要讀得語意連貫。 (4)歸納本段大意:指出齊、燕、趙三國滅亡原因是“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賄者喪”。 4.誦讀第4段。 (1)誦讀的準備。 句意辨析: ①“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A秦人欲吞滅六國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極,寢食不安 (A以“之”為代詞,代六國,用比喻寫法;B以“之”為結構助詞,無義,全句寫實。) 小結:B正確,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說“并力西向”,對秦造成極大威脅。 ②“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從《過秦論》中找一段話來解釋。(“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賄秦……澳國入朝。) (2)層次分析。 問:“嗚呼”和“悲夫”二語在這段話中有怎樣的作用?(各領出一層意思。)它們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嗚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結果之慘。) 問:前一層跟上段末句是怎樣的關系?(上段句求從消極方面說,不該用什么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說該用什么策略。)后一層有什么作用?(以六國滅亡作結,自然引出一般性結論——歷史教訓。) 問:“有如此之勢”這句話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啟下。) (3)誦讀練習并檢查。 誦讀指導:注意讀出文勢,抑揚分明(教師可以作示范誦讀)。 5.誦讀第5段。 (1)導入本段,略講時代背景。 問:本段末句“茍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說的?它跟上句“夫秦與六國皆諸侯”一句有什么聯(lián)系?(“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國政權,指北宋朝廷;“諸侯”指地方政權。)“六國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說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茍安,然終不免于滅亡。) 問:這樣來比較有什么意圖?(全國政權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權,更不應當對敵采取妥協(xié)的政策。) 問:為什么不這樣寫,“茍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為尊者諱的習慣。修辭中亦有“避諱”一格。) 以下介紹時代背景: 蘇洵(1009~1066)經(jīng)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當時遼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時時進行侵略,給北宋朝廷造成極大的威脅。北宋朝廷為求茍安,對他們實行妥協(xié)退讓,每年都要向他們交納幾十萬銀兩和大量的絹。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遭淵之盟”議定。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xié)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盡管如此,遼和西夏的侵略活動仍未停止。蘇洵此文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寫的。 (2)誦讀練習。(快速練習) 6.作者意圖和寫作方法分析。 (1)討論:如果將第4段末句改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刪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這樣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從作者意圖、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論斷等方面進行考慮。 方式:四人一小組。討論后誰代表發(fā)言。 小結:六國滅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賂秦者不過三國,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論斷,這樣就把滅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賂秦”這一中心論點上來了。至于為什么要“賂秦”,作者則直到最后才說出了最要緊的一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保ㄗ⒁猓禾K轍同題文章中最緊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勢”。)作者這樣來論述問題是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為北宋正是為遼、西夏“積威之所劫”而年年納幣。如果刪去“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之故事”,就看不出這一點了,這是違背作者的意圖的。 其次,從布局上看,本文是從論史逐步轉向論策的。因此從第3段開始,先肯定燕、趙的“遠略”,接著又批評了他們的錯策。循此繼進,作者又為六國設想出總體的戰(zhàn)略:第一步,不賠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第二步,“以 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這樣的設想是為下文“不賂而勝之”一語作鋪墊的。這個總體的戰(zhàn)略設想也是針對北宋朝廷說的。如果刪去第5段話,上面這些話就變成無的放矢了。 這種寫法就叫做“借古諷今”。 (2)運用比較法進一步領會作者意圖。 先討論共同點(或相似點)。 方式同前。 小結:都很重視韓魏兩國在七國紛爭中的地位。蘇轍明確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此,六國的正確策略應當是“厚韓親魏以擯秦”。蘇洵說的“弊在路秦”也主要是指韓魏說的(這二國以地事秦最為突出),韓魏之所以“賂秦”,是因為與秦接壤,“為積威之所劫”。如果照蘇轍說的“厚韓親魏”的辦法去做,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梢姼缸佣说幕玖鍪墙咏?。 再討論不同點。 小結:蘇洵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賂秦;蘇轍則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這是內(nèi)容的不同。蘇洵是借古諷今,不是單純論史,所以結尾談到現(xiàn)實問題;蘇轍是就史論史,結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這是基本構思的不同。蘇洵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議論的出發(fā)點(置于最后),蘇轍以“不知天下之勢”為議論的出發(fā)點(置于最前)——這是布局上的不同。 討論后,從頭至尾讀課文一遍。 (主旨) 宋朝與西夏——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國之下 (二)補充史料。 1.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奏之欲無厭,本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史記蘇秦列激載蘇奏說韓宣王日:“大王事秦,奏必求宜陽、成皋。今茲效之,明年又復求割地。與則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而受后禍。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不戰(zhàn)而地已創(chuàng)矣?!? 2“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史記魏世家)載:“安?王元年,奏拔我兩城。二年,又拔我二城,軍大梁下,韓來救,予泰溫以和。三年,奏技我四城,新首四萬。四年,秦破我及韓、趙,殺十五萬人,走我將芒卯。魏將段干子請予奏南陽以和。蘇代謂魏王曰:‘欲璽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素也。今王俊欲地者制全,使欲望者制地,魏氏地不盡則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薄? 3.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四十五年,秦攻趙,圍閼與,趙將趙奢大破秦軍。趙封奢為馬服君。公元前 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起使趙括代廉頗,秦白起敗之于長平,大破 趙軍,抗四十五萬人。公元前 257年,周赧王五個八年,秦兵圍邯鄲,急,魏公子無忌襲殺晉鄙,奪軍救趙,大破秦軍于邯鄲城下,秦罷兵。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將桓攻趙平陽,殺趙將扈,斬首十萬,同年十月,桓復攻 趙,趙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于宜安,大破奏軍;趙封李牧為武安君《趙世家》系李牧破秦軍事為十四年)。 4.后奏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攻趙,一軍抵部,一軍自太原拔狼孟、番吾,李牧擊卻之,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秦大興兵攻趙,圍邯鄲,趙大將軍李牧擊卻之。(以上兩條見算伯贊主編<中外歷史年表》) 5.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七年,秦使王苗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幫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恩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 斬之。廢司馬尚。(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將王德忠趙,大破之,盡定取趙地,獲趙王遷。趙公子嘉自立為代王。秦王如邯鄲。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將王賁擊代,虜王嘉,趙亡。 (三)譯文。 六國的被攻破而(導致)滅亡,不是由于兵器不鋒利,作戰(zhàn)不得法,弊端在于賄賂秦國。賄賂秦國,(自己的)實力就要虧損,這是亡國的途徑。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難道都是由于賄賂秦國嗎?回答是: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是由于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的。(沒有賄賂的國家)由于失去強大的援助,不能單獨保存自己。所以說弊端在于賄賂秦國。 秦國除了用攻戰(zhàn)取得的(地盤)之外,(還得到許多土地)小則得到邑鎮(zhèn),大則得到城池。比較一下秦國(由于六國行賄而)得到的地盤,與戰(zhàn)爭取勝得到的地盤,它的實際數(shù)目將多到百倍;六國(由于賄賂秦國而)失去的地盤,比他們由于戰(zhàn)敗而失去的地盤,它的實際數(shù)目也要多到百倍。那么,奏國最向往的,諸侯最怕的,從根本上說,就不由戰(zhàn)爭決定了。想想他們的祖先,暴身于霜露之中,披荊斬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他們的)子 孫卻不愛惜,拿來就送給別人,如同拋棄小草一般,今天割讓五座城池,明天割讓十座城池,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穩(wěn)睡眠。(第二天)起來看看四周的邊境,秦兵又到(那里)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貪暴的秦國的欲望卻是沒有滿足的,奉送得愈是頻繁,(秦國)的侵犯也就愈是厲害。所以,不須作戰(zhàn), 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已經(jīng)確定了。那么,發(fā)展到顛覆的結局,從道理上說本來應該這樣。古人說:“用土地來事奉秦國,如同抱著柴禾去救火,柴禾不斷,火就不滅?!边@話是說對了。 齊國未曾賄賂秦國,終于隨著五國滅亡了,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他)結交秦國而不幫助五國的原故,五國滅亡之后,齊國也就難免要滅亡了。燕國和趙國的君主,開始還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堅守國土,行正義而不賄賂秦國,所以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能后滅亡,這是用兵(抗敵)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以荊 軻(行刺)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加速了禍患的來臨。趙國曾經(jīng)五次與秦國作戰(zhàn),兩次失敗而三次勝利。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續(xù)擊潰秦軍。等到李牧由于 諂言而被殺,邯鄲才成為秦國的郡邑,可惜他使用武力卻不能堅持到最后。況且,燕國與趙國處在秦國逐漸征伐(天下)將近結束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因勢孤單了,作戰(zhàn)失敗而滅亡,實在是不得已(的事情)。假使當初(韓、魏、楚)三國能夠愛惜各自的國土,齊人不歸服秦國,(燕 國的)刺客不起身赴秦,趙國的良將仍然健在,那么,誰勝誰負的命運,誰存誰亡的道理,(從六國方面說)應當能夠與秦國相抗衡,(結局)或許不是輕易可以確定的。 哎!如果(六國)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天下的謀臣,以事奉秦國的誠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大家)合力向西進軍,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連飯也吃不下去了??杀?!有如此強大的國勢,卻被秦國的一貫暴力所挾制,一天天地割讓,以至于走向滅亡(的道路)。(所以)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讓自己被(敵人)蓄積起來的威勢所挾持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國,六國的勢力(雖然)比秦國弱,然而還有能夠不(靠)賄賂而戰(zhàn)勝秦國的趨勢。如果憑著這么大的天下,卻(去)蹈襲六國滅亡的舊事,這樣(治國者的膽略和智慧就)一又在六國之下了!-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六國論 2019-2020年高中語文六國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冊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教案 人教版 第三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2604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