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輪復習 專題突破練習六 第1講 種群和群落.doc
《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輪復習 專題突破練習六 第1講 種群和群落.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輪復習 專題突破練習六 第1講 種群和群落.doc(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輪復習 專題突破練習六 第1講 種群和群落 [考綱要求] 1.種群的特征(A)。2.種群的數量變動(B)。3.群落的結構特征(A)。4.群落的演替(B)。 [構建網絡] 考點一 種群的特征及數量變化 1.種群基本特征之間的關系 (1)種群密度: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種群密度與種群數量一般呈正相關。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遷入、遷出:影響種群數量和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來間接影響種群密度和種群數量。 (4)年齡組成:預測種群密度(數量)未來變化趨勢的重要依據。 2.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與“S”型曲線的產生條件 (1)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理想條件,實驗室條件,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和沒有敵害等幾個條件同時滿足。 (2)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資源和空間有限,種內斗爭加劇,天敵數量增加等。 3.種群增長“S”型曲線中K/2的應用 (1)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維持被開發(fā)和利用資源的種群數量在K/2處,既有較大收獲量,又可保持種群高速增長,不影響種群再生。 (2)有害生物防治:及時控制種群數量,嚴防達到K/2處(若達到K/2處,可導致該有害生物成災)。 [錯混診斷]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鵲是一個灰喜鵲種群(xx江蘇,5A)( √ ) 2.可以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種群密度(xx江蘇,5B)( √ ) 3.若通過調控環(huán)境條件,使某動物的性成熟推遲,則出生率會更高(xx浙江,4C)( ) 4.若比較三種年齡結構(年齡組成)類型的種群,則穩(wěn)定型的出生率最高(xx浙江,4D)( ) 5.若某動物的婚配制為一雌一雄,生殖期個體的雌雄比越接近1∶1,則出生率越高(xx浙江,4B)( √ ) 6.可采用樣方法調查林地上植物的種群密度(xx福建,3A)( √ ) 7.樣方法取樣時應根據地段的形狀確定取樣方法(xx海南,21D)( √ ) 題組一 以圖示為載體考查種群的特征 1.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時間,用固定數量鳥網捕捉的方法,統(tǒng)計大山雀種群數量。連續(xù)10年內得到如圖所示的曲線(圖中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2~6年間大山雀種群的年齡組成都為衰退型 B.大山雀種群數量的調查方法可用標志重捕法 C.10年內,第4年的種群數量最大 D.第8年大山雀數量達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對穩(wěn)定 答案 A 解析 2~4年間,1<λ<2,大山雀種群數量增加,為增長型,A錯誤;大山雀運動能力強,生活范圍廣,結合這些特點可以用標志重捕法,B正確;2~4年間1<λ<2,4~8年間0<λ<1,8年以后λ=1,所以10年內,第4年的種群數量最大,第8年大山雀數量達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對穩(wěn)定,C、D正確。 2.對笠螺多個種群的調查,發(fā)現其體長、種群生物量(有機物質量)與種群密度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多選)( ) A.B點個體平均生物量比A點多 B.隨著種群密度增加,笠螺體長逐漸減小 C.種群密度低于A點時,個體間的斗爭最激烈 D.笠螺種群生物量和體長呈正相關 答案 ACD 解析 生物量指種群中所有個體含有的有機物質量,A點時個體較少,故A點個體平均生物量比B點多,A錯誤;種群密度最大時,個體間的斗爭最激烈,C錯誤;由圖可知,笠螺種群生物量和體長不呈正相關,D錯誤。 三環(huán)節(jié)解決笠螺種群增長曲線問題 題組二 以坐標曲線為核心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 3.(xx福建,3)研究人員用樣方法調查了某地北點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種群數量變化,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1972年北點地梅個體間生存斗爭程度較1975年低 B.1971年種子萌發(fā)至幼苗階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階段 C.統(tǒng)計種群密度時,應去掉采集數據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5年間該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 答案 B 解析 A項,同一物種個體間的生存斗爭是種內斗爭,種內斗爭程度與種群密度呈正相關,1972年北點地梅種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點地梅個體間的生存斗爭強度更高。B項,由圖可知,1971年種子萌發(fā)至幼苗階段的曲線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階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高。C項,統(tǒng)計種群密度時,應取所有樣方密度的平均值。D項,在此5年間,該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為逐年下降。 4.(xx浙江,4)下列關于環(huán)境容納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環(huán)境容納量是指種群的最大數量 B.種群的內源性調節(jié)因素不會改變環(huán)境容納量的大小 C.在理想條件下,影響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環(huán)境容納量 D.植食動物在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一年四季的環(huán)境容納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 B 解析 A項,環(huán)境容納量是在環(huán)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在某些時候種群的數量可能超過環(huán)境容納量,但通過調節(jié)后又恢復到正常數量。B項,種群的內源性調節(jié)因素會改變種群密度的大小,不會改變環(huán)境容納量的大小。C項,在理想條件下,不存在影響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D項,冬季環(huán)境不適合植物的生長,因此,植食動物在冬季的環(huán)境容納量會下降。 種群數量變化曲線的變式 項目 常見圖示 變式圖示 “J”型曲線的增長率與增長速率 “S”型曲線的增長率與增長速率 “S”型曲線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圖示解讀:(1)“J”型曲線的增長率是不變的,而增長速率是逐漸增大的。 (2)“S”型曲線的增長速率都是先上升,后下降。其中種群數量為K/2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種群數量為K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 (3)K值是一定環(huán)境的最大容納量,即種群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的值。 (4)K值不是一成不變的:K值會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當環(huán)境遭到破壞時,K值會下降;反之,K值會上升。 (5)增長率≠增長速率:①“J”型曲線反映的種群增長率是一定的,而增長速率逐漸增加;②“S”型曲線反映的種群增長率逐漸降低,而種群增長速率是先逐漸增大后逐漸減小的。 題組三 從種群密度的調查進行命題 5.(xx新課標Ⅰ,5)某農場面積為140 hm2,農場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黑線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鷹前來捕食,某研究小組采用標志重捕法來研究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100只,標記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獲280只,發(fā)現其中有兩只帶有標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鷹的遷入率增加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 B.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約為100只/hm2 C.黑線姬鼠種群數量下降說明農場群落的豐富度下降 D.植物→鼠→鷹這條食物鏈,第三營養(yǎng)級含能量少 答案 C 解析 黑線姬鼠種群數量下降是因為其數量增加吸引鷹來捕食所致,這恰恰說明農場群落的豐富度增加了。 6.下列實驗或調查活動中,所得數值與實際數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標志重捕法調查灰喜鵲種群密度時部分標記物脫落 B.標志重捕法調查田鼠種群密度時,某些田鼠因曾被捕變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樣方法調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時,不統(tǒng)計正好在樣方線上的個體 D.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時在分布較密集的地塊取樣 答案 C 解析 標志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的計算公式:種群數量=第一次捕獲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的個體數/第二次捕獲中被標記的個體數。部分灰喜鵲身上的標記物脫落或田鼠被捕后變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會導致第二次捕獲中被標記的個體數偏小,則計算值與實際值相比會偏大;樣方法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時,要求統(tǒng)計樣方相鄰兩條邊上的個體,若不統(tǒng)計正好在樣方線上的個體,則計算值與實際值相比會偏小;在分布較密集的地塊取樣,會使計算值偏大。 調查類實驗一般操作流程模板 考點二 群落的結構與演替 1.豐富度與種群數量的關系 物種的豐富度與種群數量不成一定比例。 2.群落的垂直結構易錯點 (1)玉米地里的玉米高矮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 (2)高山上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類型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應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 3.人類活動對群落的影響 人類活動對群落的影響不只是負面影響,也有正面影響,如封山育林等。 [錯混診斷] 1.演替達到相對穩(wěn)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組成不再變化(xx江蘇,5C)( ) 2.洪澤湖近岸區(qū)和湖心區(qū)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xx江蘇,5D)( √ ) 3.演替過程中群落的物種組成不斷變化(2011海南,24B)( √ ) 4.每毫升河水中有9個大腸桿菌和木棉樹在路旁每隔5米種植,都不屬于種群空間特征描述(xx廣東,11BD)( ) 5.草坪中的動物沒有分層現象,而樹林中的動物具有分層現象(2011大綱全國,4D)( ) 6.海島旅游可能使島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進行(2011安徽,6C)( √ ) 7.環(huán)境條件分布不均勻是形成群落水平結構的原因之一(xx大綱全國Ⅱ,3B)( √ ) 8.某培養(yǎng)瓶中生活的兩種綠藻,一種數量增加,另一種數量減少,屬于種間競爭實例(xx全國卷Ⅱ,5D)( √ ) 題組 從群落的結構與演替進行命題 1.(xx海南,19)某池塘中,某種成年魚生活在底層,取食多種底棲動物,而該種魚的幼體生活在水體上層,濾食浮游動物和浮游藻類。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種魚的幼體與浮游動物具有競爭和捕食關系 B.該種魚的發(fā)育階段不同,其所處的營養(yǎng)級可能不同 C.底棲動物和浮游動物分層現象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 D.該種成年魚及其幼體在水中的分布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 答案 D 解析 該種魚的幼體與浮游動物具有競爭和捕食關系,A正確。該種魚的發(fā)育階段不同,其所處的營養(yǎng)級可能不同,B正確。底棲動物和浮游動物分層現象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C正確;該種成年魚及其幼體是一個物種,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僅僅是該物種的分布范圍,D錯誤。 2.某島嶼由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現已成為旅游勝地,島上植被茂盛,風景優(yōu)美。下列敘述正確的是(多選)( ) A.該島嶼不同地段物種組成上的差異是群落水平結構的體現 B.該島嶼形成后最初進行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島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進行 D.該島嶼一定發(fā)生過漫長的群落演替過程 答案 ACD 解析 由題干可知,該島嶼由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最初無植被覆蓋,故在該島上最初發(fā)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項錯誤。初生演替的時間較長,D項正確。人類的參與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C項正確。該島嶼不同地段物種組成上的差異,即物種的鑲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結構的體現,A項正確。 3.下圖是某生態(tài)系統(tǒng)內種群類型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S點之后發(fā)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B.R→S時間內該生態(tài)系統(tǒng)可能遭到嚴重自然災害 C.R時和T時種群類型數量相等,但物種類型不一定相同 D.R時之前和T時之后,群落均未出現演替現象 答案 D 解析 S點有生物等條件存在,所以S點之后發(fā)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故A正確;R→S時間內,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種群類型數量急劇下降,可能是人為原因,也可能是遭到嚴重自然災害,故B正確;由圖可知,R時和T時種群類型數量相等,但這期間群落發(fā)生了演替,生物種類可能發(fā)生了改變,所以R時和T時的物種類型不一定相同,故C正確;群落演替在各時間段均會發(fā)生,故D錯誤。 區(qū)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從起點上:①原先從沒有過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徹底消滅的環(huán)境是初生演替。②原有群落環(huán)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從時間、速度上:①經歷的時間長,速度緩慢是初生演替。②經歷的時間短,速度較快是次生演替。 專題突破練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有關種群和物種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物種基因庫的基因一般不如種群基因庫的基因豐富 B.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物種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位 C.種群的基因頻率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發(fā)展,物種的基因頻率往往保持不變 D.同一種群個體間可以相互交配產生后代,同一物種也能相互交配產生后代 答案 D 解析 種群是生活在同一地點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而物種是能夠在自然狀態(tài)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個種群的生物肯定屬于一個物種,但是一個物種的生物可能因為生存環(huán)境的不同而分為多個小的種群,所以物種的基因庫一般比種群豐富,A項錯誤;種群既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單位,B項錯誤;因為物種可以是由多個同一生物的種群組成的,所以種群的基因頻率改變,物種的基因頻率也隨之改變,C項錯誤;同一個種群、同一個物種的個體間都能相互交配產生后代,D項正確。 2.早在宋代,我國就產生了四大家魚混養(yǎng)技術。下圖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魚及其食物的分布,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 A.四大家魚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層現象 B.此圖表明四種魚類在能量流動上的關系為:鰱魚→鳙魚→青魚 C.鰱魚和鳙魚、青魚和草魚在混合放養(yǎng)時都是共生關系 D.若浮游動物大量死亡,鰱魚數量將以“J”型曲線持續(xù)增長 答案 A 解析 四大家魚因捕食對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層,出現了垂直分層現象;由圖可知四大家魚間不存在捕食關系,故不會出現鰱魚→鳙魚→青魚的能量流動關系;鰱魚和鳙魚、青魚和草魚在混合放養(yǎng)時存在競爭關系;若浮游動物大量死亡,則浮游植物會大量增加,從而引起鰱魚的數量增加,但鰱魚數量增加又會受到食物、空間等條件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線持續(xù)增長。 3.對下列四種曲線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若①的縱坐標代表種群的增長率,則此曲線可對應種群的“S”型增長 B.若②的縱坐標代表種群增長速率,此曲線可對應種群的“J”型增長 C.若③的縱坐標代表種群增長速率,則A點對應K值,B點對應K/2 D.曲線④可表示隨時間變化的“S”型增長速率 答案 B 解析 若①的縱坐標表示增長率,對應“J”型增長率曲線;若③的縱坐標代表增長速率,此曲線為“S”型增長速率曲線,A點對應K/2,B點對應K值;④可表示隨時間變化的“S”型增長率曲線。 4.如圖所示為種群在理想環(huán)境中呈“J”型增長,在有環(huán)境阻力條件下,呈“S”型增長。下列關于種群在某環(huán)境中數量增長曲線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當種群數量達到e點后,種群數量增長速率為0 B.種群增長過程中出現環(huán)境阻力是在d點之后 C.圖中陰影部分表示克服環(huán)境阻力生存下來的個體數量 D.若該種群在c點時數量為100,則該種群的K值為400 答案 A 解析 當種群數量到達e點后,種群數量不再增加,因此增長速率為0;環(huán)境阻力在d點之前就已出現;陰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個體數量。 5.如圖為某農業(yè)用地東亞飛蝗種群變化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蝗災初期未對東亞飛蝗進行有效控制導致該群落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B.在a~b段,該種群的增長速率逐漸下降 C.在b時利用同種殺蟲劑對作物進行多次噴射可防止c點出現 D.控制種群數量在d~e水平,有利于維持該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 答案 C 解析 在b時利用同種殺蟲劑對作物進行多次噴射,殺蟲劑對東亞飛蝗抗性起了選擇作用,抗藥性個體仍會迅速增長,出現c點。 6.種群數量在有環(huán)境阻力(非理想)條件下,呈“S”型曲線增長。如圖為“S”型增長曲線的其他表現方式(圖中dN/dt表示種群增長速率,MSY表示種群最大增長速率,N表示種群數量,K值表示環(huán)境容納量)。下列有關該曲線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種群數量達到K/2時,控制有害動物最為有效 B.在種群數量達到K/2時,dN/dt最大,可以任意捕撈且不會影響種群再生 C.種群數量超過K/2時,dN/dt下降,會導致該種群的豐富度下降 D.建立自然保護區(qū)等措施可以提高K值(環(huán)境容納量),從而達到保護瀕危動植物的目的 答案 D 解析 控制有害動物應在種群數量達到K/2之前;在種群數量達到K/2時可以大量捕撈但不能任意捕撈;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在某種群中不存在豐富度;建立自然保護區(qū)是保護瀕危動植物最有效的措施。 7.如圖表示某棄耕農田植物種類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有關該地群落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硬木林階段仍可找到生活在草地階段的植物,此類演替屬于初生演替 B.在演替過程中,植物種類發(fā)生變化,動物種類也會隨之改變 C.在演替過程中,群落的垂直結構發(fā)生了變化,而水平結構未變 D.在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增加,穩(wěn)定性都有所降低 答案 B 解析 在硬木林階段仍可能找到生活在草地階段的植物,該演替類型應屬于次生演替,在演替過程中,由于植物種類發(fā)生變化,提供給動物的食物也會發(fā)生改變,導致動物的種類隨之改變。在演替過程中,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將發(fā)生變化。在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增加,抵抗力穩(wěn)定性應增強。 8.(xx廣東,6)在一穩(wěn)定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灰線小卷蛾幼蟲以落葉松松針為食,幼蟲攝食對松樹的代謝活動有一定影響,進而影響下一年幼蟲食物的質和量。幼蟲密度與最大松針長度的變化如圖所示。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 A.幼蟲密度呈周期性波動 B.幼蟲攝食改變了落葉松的豐富度 C.可利用樣方法調查幼蟲的密度 D.幼蟲攝食對松針長度的影響具滯后性 答案 B 解析 A項,分析坐標曲線圖可知,幼蟲密度呈現周期性變化。B項,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落葉松是一個具體的物種,不具備豐富度這一特征。C項,對于活動能力較弱的昆蟲,如蚜蟲、跳蝻等可以采用樣方法來調查其種群密度。D項,從坐標曲線圖中可以看出,幼蟲密度增加在前,松針長度增加在后,有一定的滯后性;當幼蟲密度減小后,松針的長度隨之變短。 9.(xx新課標Ⅰ,6)某種植物病毒V是通過稻飛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間傳播的。稻田中青蛙數量的增加可減少該病毒在水稻間的傳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青蛙與稻飛虱是捕食關系 B.水稻與青蛙是競爭關系 C.病毒V與青蛙是寄生關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關系 答案 A 解析 由題干信息可知青蛙與稻飛虱是捕食關系,A項正確,B項錯誤;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細胞內的病毒,因此病毒V與青蛙不是寄生關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關系,C、D項錯誤。 二、多項選擇題 10.關于圖中種群數量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種群“J”型曲線只有在理想條件下才能出現 B.種群呈“S”型增長過程中,在達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長 C.自然狀態(tài)下種群數量達到600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 D.環(huán)境條件變化時,種群的K值也會發(fā)生相應變化 答案 ACD 解析 “J”型曲線只有在理想條件下才能出現;“S”型增長在達到K值之前也存在生存斗爭;達到K值之后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K值的大小與環(huán)境有關。 11.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某實驗基地水庫中放養(yǎng)了一批羅非魚。其監(jiān)測數據顯示,a~e段這種羅非魚的種群數量發(fā)生了明顯波動,調查發(fā)現有人在該水庫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魚(FNE),一段時間后,羅非魚種群數量達到了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見圖),據圖推測,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羅非魚種群在a~b段呈“J”型增長 B.FNE最可能在c點對應的時間進入水庫 C.在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接近K2 D.出現水華現象時,毒藻產生的藻毒素會在FNE體內富集 答案 ACD 解析 根據圖示,羅非魚的種群數量在開始時(a~b段)呈“J”型增長,從b點后開始環(huán)境阻力加大,羅非魚的種群數量發(fā)生了明顯波動,所以FNE最可能是在b點對應的時間進入水庫,一段時間后,在FNE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接近K2并且在K2附近波動,故A、C正確,B錯誤;出現水華現象時,毒藻產生的藻毒素會沿著食物鏈逐級富集,故D正確。 12.福壽螺會啃食水稻造成減產。研究發(fā)現,中華鱉可捕食成年福壽螺。有人用中華鱉進行生物防治實驗,福壽螺卵塊的數量變化情況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描述不正確的是( ) A.調查福壽螺卵塊密度一般采用樣方法 B.6月中旬~7月中旬放養(yǎng)的中華鱉的福壽螺卵塊密度下降最明顯 C.8~9月份放養(yǎng)中華鱉的福壽螺卵塊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福壽螺卵的死亡率非常高 D.該生物防治可以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傳遞效率,使人類獲益更多 答案 CD 解析 福壽螺卵不會動,可以用樣方法調查福壽螺卵塊密度,故A正確;從圖中可以直接看出6月中旬~7月中旬放養(yǎng)中華鱉的福壽螺卵塊數下降幅度最明顯,故B正確;從圖中可以看出8~9月份放養(yǎng)中華鱉的福壽螺卵塊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福壽螺數量下降,從而使其產生的卵減少,故C錯;該生物防治可以減少福壽螺啃食水稻,使流向福壽螺的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同時可使水稻增產,從而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而不是提高了能量傳遞效率,故D錯。 三、非選擇題 13.20世紀30年代傳入我國的雙子葉植物三裂葉豚草具有極強的抗寒、再生能力,短時間內能大量瘋長。其花粉中的水溶性蛋白與人接觸后迅速釋放,引起過敏性變態(tài)反應,是人類健康和作物生產的危險性雜草。為減少危害,某大學對某豚草種群進行研究,并選取紫穗槐、沙棘、草地早熟禾等經濟植物作為替代植物建立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區(qū),示范區(qū)建成后三裂葉豚草的生物量由每平方米30 kg降到0.2 kg,這些替代植物帶來了多方面的經濟效益。下圖為研究過程中繪制的“種群增長”坐標曲線,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在替代控制示范區(qū)內,由最初的豚草等草本植物階段過渡到紫穗槐、沙棘等森林階段,這種現象在生態(tài)學上稱為________________。 (2)傳入我國的三裂葉豚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后,短時間內能大量瘋長,其種群數量的變化,可用圖中的曲線____________表示。調查某區(qū)域中三裂葉豚草的種群數量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3)若曲線Ⅱ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區(qū)內的豚草種群生長曲線,則對應種群增長速率最高的對應點是__________,表明替代植物發(fā)揮明顯生態(tài)作用的線段是__________。 (4)若曲線Ⅱ的O~e段表示紫穗槐的種群增長曲線,若要適時砍伐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應保證砍伐后的數量為____________。 (5)相對于示范區(qū)建成前,示范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更________。 答案 (1)演替 (2)Ⅰ 樣方 (3)b ef (4)K/2 (5)強 解析 傳入我國的三裂葉豚草適應了生長環(huán)境后,由于沒有天敵,環(huán)境條件適宜,所以在短時間內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因為豚草為雙子葉草本植物,因此可采用樣方法調查其種群數量。在三裂葉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區(qū)內,森林階段的群落替代了最初的草本植物階段的群落,這種現象稱為演替,由于演替后物種豐富度升高,因此生態(tài)系統(tǒng)抵抗力穩(wěn)定性更強。自然狀態(tài)下的種群數量變化一般呈“S”型增長,其種群增長速率最高的點應為種群數量為K/2時。 14.(xx四川,9)將某稻田等分為互不干擾的若干小區(qū),均種上水稻苗(28株/m2)和3種雜草(均為1株/m2),隨機向不同小區(qū)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壽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時間后,測得各物種日均密度增長率如圖所示。 (1)本實驗的自變量是____________,用樣方法調查水花生種群密度時,常用的取樣方法有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福壽螺屬于________,它和鴨舌草之間構成________關系。 (3)實驗期間,中密度處理小區(qū)福壽螺種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處理小區(qū)的水花生種群數量呈________型增長。 (4)若實驗結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處理小區(qū)將經歷________演替,時間足夠長,最可能演替為以________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實驗結束后除去福壽螺和雜草,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________穩(wěn)定性將降低。 答案 (1)福壽螺的密度 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 (2)消費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解析 (1)根據題意可知本實驗的自變量是不同小區(qū)引入的福壽螺的密度;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常用的取樣方法有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 (2)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福壽螺以水生植物為食,屬于初級消費者,它與鴨舌草(生產者)之間是捕食關系。 (3)由坐標圖中數據可知,中密度處理小區(qū)的福壽螺日均密度增長率大于0,說明種群數量是增長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處理小區(qū)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長率大于0,說明種群數量是增長的,但由于實驗環(huán)境條件(如捕食者福壽螺、競爭者水稻等)的限制,其種群數量應該呈“S”型增長。 (4)若實驗結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處理小區(qū)還處于群落未成熟階段,將會經歷類似棄耕農田的次生演替過程;由坐標圖中數據可知,無論引入的福壽螺密度如何,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長率都是最大的,所以時間足夠長的話,最可能演替為以狐尾草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如果實驗結束后將福壽螺與雜草除去,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和結構將趨于簡單化,其自我調節(jié)能力會減弱,抵抗力穩(wěn)定性將降低。-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輪復習 專題突破練習六 第1講 種群和群落 2019 年高 生物 二輪 復習 專題 突破 練習 種群 群落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260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