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 《唐宋散文選讀》教案全集 粵教版選修2.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唐宋散文選讀》教案全集 粵教版選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 《唐宋散文選讀》教案全集 粵教版選修2.doc(3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唐宋散文選讀》教案全集 粵教版選修2 單元學習目標: 閱讀目標: 1.辨析詞語在句中的含義,揣摩作者的語言所表達出來的信息和情感。 2.品味語言的感情色彩。 3.體會山水游記中寫景與議論的表達作用。 4.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和古代文化常識,加強顧問修養(yǎng)。 寫作目標: 1.學習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描繪景物的方法。 2.學習通過具體景物的描摹來抒發(fā)感情、表達主題的構(gòu)思方法。 3.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單元內(nèi)容概說: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揣摩情景交融的手法,領悟文章的哲理性。四篇文章皆為山水游記。 《小石城記》通過寫小石誠山這樣美好的自然景觀卻埋沒于荒僻之鄉(xiāng),引發(fā)對美的事物被壓抑、遭遺棄的郁憤之情,并借以抒發(fā)賢才遭貶逐的天涯淪落之感。 《黃州快哉亭記》記述了建造亭子的有關問題,描繪了登臨所見景色并由此引發(fā)感慨,抒發(fā)議論,認為士處于世應該心中坦然,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內(nèi)的所有被貶的人,反映出作者身處逆境的曠達胸懷。 《道山亭記》具體描繪福州的山水之險、人文氛圍和居民安樂的情形,形象地表現(xiàn)了福州特有的險惡地形,高度評價了程師孟的治郡業(yè)績以及他的曠達脫俗。 《百丈山記》描繪了百丈山的勝景,于描繪中寓贊美,也體現(xiàn)出了作者高超的審美觀察力。 1.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 【教學目標】 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點。 2、領悟作者身遭貶謫的憤懣之情及對個人信念的堅守之志。 3、感受言志載道的風格與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學重點】領悟作者身遭貶謫的憤懣之情及對個人信念的堅守之志。 【教學難點】感受言志載道的風格與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問: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首詩塑造了一個形體孤獨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漁翁的形象。老漁翁的形象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寫照。詩人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fā)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督吩娬橇谠谟乐輰懙?。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為困厄,最為艱難,心情也最為孤獨寂寞郁悶的十年,但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十年,卻造就了一個古文大家的絕世風范,柳宗元的文學才華得到了強烈的激發(fā),取得了整個一生中最光輝最杰出的成就?!坝乐莅擞洝本妥饔谟乐荨? “永州八記” 是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等,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攝入筆端。作者那生花妙筆使這些無情之物變得有性有靈。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發(fā)展中,山水詩始于謝靈運,山水游記的散文應該說始于柳宗元。 二、推進新課: 1.作者簡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著有《河東先生集》 2.整體感知: 1)熟讀課文,糾正讀音。 2)疏通重點詞義、了解特殊句式。 3)請學生翻譯句子: 第一段: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巾敳刻烊簧膳畨蜅澚旱男螤?,旁邊又凸出一塊好象堡壘,有一個洞象門。 ②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獜亩赐锾酵黄岷冢瑏G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③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缴蠜]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 ④其疏數(shù)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關鍵詞“類”、“數(shù)”、“施”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第二段:①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關鍵詞“以”、“夫”、“而”、“于。上帝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 ②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經(jīng)歷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賞,真是勞而無功。 ③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Γ∥覒岩缮系鄣挠袩o已很久了。 ④是二者,余未信之。 ——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4)概括課文大意,并指出:兩段文字在表達方式上有何不同? 明確:第一段以寫景為主,第二段以議論與抒情為主。寫景為議論抒情做鋪墊,而議論抒情是對寫景的點化。這種描摹山水與抒情言志相結(jié)合的手法開創(chuàng)了唐宋游記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風氣,成為后代作家學習的典范。從《岳陽樓記》到《醉翁亭記》,從《游褒禪山記》到《石鐘山記》,都從柳宗元那里汲取了營養(yǎng)。 三、深入探究、拓展 1.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記》中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明確:“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薄耙约褎僦乇宦駴],比喻自己徒有經(jīng)邦濟世之才卻橫遭貶斥,謫居荒蠻,壯志難酬的悲憤。” 2.分析本文的象征寫法。(即“物我相融”的具體表現(xiàn))。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著什么? 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著什么? 明確:①象征柳宗元遭貶不遇的處境 ②象征柳宗元峻潔孤高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題發(fā)揮,“借石之瑰瑋,以吐胸中之氣”,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以及渴求擺脫現(xiàn)狀以施展才能的心態(tài)。 3.我們學過的哪些詩人、作家曾經(jīng)被貶?你還了解古代有哪些文人被貶? 明確:古代被貶的著名文人:唐代: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杜甫、白居易、張九齡。 宋代:歐陽修、蘇軾、王安石,范仲淹 。 四、合作探究,尋找規(guī)律 1.古代被貶文人在作品中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 重要提示:(1)回憶或閱讀相關的作品;(2)思考這些文人抒發(fā)了哪些感慨,找出相關的句子;(3)分析他們表達思想情感的方式。 作品: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柳宗元 《永州八記》,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秋詞》。杜甫 “三吏”、“三別” ,白居易 《琵琶行》,張九齡 《感遇》。歐陽修《醉翁亭記》 ,王安石《船泊瓜州》。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范仲淹《岳陽樓記》 。 方式:直抒胸臆。 (議論) 借景抒情。(描寫)寓情于景。(描寫)托物言志。(描寫)寓情于人。(敘述、描寫) 寓情于事。(敘述) 寓情于理。(議論) 五、作業(yè): 寫一段100字左右的議論性文字,分析古代被貶文人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要求: 1. 有自己的觀點,可以是上面的觀點,也可以是自己新的觀點。 2. 用詩文做材料。 3. 對詩文材料進行分析證明您的觀點。 2 黃州快哉亭記 蘇轍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能較熟練地翻譯課文。 能力目標:學會閱讀和欣賞情、景、理渾然一體的亭臺記文。 情感目標:體會文中所寄寓的那種曠達胸襟,無往而不快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作者曠達的胸襟,無往而不快的人生態(tài)度 2、難點:引錄宋玉《風賦》中的故事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導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將如何面對,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導出課題。 二、推進新課: 1.簡介作者:蘇轍(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號潁濱遺老,蘇軾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19歲與兄軾同登進士第,次年同試制策。歷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蘇轍為人沉靜簡潔,鮮言寡欲,性孝友。“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宋史-蘇轍傳》)。蘇轍散文汪洋澹泊,與父、兄合稱“三蘇”,他學識淵博,著作頗豐,有《欒城集》、《欒城續(xù)集》、《欒城后集》等。蘇轍風格鑒定:1.轍性沉靜,資稟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發(fā)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為人。 2. 寫作背景: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蘇轍上疏營救蘇軾,因而獲罪被貶為監(jiān)筠州(今江西高安)鹽酒稅。元豐六年,與蘇軾同謫居黃州的張夢得,為了覽觀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蘇軾替它取名為“快哉亭”,還寫了一首以快哉亭為題材的詞《水調(diào)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蘇轍則為它作記以志紀念。 這篇文章設計了三個人:建亭的張懷民,名亭的蘇軾,以及作此圓亭記的自己。三個人有個共同點:都是在被貶之中。所以,這篇文章不僅是抒寫襟懷,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處逆境的曠達胸懷,實際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腦賽和不平。“快哉”一詞貫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劃出含有“快”的句子。 三、整體感知: (一).熟讀課文,糾正讀音。(二).疏通重點詞義、了解特殊句式。 (三).請閱讀課文,翻譯全文,并找出文章的主旨: 1.分析第一段: 翻譯:長江出了西陵峽,開始進入平地,水勢奔騰浩蕩。南邊與湘水、沅水合流,北邊與漢水匯聚,水勢顯得更加壯闊。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滾滾,就像是無際的海洋。清河張夢得,貶官后居住在齊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來觀賞長江的勝景。我的哥哥子瞻給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段意:記敘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思考回答問題: 1).本文第一段是從什幺事物寫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確: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寫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變化如何? 明確:“奔放肆大”“其勢益張”“波流浸灌” ①眼界與心境:始寬漸寬全開②視角變化:由遠及近,描繪了一幅千里江流圖。 2.分析第二段: 翻譯:在亭子里能看到長江南北上百里、東西三十里。波濤洶涌,風云時而出現(xiàn),時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來如梭;夜間,魚龍在亭下悲鳴。景色瞬息萬變,令人觸目驚心,不能長久地觀看?,F(xiàn)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賞玩這些景色,抬起眼來就看個夠。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見)山脈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煙云消散,陽光普照,捕魚、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歷歷可數(shù)。這就是把亭子稱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邊,故城的廢墟,是曹孟德、孫仲謀所傲視之處,是周瑜、陸遜率兵馳騁的地方,那些遺留下來的傳說和痕跡也足以使一般人稱快。段意:記敘快哉亭上之所見。(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思考回答問題: 1)從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明確: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講地理——即空間,后半談歷史——即時間;前半的地理風景之中,又有遠近、晝夜之別。 2)寫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那么,請你找出,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①登亭所見,令人快哉;長江:浩淼壯闊,晝夜不同; 崗巒山林:風光明麗清新 ②憑吊歷史遺跡,感受古人流風余韻,足使世俗之人稱快 。 3.第三段,從《風賦》談起,談到一般人的憂樂觀,提出新的(自己)憂樂觀。 翻譯:從前,楚襄王讓宋玉、景差跟隨著游蘭臺宮。一陣風吹來,颯颯作響, 楚王敞開衣襟,迎著風,說:“這風多么使人快樂啊!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說:“這只是大王的雄風,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話大概有諷喻的意味吧。風并沒有雄雌的區(qū)別,而人有是否受到賞識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樂,而百姓之所以感到憂愁,正是由于人們的境遇不同,跟風又有什么關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沒有憂愁?假使胸懷坦蕩,不因為外界的影響而妨害性情, 那么,到什么地方?jīng)]有歡樂呢?段意:說明心中坦然,不以物傷性者,將無所不快。 思考回答問題: 1)、面對同樣的風,楚王和庶人的感覺不一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本段作者得出富有哲理的結(jié)論是什么?也就是說,作者認為快樂與否,關鍵是什么?請找出相關的句子。 明確:1)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2)關鍵在心態(tài);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中心句) 4.分析第四段: 翻譯:現(xiàn)在,張君不把貶謫當作憂患,在辦完了公務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間,這大概是因為他的心胸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編門,以破瓦片做窗,都沒有什么不快樂的事情,更何況在清澈的長江中洗浴,迎送西山的白云,竭盡耳目所能取得的快樂而使自己暢快呢?如果不是這樣,那么,連綿的峰巒,深陡的溝壑,遼闊的森林,參天的古木,清風拂搖,明月高照,這些都會成為失意文人感到悲傷憔悴以至難以忍受的景物,怎見得這是能使人快樂的呢?段意:贊頌張夢得“何適而非快”的曠達胸懷。 思考回答:談一談,你對“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有何理解? 明確:君子以坦蕩豁達的處世態(tài)度面對所有的不快,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隨遇而安,才能聆聽自然之美。 快哉亭為張懷民所建,蘇軾所命名,蘇轍作記。三人均遭貶官的命運(蘇轍生性沉靜淡泊,雖沒有歷經(jīng)“烏臺詩案”之屈辱,卻也有貶官之累),故作者寫做這篇文章寓勉人并自勵之意,全文主旨在說明人心坦然自得,不受制于外物,便能無往而不快。與范仲淹寫《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有異曲同工之妙。 5.主旨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四.本文特色:1、文章風格雄放而雅致。2、筆勢迂徐而暢達。3、敘議結(jié)合,情景交融。 五.拓展練習 1、文中提及“曹孟德、孫仲謀……周瑜、陸遜……;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試略舉四人為世人所樂道的故實? (1)曹操:建安元年,迎漢獻帝于洛陽,又奉帝遷都于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戰(zhàn),擊敗袁紹,結(jié)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戰(zhàn)亂。 (2)孫權:繼其兄孫策據(jù)江東六郡。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與劉備合力破曹操于赤壁,從此西聯(lián)蜀漢、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3)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與劉備合兵,大敗操兵于赤壁。 (4)陸遜:孫策之婿,曾佐呂蒙敗關羽,占荊州,用火攻破劉備四十余營。黃武七年,與魏將曹休戰(zhàn)于皖,大敗魏師。 六.作業(yè):想一想,本課作者隨緣自適的人生觀,對你有何啟發(fā)?請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出你在學習上或同伴、父母所遇到的挫折,以及你的自處之道。 道山亭記 曾鞏 教學目的: 1.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2.了解閩地的山水環(huán)境、人文氛圍;體會程師孟處險境而自若的曠達胸襟。 3.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程師孟處險境而自若的曠達胸襟。 2.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介紹作者: 曾鞏(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南豐)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授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司法參軍。不久,入京任館閣校勘(kān)、集賢校理。熙寧初(1068年),任《英宗實錄》檢討官,后出為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歷任齊州(今山東濟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皆有善政。著有《元豐類稿》傳世,名列唐宋八大家。 2. 寫作背景: 熙寧十年(1077)春,曾鞏授直龍圖閣,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師孟請他為道山亭作記,他就從山水環(huán)境、人文氛圍和居民安樂入手,寫了一篇記以展現(xiàn)了程師孟治郡的種種業(yè)績,并表達了對程師孟“抗其思于埃壒之外”的敬佩之情。這篇記就是《道山亭記》?!兜郎酵び洝酚浭鰹跏斤L景,描寫福州城貌,涉及風土民俗,是一篇傳誦相當普遍的名作,道山亭亦借此名垂千古。 二、整體感知。 1..熟讀課文,糾正讀音。 2..疏通重點詞義、了解特殊句式。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1段。 1.翻譯第一段并概括段意: 1)閩,原來附屬于周朝,到秦時,開辟了這方土地,列入中原,這才合并為閩中郡。從越國的太末縣,和吳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這通道到了閩地,陸路就被阻塞在兩山當中,而山相連沒有間斷,累計過了幾個驛站才能見到一塊平地,小的作為縣,大的作為州,然而州、縣(城)的四面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著山坡像攀援的粗繩,有的垂直在山崖上像一絲頭發(fā),有的斜路彎出在深不可測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從峭壁上刺出,要看準了腳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舉步。背著、頂著東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還要側(cè)著腳然后才能夠前進。不是那個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絆倒的。走水路,水都是從高處奔流而下,巖石交錯出于水中,如樹木豎立,如兵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見不到頭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間,有的曲折盤繞流淌,有的逆行側(cè)射,它的形狀像蚯蚓盤結(jié),像蟲形雕刻,旋渦像輪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順流而下時,要善于利用水勢,稍微有點差錯,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不是一生下來就練習水上功夫,也不敢擔任起行船的職責。閩地水陸兩路的艱險就是這樣。漢代曾經(jīng)把這里的人民遷徙到江淮之間,而使這地方空著,大概因為這地方險狹多阻,難道這是虛言嗎? 2)寫閩之歷史,水陸山水之奇險。 2.作者是如何寫閩地山水的? 明確:首先,抓住閩地山水奇險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方式細加描摹。(1)先寫山之險。作者把寫山和寫路結(jié)合起來寫,以山路之狹長來襯托群山之連綿不斷。寫行人的艱難行進,更加襯托山路的奇險。(2)再寫水之險。作者先寫水的千姿百態(tài),然后勾勒了一個行船的驚險場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來再一次強調(diào)水之險。其次,大量運用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 3.福州的山水如此險,但是惡嗎?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作者寫福州山水時,強調(diào)險而不惡,怪而不兇,景物給人的感覺是奇、險、美。山是靜的,但作者以路襯山,把山寫活了;水是靜的,作者肆意點染,讓水賦予了生命??梢哉f,作者不僅寫出了山水的“形”,也寫出了山水之“神”。 (二)、分析第2段。 1.翻譯并概括段意: 1)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縣,對閩地來說是土地的中央,所說的閩中就是這里。它是閩地最平坦寬廣的地方,離四面的山都很遠,而閩江就在它的南邊,大海就在它的東邊。城內(nèi)外都有路,路旁有溝,溝可以溝通大海,用船載物的人白天黑夜都可以聚集(人或物)到自己家門。山上樹木茂盛,工匠手藝良好,人們競相夸耀自己房屋的華麗,即使是下等平苦的人也一定要擴大他們的住宅。而佛教、道教之徒,他們的廟觀又特別壯麗。城中有三座山,西邊的叫閩山,東邊的叫九仙山,北邊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附靠著山的,佛教、道教的廟觀有數(shù)十百處,它那宏偉詭異絕然不同的形狀,大概(表明)已經(jīng)用盡了人力。 2)寫福州城的特點和百姓的安居樂業(yè)。 2.本段從哪些方面來寫福州城?各方面的特點是怎樣的? 明確:①地理位置(位于閩中)。②地勢(平而廣)。③地域風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風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麗,寺院特盛)。⑥整體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廟眾多而奇美)。 (三)、分析第3、4段。翻譯并概括段意: 1.第三段:①光祿卿、直昭文館程公主政福州,在閩地的高聳處,建了一座亭子,這里的山水勝景,城池的宏大,宮室的繁榮,不用走下竹椅而四面觀望中,可盡收眼底。程公認為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觀看,所以比得上道家所說的蓬萊、方丈、贏州三座仙山,所以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閩地因為道路險遠,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職,程公能夠依照這地方的長處筑亭,用來寄托他耳目的歡樂,不但忘掉了它路遠而危險,又將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塵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偉大?。、趯懙郎酵に闹芫吧溃淮嗣木売?,贊揚了程公的知山樂水,建亭雅趣。半為寫景,半為寫人。 2.第四段:①程公在這里因為治理州郡而聞名,他既改造州城,又創(chuàng)辦學校,而公事之余又建造了這座亭子。城公任期屆滿,改任廣州知府,后任諫議大夫,之后升中書舍人,又入京任史館修撰。現(xiàn)在擔任越州知府,字公辟,名師孟。②總述程師孟的政績和改任情況(新其城、新其學,點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紹程公的官職、名字。整段全是寫人)。點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 四、思考討論:文章的中心是稱贊程師孟的政績,為什么要去描繪山水之險和介紹建筑之美? 明確:山水險要,建筑不易;此處民居美,宮殿盛更是難得;難得而有成;說明此處政通人和,官員治理有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贊美了程公的政績之高。 五、探討寫作特點。 ①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②構(gòu)思嚴謹樸實,文風紆徐和緩。③大量運用比喻、夸張和排比。 后記:本文的構(gòu)思獨特,學生不易理解其寫法,教師要善于指點學生抓住要領,深入理解文章構(gòu)思的精妙。 六、作業(yè):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1.累數(shù)驛乃一得平地2.非其土人,罕不躓也3.豈虛也哉4.舟載者晝夜屬于門庭 5. 列于中國,始并為閩中郡 答案:1. 累:累積、連接;2. 躓:跌倒;3. 虛:虛假、不真實;4. 屬:聚集,集中;5. 成為 動詞 4 、百丈山記 朱熹 教學目的: 1. 理解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式,了解記游性散文的寫法。 2. 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不畏艱險的意識。 3. 體會作者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1. 體會作者引導讀者游覽百丈山時采用的方法。 2. 理解文中重要的詞語、句式,了解記游性散文的寫法。 教學難點: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授課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觀書有感二首》: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兩首詩的作者是? 二、推進新課: 1.簡介作者: 朱熹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官至寶文閣待制。謚號“文”,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他是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其哲學思想發(fā)展了 “ 二程 ”( 程瀕〈bīn〉、程頤 ) 理學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明清以來,奉為“大賢”,配享孔廟,在日本和朝鮮半島廣有影響。著作繁富,除《詩集傳》等專著外,有《朱文公文集》。倡辦文化教育 重建書院學規(guī);闡義理之奧秘 集理學之大成。后人把他列于漢唐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詔升 “ 先賢朱子于十哲之次 ” ,定文廟春秋祭祀。 2、學生自讀、誦讀,整體感知,正音。 3.請四個學生翻譯課文: 登上百丈山約三里多路,右邊俯臨深險的山谷,左邊連接著陡峭懸崖;重疊的石塊形成臺階,走了十多級臺階方才越過。百丈山的優(yōu)美景色大概就從這里開始了。 沿著石階向東走,就能看到一個小澗,有一座石橋橫跨在它上面。澗里長滿蒼翠的藤蔓和參天的古木,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熱的時候,也感覺不到逼人的暑氣;澗中水流清澈,從高處急速流下,發(fā)出淙淙的聲音。越過石橋,沿著兩邊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發(fā)現(xiàn)一座寺廟,寺廟大致有三間小屋,都不能容納十來個人。但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澗水,后面臨近一泓小池,習習清風從兩邊山峽間吹來,整日不停。門內(nèi)橫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橋,越過石橋向北走,踏著數(shù)級石梯能夠進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幾間老屋,低矮而又狹窄,沒有什么值得觀賞的。只有庵中的西閣樓風景優(yōu)美。溪流從西邊山谷中順著石頭縫隙奔射而出于西閣之下,南邊和東邊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從小池中瀉出,形成前面所說的小澗。西閣位居小澗的上游,正對著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擊之處,最值得觀賞。然而在西閣后面,卻是石壁,沒有什么風景可看的。唯獨在夜里睡在西閣樓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響著潺潺的流水聲,聽久了,更感到悲涼,這種情境令人覺得可愛罷了。 出了山門向東,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臺,其下面臨懸崖峭壁,深暗險峻。在草木叢雜的地方向東南眺望,可以看見一掛瀑布由前方巖石洞穴中噴涌而出,凌空而下長達幾十尺。瀑布的飛沫就像飛散的珍珠噴灑著霧氣,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鮮明,晃人眼目,讓人不敢正視。石臺正對著山西南的缺口,對著蘆山,此山獨立挺拔而出,周圍其它幾百里間的高低山峰,也都歷歷在目,十分分明。太陽迫近西山,余暉橫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疊相映,數(shù)也數(shù)不盡。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視,滿山遍野白云飄蕩,像大海波濤起伏;而遠近各座山峰隱現(xiàn)于其中,就像時而在飛奔,時而在漂浮,來來往往,有的涌現(xiàn),有的隱沒,頃刻之間,變化萬千。石臺東面,小路斷絕,鄉(xiāng)里的人在山壁上鑿出石級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東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澇時在這里向神佛祈禱。那些畏懼險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觀賞的景物到此也就沒有了。 我和劉充父、劉平父、呂叔敬、表弟徐周賓一起游覽百丈山,每人都已經(jīng)作了詩,來幾下這里風景的壯美,我又如此詳細地依次敘述了這里的情況。百丈山最值得去看的地方,是石磴、小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于是分別作了小詩來記述下這些地方,呈給一起游玩的人,并且告訴那些想來卻沒有來的人。某年某月某日記。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段 1. 作者寫登山經(jīng)過,從哪里寫起?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從 “ 登百丈山三里許 ” 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經(jīng)過,所見所聞,一概略而不提,筆鋒直逼描述中心,筆力集中。 (板書:登山三里) 2. 一 “ 俯 ” 一 “ 控 ” ,寫出地勢險要,得疊石為臺階才能通過。而作者認為 “ 山之勝蓋自此始 ” ,這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審美情趣?(對險奇美的欣賞。) 3. 概述本段的主要內(nèi)容:簡述登山過程。 (二)分析第二段 1. 本段主要寫了哪里的景點?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從哪里可以看出? 明確:山門前后的諸景點。幽靜。 “ 蒼藤古木 ” 的掩映,伴和著 “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 ” , “ 盛夏亭午無暑氣 ” , “ 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 ” ,無不寫出了清幽的氛圍和清冽的感受。 2. 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來呈現(xiàn)景物?有哪些語句表明了作者的審美情趣? 明確:移步換景。 “ 閣據(jù)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 ” ,表達了作者的欣賞態(tài)度,最后歸結(jié)為 “ 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 ” 的描述,顯霹了其審美情趣。 3. 概述本段的主要內(nèi)容:描述循水游覽,詳寫澗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審美情趣。 (三)分析第 3 段。 1.本段主要寫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式來呈現(xiàn)景物?——瀑布和山峰。定點換景。 2. 本段中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瀑布的壯美的? 明確:先以 “ 下臨峭岸,深昧險絕 ” 的險奇美作映襯,再寫出 “ 于林薄間東南望 ” 的瀑布景象。 “ 瀑布自前巖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數(shù)十尺 ” ,凌空而瀉,氣勢非凡。 “ 沫乃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 ” ,壯麗異常。 3. 為什么作者筆下的山能寫得極具層次感? 明確:先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缺口中遙望遠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組合,形成了一幅層次感極強的圖畫。接著作者以固定的景點,用傍晚和清晨兩個不同時間的景觀,構(gòu)思兩幅圖畫,進一步渲染了壯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絢爛美;后者凸現(xiàn)的則是云海的變幻美。這樣,在作者詳盡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險奇、幽靜、五彩、飛動、變幻等諸種美的形態(tài)。 (四)分析第 4 段。 1. 本段寫了什么?——點明了寫作此文的目的:導游,引導人們?nèi)ビ斡[百丈山的勝景。 2. 第 2 句有何作用?——是作者游后的結(jié)論,也是對全文內(nèi)容的總括。 四、探討寫景特點:重點突出,詳略得宜,方式靈活,富有層次感,讀者易于把握。 五、作業(yè):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循磴而東,既得小澗 順著 ②老屋數(shù)間,卑痹迫隘 狹小 ③日光燭之,璀璨奪目 照耀 ④紫翠重疊,不可殫數(shù) 竭盡 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②因各別為小詩以識其處,呈同游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答案:①但百丈山值得觀賞的景物到此也就沒有了。 ②于是分別作了小詩來記述下這些地方,呈給一起游玩的人,并且告訴那些想來卻沒有來的人。 第二單元教案 單元學習目標: 閱讀目標: 1.掌握每篇課文中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學習人物傳記敘事中刻畫人物,穿插議論和抒情的寫作特點。 3.分析每篇文章所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了解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體會其偉大的人格力量。 4.體味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寫作目標: 1.學習文章熔議論、抒情、敘事、描寫與一爐的寫法。 2.學習敘事線索明晰、結(jié)構(gòu)條理的寫法。 4.學習傳記文的文體特點,學會閱讀這類文章,能寫簡單的傳記。 單元內(nèi)容概說: 本單元所選文章都是任務傳記,均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張中丞傳〉后敘》敘述了張巡、許遠等人共同守城、壯烈犧牲的經(jīng)過,高度評價了他們?yōu)閲I身的犧牲精神,同時給那些對英雄惡語中傷的人以有力的回擊。 《六一居士傳》是歐陽修的自傳,通過對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陳述,描繪了自己理想中的“六一”之樂,表現(xiàn)了自己為官場世務所累的苦悶和對歸老后閑適、安逸生活的向往。 《陸文學自傳》是唐代文學家陸羽的自傳,追述了自己上半生的經(jīng)歷,表達了自己因遭遇坎坷而內(nèi)心悲苦的心情,同時也寄寓了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心。 《方山子傳》是蘇軾寫的一篇人物小傳,抓住了方山子異于常人的特點,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獨行的個性,同時也流露出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張中丞傳后敘 韓 愈 教學目的: 認知目標:了解古代文學家韓愈。技能目標: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虛詞。 情感目標:學習主人公以身殉國的犧牲精神,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讀懂文意,辨識、說明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和用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作者簡介: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后人尊稱韓文公。韓愈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提倡先秦、兩漢的散文,文學上主張“辭必己出”、“惟陳言之務去”。他的文章,說理透辟,氣勢充沛,結(jié)構(gòu)嚴謹,語言精煉,對當時及后代的散文創(chuàng)作都有重大影響。有《昌黎先生文集》 2.題解: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 張中丞,即張巡,鄧州南陽人。開元未進士。安祿山反,張巡起兵抗擊,同睢陽(今河南商丘)太守許遠共同守護睢陽,被拜為御史中丞,故稱其張中丞。 “序”是文章體裁的一種,古人常用它來說明著作寫作出版的情況,和對作家作品的介紹評論,一般放在書前,變稱作“敘”或“引”?!昂笮颉背邆洹靶颉钡淖饔猛?,還可對著作進行補充,批語或反駁,一般放在書后。本文是作者在閱讀李翰所寫的《張巡傳》后,對有關材料作的補充,對有關人物的議論,所以題為“后敘”。 3.背景: 唐隸宗至德二年(公元 57 年),安慶緒(安祿山之子)部將尹子奇率領 12 萬大軍攻睢陽,張巡,許遠率兵匕千人堅守數(shù)月,終因糧盡兵絕,睢陽陷落,張巡及部將五十余人犧牲,許遠被叛軍擄至洛陽,不屈而死。睢陽保衛(wèi)戰(zhàn)遏制了叛軍的攻勢,捍衛(wèi)了江淮地區(qū)人民的生命與財產(chǎn),為唐軍積蓄力量,準備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因而張巡,許遠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贊揚 傳頌。但當時一些坐觀睢 陽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為自己的可恥行為辯解,同某些嫉妒張,許功績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對張,許等抗敵英雄詆毀。張巡的友人李翰寫了這篇補敘英雄事跡,批駁流言蜚語,弘揚英雄精神,反對藩鎮(zhèn)作亂的散文名作。 二、推進新課: 1.整體感知: 1)熟讀課文,糾正讀音。 2)疏通重點詞義、了解特殊句式。 3)翻譯課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吳郡張籍在閱讀家中的舊書,看到了李翰所撰寫的《張巡傳》。李翰以文章自稱,寫作這篇傳也甚為詳細周密,然而我尚為其有缺失而遺憾:沒有為許遠立傳,又沒有記載雷萬春事跡始末。 許遠雖然才干好像比不上張巡,但他打開城門接納張巡,其職位本來在張巡之上,卻將權柄交給張巡而自己甘處其下,毫無疑心和猜忌,最終與張巡一同守城而死,成就了功業(yè)名望;睢陽城失陷后被叛軍俘虜,和張巡之死只是時間先后不同罷了。兩家子弟們才智低下,又未能全部理解兩位父輩的心志,認為張巡是被殺害而許遠是當了俘虜,懷疑許遠因怕死而向叛賊投降。許遠如果真的怕死的話,那他何苦守著睢陽城這一小塊土地,吃其親愛者的肉,憑借這些條件來與敵人對抗而不投降呢?當他們被叛軍圍困而堅守睢陽城之時,外部沒有任何一點援助,他們所想效忠的就是國家和皇帝;而敵人告訴他們國家已滅亡,皇帝已不存在,許遠看到援兵未到,而敵人越來越多,一定會認為敵人的話是真實的。外部沒有可等待的援兵但他們還在拼死守城,殺人供士卒吃并且可吃之人也將盡,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計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了,許遠的不怕死是再明白不過的了!哪有城被敵人攻破后其部下皆死,而他自己一個人蒙受愧恥而屈辱求活?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這樣做。唉呀!而像許遠這樣的賢者會去做這樣的事嗎? 制造流言的人又說許遠和張巡曾分段守衛(wèi)睢陽城,睢陽城被攻破是從許遠所分守的地段開始的。他們以此來責罵許遠,這又和小孩子的見解沒有區(qū)別。人在將死之時,他的內(nèi)臟一定有先得病的地方;拉根繩子把它拉斷,它一定有個斷裂的地方:觀者見到這種情況,就跟著責備許遠,這也是不合乎情理。小人喜歡議論,不樂意成全別人的美名達到了如此的地步啊!像張巡、許遠所成就的功業(yè),如此明顯,還免不了受小人的誹謗,那么其他人又該如何說呢!當巡、遠二公起先守睢陽城時,哪能知道別人最終不來援救,當時就預先棄城逃跑?如果睢陽城守不住,即使是逃避到別的地方又有什么好處呢;等到他們沒有救兵而陷人絕境之時,率領著殘余的傷病瘦弱的士兵,即使是想離開睢陽城也一定做不到了。張巡、許遠二公精明練達,他們的謀劃是十分周到的。他們堅持守衛(wèi)一座睢陽城,等于是捍衛(wèi)了整個天下,他們憑借越來越少的士兵,抗擊一天比一天強大的敵軍,作為江淮地區(qū)的屏障,遏止了叛軍長驅(qū)南下的勢頭,大唐王朝沒有滅亡,這是誰的功勞呢!當其危難之時,拋棄所守的城池而逃跑求生的人,絕不是少數(shù);掌握著強大的兵力而見死不救的人,睢陽城四周都有。世人不去追究、議論這些人,反而去責備巡、遠二公死守危城,也可以看出這些人是把自己放在叛賊的一邊,制造流言蜚語,幫助叛賊攻擊張巡和許遠。 我曾經(jīng)在汴州和徐州二府供職,多次往來于兩府之間,親自到人們所說的雙廟去祭祀。睢陽的老人還常常說起當年張巡、許遠的事,說:南霽云到賀蘭進明處去乞求救兵時,賀蘭進明嫉妒張巡、許遠的聲名威望和功績都遠在自己之上,不愿出兵相救。他又很喜歡南霽云的勇猛強壯,不接受南霽云求援請求,想強迫南霽云留下,他備辦了佳肴和音樂,請南霽云入座。南霽云慷慨激昂地說:“我來時,睢陽城里的人沒有飯吃已經(jīng)一個多月了。我縱然是想一個人吃,但道義上我不忍心;縱然讓我勉強吃,我也咽不下去?!庇谑蔷桶纬鲎约核鍘У牡犊硵嘧约阂还?jié)手指,鮮血淋漓,給賀蘭進明看。在座的人大驚,都被感動得流淚。南霽云知道賀蘭進明最終也沒有替自己出救兵的意思,就馳馬而去,將要出城,抽出一支箭射向寺中的佛塔,射人塔上磚有半箭之深,說:“我回去破賊之后,一定要消滅賀蘭進明,這支箭就是我這一決心的標志。”我在貞元年間到過泗州,船上的人們還用手指著這兒相互談論。睢陽城被叛軍攻破,叛軍用刀威脅張巡投降,張巡堅貞不屈,就被牽到一邊,將要被殺;叛軍又來逼南霽云投降,南霽云沒有回答,張巡大聲呼喊南霽云說:“南八,男子漢大丈夫只有一死而已,千萬不能被不義的叛賊所屈服!”南霽云笑著說:“我是想將來有所作為,既然你說了話,我敢不死嗎!”于是不屈而死。 張籍說:有個叫于嵩的人,從小就追隨著張巡。等到張巡起兵,于嵩也經(jīng)常在叛軍的包圍之中。我大歷年間,在和州烏江縣見過于嵩,于嵩當時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因為張巡的緣故,于嵩當初曾得到了臨渙縣尉的官職,他愛學習,無所不讀。我當時年紀還小,只是粗略地問了一下張巡、許遠的事,未能問得很仔細。于嵩說張巡身高七尺多,胡須像神人。曾經(jīng)見于嵩閱讀《漢書》,對于嵩說:“為什么老讀這本書?”于嵩說:“尚未讀熟。”張巡說:“我讀書不過三遍,就終身不忘?!庇谑蔷捅痴b于嵩所讀的書,背完一卷一字不差。于嵩十分驚訝,以為他偶然對這一卷熟悉,于是隨便抽其他卷來試他,沒有不是這樣盡卷不錯一字的。于嵩又在書架上拿其他書,試著問張巡,張巡隨口背誦,毫無遲疑。于嵩跟隨張巡很久,也沒有見他經(jīng)常讀書。張巡寫文章,拿起紙筆立刻就寫,從來不打草稿。初守睢陽城的時候,士卒多達萬人,城中居民戶也將近數(shù)萬戶,張巡憑借某次見面機會問過姓名的,此后沒有不認識的。張巡發(fā)怒時,胡須會豎立起來。到睢陽城失陷后,叛賊綁縛張巡等數(shù)十人坐在那里,將要殺戮他們,張巡起身環(huán)視四周,其他人見張巡站起來,有的站起來,有的哭泣。張巡說:“你們不要害怕,死,這是天命?!北娙丝奁貌荒苎銎鹉樋磸堁病堁簿托虝r,面色不變,神態(tài)自若像平常一樣。許遠是一位寬厚仁慈的長者,其面貌如同其心,和張巡同年生,出生月日比張巡后,稱張巡為兄,死時四十九歲。于嵩貞元初年死于毫州和宋州之間。有人傳說于嵩有田產(chǎn)在毫州和宋州之間,不法軍人強行奪取并占有了這些田產(chǎn),于嵩將要到州衙去提出訴訟,被不法軍人所殺害。于嵩沒有兒子。以上是張籍說的。 2.主題:本文熱情地歌頌了張巡、許遠、南霽云等為國為民抗擊安史叛軍而寧死不屈的英雄事跡,批判了那些不顧國家人民安危,忌賢妒能,擁兵謀私的軍閥,駁斥了那些小人造謠中傷的流言蜚語,抒發(fā)了自己對抗戰(zhàn)英雄的崇敬之情,補敘了軼事,澄清了事實,伸張了正義。 三、深入探究: 全文可分三部分: 1.第一段( 1 ):交待寫作本文的時間和緣由。 2.第二段(2,3,4):駁斥小人的流言蜚語,歌頌張許二人的高貴品質(zhì)和歷史功勛。記敘南霽云的事跡。 1)第一層( 2 ):駁斥“畏死辭服于賦”的錯誤論調(diào)。 三個事實論據(jù): ①“位本在巡上” ②“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愛之肉” ③“雖愚人變能數(shù)日而知死處矣” “遠之畏死亦明矣” 2)第二層前部分( 3 ):批駁“城之陷,自遠所分始”的論調(diào)。 兩個比喻說理: ①“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齋者” ②“引繩而絕亡,其絕必有處” “城之陷,自遠所分始”的論調(diào)“與兒童之見無異” 3)第二層后部分:駁斥“責二公以死守”的錯誤議論。 ①:指出張許不知旁人會見死不救 其次:強調(diào)睢陽尚不能守,逃到他處又何用 ②:睢陽不能守率殘余餓贏能突出重圍? 接著:歌頌張,許“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績。 ③:怒斥小人不追究擁兵坐觀者,反責“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為。 3.第三層( 4 ),1):敘南霽云乞師賀蘭進明的經(jīng)過。 2 ):南霽云與張巡壯烈就義的經(jīng)過。 4.第四段( 5 ):補敘張巡,許遠的軼事。 1):詳敘張巡博學與英勇就義的事跡。2):簡敘許遠寬厚的為人。 3):交代于嵩(講述張、許軼事之人)之死。 五、藝術特色 : 1、夾敘夾議,敘議結(jié)合,神氣流注,章法渾成。 文章先議后敘,看來是兩大部分,但毫無脫節(jié)之感,這首先是因為不管是敘述,還是議論都服務于贊美英雄,斥責小人的鮮明主題。 從整體上講文章的前半部分側(cè)重議論,但議論中帶有敘事。例如:“遠雖村若不及巡者,……與巡死先后異耳”。這節(jié)文字主要對許遠的高貴品質(zhì)進行議論。但也附帶敘述了許遠開門納巡,授之柄而處其下的事跡。把議論與敘述有機地統(tǒng)一在一起。再如“這誠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與賦抗而不降乎?”這一節(jié)文字主要針對“畏死”的論調(diào)進行駁斥,但又包含了對許遠殺所愛的人充饑的事跡的敘述。 2 、描寫人物,形象逼真,氣韻生動,豐富飽滿。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霽云的剛烈英武,張巡的從容不亂。許遠的寬厚謙遜,賀蘭進明的卑劣無恥。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具有以下特點: 1) 通過若干精彩的場面描寫,刻畫人物形象。其中南霽云乞師賀蘭進明的描寫最膾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寫了南霽云慷慨陳辭、拔刀斷指、抽矢射塔三個場面,歌頌其凜然正氣,贊美其忠肝義膽。 2) 從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南霽云在賀蘭宴會上的講話:“云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三個“食”字,頓為兩層,顯得強調(diào)有力,加上兩個“雖……不……”句式連用,將南霽云時刻掛念著圍城中父老和同伴們的心理,赤誠報國不圖個人好處的品質(zhì),生動地刻畫了出來。 3) 細節(jié)描寫: “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體現(xiàn)出霽云剛烈無比的激憤難抑的感情,令人觸目驚心。 3 、襯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南霽云的忠肝義膽,磊落胸懷和剛烈英武,以賀蘭進明可恥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徑作反襯。張巡就義時從容鎮(zhèn)定,視死如歸,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慟的表情來襯托的?!耙蛔篌@,皆感激為云泣下”的表現(xiàn),襯托出南霽云拔刀斷指行為的壯烈感人。 六、作業(yè):課后練習四。 6 、六一居士傳 歐陽修 【教學目的和要求】 1 、了解賦的文體特點,情感表達的方式以及文章結(jié)構(gòu)安排方面的縱深和開闊。 2 、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3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教學重點 】 1 、了解賦的文體特點,情感表達的方式以及文章結(jié)構(gòu)安排方面的縱深和開闊。 2 、掌握常用“謫”“更”“置”“疾”“走”“勝”等常用實詞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問題 1 :每天起床你會不會問自己“我快樂還是不快樂”? 問題 2 :那么,什么樣的事情讓你快樂?什么樣的事情又讓你不快了呢? 引入課文:那么我們來看看,那位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間的醉翁,他快樂不快樂。 二、推進新課: 1.簡介作者: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著有《歐陽文忠集》。唐宋八大家之一,成就斐然,三蘇、王安石、曾鞏都曾是他的學生,受其提拔。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在散文理論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他所講的道,主要不在于倫理綱常,而在于關心百事。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歐陽修一生寫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著有《五代史伶官傳序》、《朋黨論》、《醉翁亭記》、《秋聲賦》等。他與宋祁一起重編《唐書》,還自著《五代史》,后人稱之《新唐書》和《新五代史》。 2.文題背景:熙寧三年,作者由知青州改知蔡州后,自號六一居士,作此文以明志。春蠶絲盡,蠟淚將干,作者把畢生的精力獻給趙宋王朝,應該得到休息的時候了。況且,在宦海沉浮中,幾度貶官,歷盡坎坷,到這時候作者意志已十分消沉,“窮則獨善其身”已成為思想中的主導。所以作者在文章中便一再流露出急于歸隱退出官場的愿望,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無可奈何的苦悶心情。 三、整體感知: 1.文章的整體結(jié)構(gòu):第一段:更號的原因。第二段:“六一”之樂。第三段:三宜歸去。——向往歸老 2.請在課文中找出句子回答問題:什么事情讓歐陽修快樂?而什么事情讓其不快樂? 明確:“然?;疾坏脴O吾樂于其間者,世事之為吾累者眾也?!睆倪@句話可以看出“五物”讓歐陽修快樂,而“世事之累”讓他憂愁。 四、分析課文 (一)學習第一段 1、請學生讀課文第一段,糾正讀音。 2、疏通重點詞義、了解特殊句式。 3.翻譯:六一居士最初被貶謫到滁州山鄉(xiāng)時,自號醉翁。年老體弱,又多病,將要辭別官場,到潁水之濱頤養(yǎng)天年,便又改變名號叫六一居士。 4. 誰為歐陽修命名為“六一居士”?在此之前他有別的名號嗎? 明確:其本人。初謫滁山時之時他自號為“醉翁”,后退休于穎水之上時又自更號為六一居士。 (二)分析第二段: 1. 請學生讀課文第二段,糾正讀音。 2、疏通重點詞義、了解特殊句式。 3.翻譯:有位客人問道:“六一,講的是什么?”居士說:“我家里藏了書一萬卷,集錄夏、商、周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盤,又經(jīng)常備好酒一壺?!笨腿苏f:“這只是五個一,怎么說‘六一’呢?”居士說:“加上我這一個老頭,在這五種物品中間,這難道不是‘六一’了嗎?”客人笑著說:“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聲的人吧,因而屢次改換名號。這正像莊子所譏諷的那個害怕影子卻跑到陽光中去的人;我將會看見您像那個人一樣,迅速奔跑,大口喘氣,干渴而死,名聲卻不能逃脫。”居士說:“我本就知道名聲不可以逃脫,但也知道沒有必要逃避;我取這個名號,姑且用來標明我的樂趣罷了?!笨腿苏f:“你的樂趣怎么樣呢?”居士說:“我的樂趣可以說得盡嗎!當自己在這五種物品中得意忘情時,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見,迅雷劈破柱子也不驚慌;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響九韶音樂,在涿鹿大地觀看大戰(zhàn)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樂和舒適。然而常常憂慮不能在這五種物品中盡情享樂,原因是世事給我的拖累太多了。其中大的方面有兩件,官車、官服、符信、印綬從外面使我的身體感到勞累,憂患思慮從里面使我的內(nèi)心感到疲憊,使我沒有生病也已經(jīng)顯得憔悴,人沒有老卻精神已衰竭,還有什么空閑花在這五種物品上呢?雖然如此,我向朝廷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發(fā)出惻隱之心哀憐我,賜還我這把老骨頭,讓我能夠和這五種物品一起回歸田園,就有希望實現(xiàn)自己素來的愿望了。這便是我標明我的樂趣的原因?!笨腿擞中χf:“您知道官車、官服、符信、印綬勞累自己的身體,卻不知道這五種物品也會勞累心力嗎?”居士說:“不是這樣。我被官場拖累,已經(jīng)勞苦了,又有很多憂愁;被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慶幸沒有禍患。我將選擇哪方面呢?,“于是和客人一同站起來,握著手大笑說:“停止辯論吧,區(qū)區(qū)小事是不值得比較的?!? 五、課后思考回答: 1 、歐陽修為何自命為六一居士?2 、“樂”之如何?3 、“世事之累”體現(xiàn)為什么呢?4 、歐陽修為什么選擇了沉醉于“五物”? 5 、課文為什么要引用《莊子漁父》里面的典故?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2.學生讀課文一、二段 二、分析課文: (一)看第二段,思考下列問題: 1).歐陽修為何自命為六一居士? 明確: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一老翁。 這讓我們想起——陶淵明《五 柳 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 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愛琴、棋、書、酒、金石,還是愛柳樹,都是從正面反映了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藝術情趣,從側(cè)面也反映出他們對功名利祿的淡薄。 2 )、“樂”之如何? 明確:①太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專心至極,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擾。 ②雖響九奏于洞庭之野,閱大戰(zhàn)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樂且適也,真可以說其樂無窮。 3 )、“世事之累”體現(xiàn)在那呢? 明確:“軒裳組勞吾形于外,憂患思慮勞吾形于內(nèi),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煩憂,希脫身于世俗雜務,回歸自然,寄情五物。 4 )、歐陽修為什么選擇了沉醉于“五物”? 明確:“累于彼者已勞矣,又多憂;累于此者既佚矣,幸無患?!薄f明官場事物不僅勞形,常有不測之禍,十分令人擔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僅安逸舒適,還有安全感,不會帶來任何禍患。 ▲思考:蘇軾認為歐陽修是“有道-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唐宋散文選讀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唐宋散文選讀教案全集 粵教版選修2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唐宋 散文 選讀 教案 全集 粵教版 選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2617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