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4.1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4.1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地理 4.1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4.1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通過以上三章內容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地球的運動規(guī)律和圈層結構,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動力的兩大因子——大氣和水。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懂得大氣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兩大主要外力。當然,自然科學和哲學總是相通的,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不僅有外力作用,內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本章通過具體的案例來說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學時應選取學生熟知的圖片或例子,或用多媒體動畫的形式來演示,使學生增強感性認識,以更好地理解比較抽象的地理原理。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學習本章內容,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通過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使學生理解矛盾是對立統(tǒng)一的。 課時安排: 共6課時 第一節(jié)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 1課時 第二節(jié) 山岳的形成 2課時 第三節(jié) 河流地貌的發(fā)育 2課時 問題研究 崇明島的未來是什么樣子 1課時 第一節(jié)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 從容說課 本節(jié)是總論,全面剖析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主要有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兩類。從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作用速度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等方面闡述內力作用。教學中要運用實例具體說明內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對地表形態(tài)造成的影響也不同;從發(fā)生條件、能量來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闡述外力作用,運用學生熟悉的例子說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間的關聯(lián)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從兩個層次說明巖石圈物質的循環(huán)過程。第一個層次:每一類巖石的形成過程及其牽涉的內、外力作用。第二個層次:各種巖石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地殼物質循環(huán)是內、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內力作用產(chǎn)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則總是減小地表形態(tài)的高低差異。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內、外力作用和表現(xiàn)形式,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2.了解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過程。 3.運用圖表資料分析、表達地理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地殼運動的特征。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點 1.了解地表形態(tài)的形成和發(fā)展。 2.了解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過程。 3.認識地表形態(tài)對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 地表形態(tài)形成過程的分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通過前面三章的學習,我們知道大氣和水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星球最富動力的兩大因子,而且是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但是,它們的作用還遠不止如此,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態(tài)的地球表面與水和大氣的功勞也是密不可分的。當然,地表形態(tài)的形成還有著其他重要的因素,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板書)。 (出示投影: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貌形態(tài)的景觀圖片) 師以上我們看到的五種景觀反映了什么內容? 生地形的五種形態(tài)。 師對,而地貌,它是我們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態(tài)。但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態(tài)并不是自地球誕生以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地球經(jīng)歷了漫長時間的演化,地表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那么是什么力量影響、改變著地表形態(tài)呢?讓我們一起學習:第一節(jié)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板書)。 推進新課 師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著巨大的改變呢?是地質作用,就是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態(tài)、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fā)生變化的作用。地質作用主要有哪幾種形式呢? 生(看書)回答: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師很好!那么什么是內力作用呢?請大家思考: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什么?內力作用通過哪些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些形式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程度、影響結果有何不同呢? (結合案例①播放錄像“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維蘇威火山的噴發(fā)”) 生(分組討論,分析這兩種形式有什么共同點?在哪些方面存在著不同?) 師請一個同學先來說一說他們小組討論的共同點。 生1我們小組認為,它們都是內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它們的能量都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所產(chǎn)生的熱能。 師很好!我們再請一組選一個代表說一說他們討論的不同點是什么。 生2它們是內力作用的兩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對地表形態(tài)作用的速度不同,形成喜馬拉雅山是地殼的運動,是極其緩慢的;維蘇威火山的噴發(fā)是巖漿活動的劇烈表現(xiàn),速度很快,迅速地改變了地表形態(tài)。 師總結得太好了!思路清晰,分析透徹。但是哪一種對地表形態(tài)的改變更為顯著呢? 生(齊聲)地殼的運動(或喜馬拉雅山的形成)。 師對!內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除了以上兩種,還有變質作用,但是變質作用發(fā)生在地殼的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tài),所以在內力作用中,地殼運動才是塑造地表形態(tài)最主要的方式。那么地殼運動又是怎樣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呢? (播放動畫“巖層的水平運動”,查成語詞典,找出成語“滄海桑田”的出處和本意) 師剛才我們看到的動畫反映了地殼的巖層在什么方向上的運動? 生水平方向。 師對。那么“滄海桑田”又反映了地殼怎么樣的運動呢? 生1 上升運動和下降運動。 生2垂直運動。 師很好!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上有何不同呢? 生(看書討論后回答)水平運動會在地表形成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垂直運動引起了地勢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師在地殼中,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同時存在的,它們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是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qū)域,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有主次之分的。總體上地殼的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輔。內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態(tài)的基本格局,使地表產(chǎn)生了高低不平。 (活動探究) (P75活動?;顒?比較簡單,通過三根大理石柱的外觀變化,即可判斷海岸在不同時期處于何種運動狀態(tài),但第三問稍有難度,需要對學生啟發(fā)引導?;顒?需要結合初中地理中國地形部分的內容,將中國主要山脈投影展示,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 師請同學們看活動1,思考后回答。 生1(第一問)從公元79年至15世紀,海岸處于下沉運動,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在公元79年時底部被火山灰覆蓋,15世紀時被覆蓋部分卻沉到了海平面以下。 師很好,我們再請一個同學說說第二問。 生2說明了從公元15世紀至18世紀,那不勒斯灣海岸處于上升運動,判斷依據(jù)是那時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海生動物鉆孔的痕跡。 師嗯,分析得不錯。我們再請一個同學來講一講第三問——那不勒斯灣海岸的地殼運動說明了地殼運動具有哪些特征? 生3說明了地殼在垂直方向上的運動。 師對。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那不勒斯灣海岸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出不同的運動,有時上升,有時下降,這又說明了地殼運動具有什么特征呢?(啟發(fā)學生:在時間上有什么特征?) 生(齊聲)說明了地殼的運動具有周期性特征。 師很好!下面請看活動2。 (投影“中國的山脈”) 1.請大家仔細看地圖,討論后說出我國山脈的主要是什么走向,思考:為什么說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 2.如何理解我國地形網(wǎng)格狀的分布格局? 生(分組討論) 師好,先請一個小組選一個代表來談談中國的山脈走向主要是哪些方向。 生1我國山脈走向有東西走向,還有東北—西南走向,也有南北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 師(總結)很好,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表達也很準確!我國山脈的走向以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居多,南北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較少。那么如何理解“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呢? 生山脈在地表面的分布就像我們人身上的骨頭,彼此交織,構成了基本的“大地形體”。 師很好。下面再請一個小組選一個代表談談他們是如何理解“我國地形的網(wǎng)格狀分布格局”的。 生2我國山脈在地表面橫豎交織,好像編網(wǎng),織成了一個個的“格子”,而其他的地形區(qū)就是分布在這些“格子”里的。 師說得真好!我們國家地域遼闊,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它們正是鑲嵌在山脈之間,從而和山脈一起構成了我國地形的“網(wǎng)格狀分布格局”。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沒有停止過,那么什么是外力作用呢?外力作用有哪幾種表現(xiàn)形式?它們又是怎樣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呢? (學生看書,討論) 師(總結)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會引起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這些作用統(tǒng)稱為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能。 (播放錄像“巖石的風化”) 師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容易發(fā)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石碎塊或砂粒,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 (播放錄像“流水的侵蝕”,動畫“沙漠地區(qū)風力侵蝕作用”,投影圖片“海蝕陡崖”和“阿爾卑斯山的冰斗和角峰”) 師以上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主要是由什么作用形成的?這種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 生侵蝕作用。形成侵蝕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風等。 師對。侵蝕作用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蝕地貌。同學們想一想,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chǎn)物到哪里去了呢? 生被搬運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積起來,形成了堆積地貌。 師很正確!請看圖片。 (投影圖片“塔克拉瑪干沙漠沙丘”“太湖平原”) 師以上兩幅圖片中的景觀是怎樣形成的? 生沙丘是由于風力減小,攜帶的沙子堆積在地表形成的;太湖平原是由于流水攜帶的泥沙長期沉積而成的。 (討論: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著怎樣的關系) 生內力作用使地表形成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在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過程中,它們總是同時起作用的。 師很好!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對矛盾,既對立又統(tǒng)一。在地表形態(tài)的形成中,內力作用是主要方面。 (P77活動:思考討論并回答這兩個問題) 問題: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推測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學生對第一幅圖片“黃土高原”應該能夠較好地認知,但黃土土質疏松、華北夏季多暴雨、植被較少,需教師作引導;第二幅圖片是沙漠地區(qū)風蝕地貌景觀;第三幅圖片反映的是冰川地貌,學生較為陌生,需教師加以講解) 生1(第一幅圖片)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是由于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的,原因是黃土高原地表植物較少,加之土質疏松、夏天多暴雨。 生2(第二幅圖片)沙漠地區(qū)風力較大,風攜帶沙子對地表的巖石打磨,形成了風蝕柱、風蝕蘑菇等。 生3(第三幅圖片)高山冰川向下運動時,把地表物質刨掉并帶走,下降到一定高度時,冰川融化,因此攜帶的大、小石塊被散落到原地,形成了圖中的景觀。 師(總結)大家分析得很具體、很科學。內、外力共同對地表形態(tài)進行塑造,這一過程本身也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huán)過程。 (學生看書,了解三大類巖石及它們的關系)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三大類巖石的形成分別與哪些內、外力作用有關? 生1巖漿巖主要是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的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而成,是由內力作用形成的。 生2沉積巖是地表被侵蝕的物質被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經(jīng)固結成巖作用而成的,是外力作用。 生3變質巖是已經(jīng)生成的巖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fā)生變質作用而形成的。 師對。各類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發(fā)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巖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巖漿巖,并與其他巖石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這樣,巖石圈的物質就處于永不停止的循環(huán)轉化之中。 (讀圖4.8,同桌協(xié)作,繪制出地殼物質循環(huán)過程示意圖) 課堂小結 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一刻不停地進行著,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態(tài),只是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在一段時期內留在地表的痕跡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地殼的演化。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結合家鄉(xiāng)的地貌類型,說一說這種地貌類型在地質歷史上是如何形成的,其中發(fā)生著怎樣的地殼物質循環(huán)。(可寫成小論文形式)-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4.1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 2020 年高 地理 營造 地表 形態(tài) 力量 教案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267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