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6課《散文兩篇》教案 鄂教版.doc
《2019-2020年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6課《散文兩篇》教案 鄂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6課《散文兩篇》教案 鄂教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6課《散文兩篇》教案 鄂教版 教學目標 1. 學習通過五官感覺細致描寫景物的方法。 2. 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3. 學會在景物描寫中抒發(fā)情感。 4. 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描寫景物。 5. 整體感悟作者對春天的熱愛、歌頌和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 領會文中描寫景物委婉細致,用詞準確、生動,比喻形象鮮明,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 緣景悟情,感受散文的語言美。 3. 了解對比、抑揚寫法的作用。 教學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春夏秋冬,風花雪月,展現(xiàn)的是姿態(tài)各異的大千世界。古往今來,人們欣賞著大自然的美景,吟詠著大自然的偉大,創(chuàng)作了許多寫景名篇。 《春》 一、學生朗讀全文,要求: 1、提出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2、文中以迎接春天寫到描繪春天的美麗景色,再寫到歌頌春天,讀后分分看,哪幾節(jié)寫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o 應和h 醞釀yn ning 暈yn 第1節(jié):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節(jié):描繪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節(jié):歌頌春天。(第三段) 二、講讀體會: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春天的來到?哪個詞明確地告訴我們春天還沒有來到? “盼望著,盼望著”。為什么要連用兩個呢?這樣疊用,更能表達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敖庇玫檬譁蚀_,告訴我們春天還未來到。 (2)輕聲讀第1節(jié),體會四個詞尾的作用。兩個“著”,兩個“了”,給我們以非常柔和、親切的感覺。 2、第二段:繪春。 春終于盼來了,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作者滿懷喜悅的心情,先用一句話對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繪,然后再分別作細致的描繪。 (1)總寫的一句話“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 “一切”說明什么?沒有一個例外。 “然”,是詞尾,表示狀態(tài),樣子的意思。 (2)第2節(jié)。總寫春回大地后,先分別描繪了哪些景物?怎樣描繪的? 山、水、太陽的臉。 朗潤:明朗,潤澤。水漲zhǎng “朗潤”“漲”“紅”,非常準確地描繪了春天的山、水、太陽。 背誦第2節(jié)。 (3)第3節(jié)寫小草,寫得很細。從哪些方面寫的?哪些詞用得特別好? 鉆,寫生命力。嫩,寫質地。 綠,寫顏色?!瓭M是的,寫范圍。 軟綿綿,寫姿態(tài)。 “鉆”,用得非常好,寫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著春天,草從泥土里鉆出來,盼望春天。草好,人歡樂。 朗讀、背誦。 (4)第4節(jié)寫什么呢?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再寫什么?一派怎樣的景象? 樹,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趕趟兒:爭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寫花的爭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結的果實。 花下是怎樣的情景呢?有一個詞用得特別好,哪個詞?“鬧” “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 為什么野花會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沒有明寫風,但風寓在其中;沒有明寫太陽,但太陽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動。 細筆描繪了一幅繁花似錦,昆蟲喧鬧,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鮮艷,層次分明。 朗讀、背誦。 (5)第5節(jié)寫風,寫鳥,寫牧童的短笛。怎么寫的呢? 背誦僧人志南的詩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寫風的“撫摸”,風的芬芳醒郁,鳥的呼朋引伴,短笛的嘹亮。 鳥的清脆的聲音,輕風流水的聲音,牧童短笛嘹亮的聲音應和著,構成了一首非常動聽的春天交響樂,和諧優(yōu)美,此起彼落。 (5)雨中的景色描繪得同樣十分動人,先寫雨的形態(tài),再寫雨中景色。找兩個詞把雨的形態(tài)講出來。 “細”和“密”。二個比喻形象生動。 接著寫雨中屋、雨中樹、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寫的呢? 朗讀第6節(jié),開展想象。 “綠得發(fā)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樹木、小草經春雨淋浴后的鮮艷色彩描繪得十分逼真。 雨中景是靜的,但靜中又有動,筆筆緊扣春天。 (7)第2到6節(jié)著重寫景,第7節(jié)著重寫人。寥寥幾筆。天上地下,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寫到了。 一年之計在于春:“計”,計劃。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計劃,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時間。 第7節(jié),體會:寥寥幾筆,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無限好的美景。 (8)小結: 這一部分繪春是全文的重點。細筆描繪,繪聲繪色繪態(tài),繪動繪靜,語言非常生動。比如說,寫草的生命力,用“鉆”;寫熱烈的氣氛,用“鬧”:寫小草的青,用“逼”。細致的描繪來源于什么?細致的觀察。觀察以后還要怎樣呢?表達出來。要仔細讀書,積累詞語,描繪起來就會形象生動了。 3、第三段:頌春。 (1)朗讀8、9、10節(jié)。 (2)在繪春以后,作者滿懷喜悅的心情來頌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個比喻有聯(lián)系有區(qū)別,使春意越來越濃。先喻為娃娃,再喻為小姑娘,最后喻為健壯的青年,從不同角度寫,寫春的成長,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態(tài)、青春活力描繪得十分動人。 《春風》 一、文學常識: 林斤瀾:浙江溫州人,作家,代表作有《盆景》、《山里紅》,是不可多得的優(yōu)美散文。 二、課文分析: 第五段是一個過渡段,把前后分成了兩部分。 第一部分:與江南春天對比,北方的春風讓人有意見。 這一部分作者先擺出了人們對北方春風的三種意見——短、風大、刮土。與之對比,江南的春天柔美令人陶醉。 第二部分:著重描述北方春風的特點。這是文章的重點。 1、北方的春風有哪些特點?與南方春風有什么不同? “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風來時的雄渾遼闊寫北方春風的非凡氣勢。以“撲、漫、插、灌、呼嘯”等準確而有表現(xiàn)力的動詞,寫北方春風強勁的力度?!皢鑶琛⒑搴?、撒拉撒拉、轟、嘎”等擬聲詞從聽覺寫北方春風的雄壯的聲威。江南的春風更具柔性,北方的春風更多一份豪壯,更具陽剛之美,更能磨煉人們的意志。 2、反復閱讀課文,作者對北方春風是怎樣的態(tài)度? 酣暢淋漓的描繪,贊美北方春風的陽剛之美。 3、找出文中最能表達思想感情的是哪一句? “能不懷念北國的春風?” 4、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贊美北國的春風是具有陽剛之美的雄風。 三、重點語句理解: 1、“南方來的人覺得這個脖子有名無實”中的“有名無實”是指什么? 從下文的“不過不像南方的春天”的語義可以得知,“有名無實”是指在北方看不到南方春天的美景。 2、“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寫的是什么景象?江南的春天風景如畫,生機勃勃。 3、“轟”的一聲,是哪里來的河冰開裂吧;“嘎”的一聲,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北國的春風強勁有力。 四、寫作特點: 1、對比。江南春風與北國春風相對比。 2、運用抑揚的手法。 寫江南的春天先揚后抑;寫北國的春風先抑后揚。 3、寓情于景。 比較《春風》、《春》兩篇散文的異同。 1、《春》描寫的是江南春天的柔婉之美,語言清新明麗;本文描寫的是北方春風的陽剛之美,語言質樸剛健。 2、都屬寫景抒情散文,都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3、本文運用了對比和抑揚的手法。 4、《春》的思路是:盼春、賞春、贊春。《春風》的思路是:從北方與江南春風的對比性議論和描繪入手,對北方的春風欲揚先抑;然后酣暢淋漓的描繪北方春風的陽剛之美;最后呼應前文,在對比中強化對北方春風的贊美。 [為你導航] 四季如歌,如歌四季;人生如歌,如歌人生。讓我們投入色彩斑斕的大自然懷抱,去悉心感受春的勃發(fā),夏的熱烈、秋的成熟,冬的冷酸……在魅力四射的四季中,獲得大自然的精神,得到生活的啟示,豐富自己的情感。 欣賞本單元一篇篇美文,首先要欣賞其優(yōu)美的語言,沉浸于字里行間,體味作者表達的不同情感,揣摩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和技法。同時,還可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在對比賞析中品味不同的主觀感受,領略獨特的表達風格,從而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 [為你點津] 1. 請簡析《春》的結構特點。 文章共10段,大致可分3部分:盼春(第1段);繪春(第2—7段);贊春(第8—10段)。 繪春是主體。第2段總寫春天來臨萬物復蘇的景象。接著,作者有條不紊對春天代表性景色進行描繪: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及老老小小的迎春圖躍然紙上,把一幅江南水鄉(xiāng)生機盎然的春天寫得活靈活現(xiàn)。最后,作者用三個排比段和比喻句贊頌春天既是新鮮的,又是充滿希望的。 2. 說說朱自清和林斤瀾筆下春天的特色。 朱自清筆下描繪的是江南的春天,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春花爭奇斗妍,春風輕拂宜人,春雨滋潤萬物。林斤瀾筆下描繪的是北國的春天,它剛勁有力,過草原,走沙漠,撲山梁,踢開千里冰封,驚醒冬眠生命。-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散文兩篇 2019-2020年七年級語文下冊 第6課散文兩篇教案 鄂教版 2019 2020 年級 語文 下冊 散文 教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324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