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第3講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講義(含解析)(必修2).doc
《(江蘇專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第3講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講義(含解析)(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江蘇專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第3講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講義(含解析)(必修2).doc(1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思維導圖成一統(tǒng)] [基礎速練固根基] 1.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群落() (2)生物進化的方向與基因突變的方向一致() (3)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種群的基因頻率可能改變,也可能不變(√) (4)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在于有利變異的保存() (5)一般來說,頻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huán)境(√) (6)種群內基因頻率改變的偶然性隨種群數(shù)量下降而減小() (7)盲魚眼睛退化是黑暗誘導基因突變的結果() (8)進化改變的是個體而不是群體() (9)物種的形成可以不經(jīng)過隔離() (10)共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 (11)受農(nóng)藥處理后種群中抗藥性強的個體有更多機會將基因傳遞給后代(√) (12)人工培育的新物種只能生活在人工環(huán)境中() (13)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 (14)生殖隔離是物種朝不同方向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 2.掌握物種形成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1)圖中:①是突變和基因重組,②是自然選擇,③是地理隔離,④是生殖隔離。 (2)物種形成的三個環(huán)節(jié)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和隔離。 3.填表比較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比較項目 物種形成 生物進化 標志 生殖隔離出現(xiàn) 基因頻率改變 變化后生物與 原生物的關系 新物種形成,出現(xiàn)生殖隔離,質變 生物進化,基因頻率改變,量變 二者聯(lián)系 ①只有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產(chǎn)生了明顯差異,出現(xiàn)生殖隔離才形成新物種 ②進化不一定產(chǎn)生新物種,新物種產(chǎn)生一定存在進化 [師說考點解疑難] 1.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與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比較 項目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 基本觀點 ①遺傳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內因;②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更多的選擇材料,加劇了生存斗爭;③變異一般是不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④生存斗爭是自然選擇的過程,是生物進化的動力;⑤適者生存是自然選擇的結果;⑥自然選擇過程是一個長期、緩慢、連續(xù)的過程 ①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③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⑤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不同點 沒有闡明遺傳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的作用機理,著重研究生物個體進化 從分子水平上闡明了自然選擇對遺傳變異的作用機理,強調群體進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共同點 都能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樣性、適應性 2.與生物進化有關的六個問題辨析 (1)突變≠基因突變。 “突變”不是基因突變的簡稱,而是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2)變異先于環(huán)境選擇。 農(nóng)田噴施農(nóng)藥殺滅害蟲,在噴施農(nóng)藥之前,害蟲中就存在抗農(nóng)藥的突變個體,噴施農(nóng)藥僅殺滅了不抗藥的個體,抗藥的個體存活下來。農(nóng)藥不能使害蟲產(chǎn)生抗藥性變異,只是對抗藥性個體進行了選擇。 (3)形態(tài)、結構一致≠同一物種。 形態(tài)、結構一致的生物,有可能具有生殖隔離,兩個種群的生物形態(tài)、結構相同,但繁殖期不同,這兩個種群的生物具有生殖隔離,是兩個物種。 (4)能產(chǎn)生后代≠同一物種。 兩個個體能夠交配產(chǎn)生后代,有可能子代高度不育,如馬和驢,雖然能夠產(chǎn)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馬和驢是兩個物種。 (5)物種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經(jīng)過地理隔離,如多倍體的產(chǎn)生。 (6)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物種的形成。 ①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即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②新物種一旦形成,則說明生物肯定進化了。 3.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1)共同進化: ①概念: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 ②原因: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選擇和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影響。 (2)生物多樣性: ①內容: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②形成原因:生物的進化。 ③研究生物進化歷程的主要依據(jù):化石。 (3)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聯(lián)系: [研透考情備高考] 考向一 對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理解 1.(2018江蘇高考)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群體中近親繁殖可提高純合體的比例 B.有害突變不能成為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C.某種生物產(chǎn)生新基因并穩(wěn)定遺傳后,則形成了新物種 D.若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一個隨機交配小群體的基因頻率在各代保持不變 解析:選A 群體中近親個體基因相似度高,所以群體中近親繁殖會提高純合體的比例;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生殖隔離的出現(xiàn),產(chǎn)生新基因并穩(wěn)定遺傳不代表形成了生殖隔離;基因頻率保持不變的一個前提是種群足夠大,一個隨機交配小群體的基因頻率不一定在各代保持不變。 2.(2017江蘇高考)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某物種僅存一個種群,該種群中每個個體均含有這個物種的全部基因 B.雖然亞洲與澳洲之間存在地理隔離,但兩洲人之間并沒有生殖隔離 C.無論是自然選擇還是人工選擇作用,都能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 D.古老地層中都是簡單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層中含有復雜生物的化石 解析:選A 種群中所有個體所含有的基因才是這個物種的全部基因;各大洲人之間并沒有生殖隔離;無論是自然選擇還是人工選擇作用,都可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生物進化的過程由簡單到復雜,在沒有受到破壞的情況下,越古老的地層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 考向二 對物種形成、共同進化及生物多樣性的理解 3.(2016江蘇高考)下圖是某昆蟲基因pen突變產(chǎn)生抗藥性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殺蟲劑與靶位點結合形成抗藥靶位點 B.基因pen的自然突變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變?yōu)槔ハx進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蟲和pen基因突變型昆蟲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解析:選C 抗藥靶位點使殺蟲劑不能與靶位點結合;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基因突變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野生型昆蟲和pen基因突變型昆蟲之間只是基因型不同,仍屬于同種生物,不存在生殖隔離。 4.下圖中,a、b、c表示自然條件有差異、存在地理隔離的3個地區(qū),a地區(qū)物種甲某些個體遷移到b、c地區(qū),經(jīng)長期進化逐漸形成兩個新物種乙、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上述過程說明地理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 B.留居a地區(qū)甲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再發(fā)生改變 C.乙、丙兩個種群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它們的基因庫存在較大差異 D.甲、乙兩個種群間存在生殖隔離,它們的基因庫組成完全不同 解析:選C 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留居在a地區(qū)的甲種群的基因頻率因為自然選擇、基因突變等因素也會發(fā)生改變;乙、丙兩種群的基因庫存在較大差異,不能進行基因交流;甲、乙是兩個不同的物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兩種群的基因庫有較大差異并不是完全不同的。 [方法規(guī)律] 判斷是否為同一物種的方法 兩個種群是否屬于同一物種,就是看它們之間是否具有生殖隔離。具有生殖隔離,兩個種群屬于兩個物種,不具有生殖隔離,兩個種群屬于一個物種。 [分點突破精細研] 題型一 已知基因型個體數(shù),求基因頻率 1.某小島上原有果蠅20 000只,其中基因型MM、Mm和mm的果蠅分別占15%、55%和30%。若從島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為MM的果蠅,且所有果蠅均隨機交配,則F1中m的基因頻率約為( ) A.43% B.48% C.52% D.57% 解析:選C 隨機交配,基因頻率保持不變,所以計算出22 000只果蠅中m的基因頻率就是F1中m的基因頻率,即≈52%。 [方法規(guī)律] 已知各種基因型的個體數(shù),計算基因頻率 某基因頻率=100% A=100% a=100% (A、a為基因,AA、Aa、aa為三種基因型個體數(shù)) 題型二 已知基因型頻率,求基因頻率 2.蝸牛的有條紋(A)對無條紋(a)為顯性。在一個地區(qū)的蝸牛種群內,有條紋(AA)個體占55%,無條紋個體占15%,若蝸牛間進行自由交配得到F1,則F1中A基因的頻率和Aa基因型的頻率分別為( ) A.30%,21% B.30%,42% C.70%,21% D.70%,42% 解析:選D 根據(jù)題意可知,Aa個體占30%,蝸牛間進行自由交配時,產(chǎn)生A配子的基因頻率=55%+30%1/2=70%,a配子的基因頻率=15%+30%1/2=30%,自由交配得到F1各基因型的頻率比例為AA∶Aa∶aa=49%∶42%∶9%,統(tǒng)計得到A基因的頻率為49%+42%1/2=70%。 [方法規(guī)律] 已知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 設有N個個體的種群,AA、Aa、aa的個體數(shù)分別為n1、n2、n3,A、a的基因頻率分別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用PAA、PAa、Paa表示,則: PA===PAA+PAa Pa===Paa+PAa 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下列結論: 某等位基因的頻率=該等位基因純合子的頻率+1/2雜合子的頻率。 題型三 與伴性遺傳有關的基因頻率計算 3.調查某校學生中關于某種性狀的各種基因型及比例為: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比例(%) 42.32 7.36 0.32 46 4 則該校學生中XB和Xb的基因頻率分別是( ) A.6%、8% B.92%、8% C.78%、92% D.8%、92% 解析:選B 伴性遺傳的基因頻率計算,只計數(shù)等位基因所存在的染色體,即男性只統(tǒng)計一個基因,女性中統(tǒng)計兩個基因,所以該校學生中Xb的基因頻率為 100%=8%,則XB的基因頻率為92%。 [方法規(guī)律] 伴性遺傳中基因頻率的計算 p=100% q=100% 注:p為XA頻率,q為Xa頻率。 題型四 利用遺傳平衡公式,求基因型頻率 4.下表中D和d表示某地區(qū)某種生物的一對等位基因,表中數(shù)據(jù)能說明( ) 年份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D 的頻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d 的頻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1970年雜合子的比例為18% B.1930年顯性個體和隱性個體數(shù)目接近 C.1970年后的較短時間內D的頻率為0 D.顯性純合子更能適應該地區(qū)變化的環(huán)境 解析:選A 根據(jù)表中提供的數(shù)據(jù),由遺傳平衡定律公式計算,1970年雜合子的比例為20.100.90=18%;1930年隱性個體的比例為0.510.51=26%,顯性個體的比例則為1-26%=74%;從表中基因頻率的變化趨勢看出,1970年后D的頻率不會在較短的時間內變?yōu)?;d的基因頻率上升,表明隱性性狀更能適應該地區(qū)變化的環(huán)境。 [方法規(guī)律] 利用遺傳平衡定律計算基因型頻率 (1)前提條件:a.種群非常大;b.所有雌雄個體之間自由交配;c.沒有遷入和遷出;d.沒有自然選擇;e.沒有基因突變。 (2)計算公式:當?shù)任换蛑挥袃蓚€時(A、a),設p表示A的基因頻率,q表示a的基因頻率,則: 基因型AA的頻率=p2 基因型Aa的頻率=2pq 基因型aa的頻率=q2 題型五 隨機交配與自交條件下的基因頻率計算 5.某植物種群中,AA個體占16%,aa個體占36%,該種群隨機授粉產(chǎn)生的后代中AA個體百分比、A基因頻率和自交產(chǎn)生的后代中AA個體百分比、A基因頻率依次是( ) A.增大,不變;不變,不變 B.不變,增大;增大,不變 C.不變,不變;增大,不變 D.不變,不變;不變,增大 解析:選C 由題意知,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40%,a的基因頻率為60%,隨機授粉產(chǎn)生的后代中AA個體的百分比:40%40%=16%,aa:60%60%=36%,Aa:260%40%=48%,A的基因頻率:16%+48%1/2=40%。自交產(chǎn)生的后代中AA個體百分比:16%+48%1/4=28%,aa:36%+48%1/4=48%,Aa:1/248%=24%,A的基因頻率:28%+1/224%=40%。 [歸納拓展] 自交和自由交配時基因(型)頻率變化規(guī)律 (1)自交:種群個體自交時,純合子增多,雜合子減少,基因型頻率發(fā)生改變。自交過程不改變基因頻率。 (2)自由交配:在無基因突變、各種基因型的個體生活力相同時,處于遺傳平衡的種群自由交配遵循遺傳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間種群的基因頻率及基因型頻率不變。如果一個種群沒有處于遺傳平衡狀態(tài),自由交配不改變基因頻率,但改變基因型頻率。 [沖關集訓能力通] 1.某種群基因庫中有一對等位基因A和a,且A和a的基因頻率都是50%,一段時間后,若a的基因頻率變?yōu)?5%,由此判斷,錯誤的是( ) A.此時該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5% B.該種群所處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 C.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產(chǎn)生了新物種 D.a(chǎn)的基因頻率提高,說明a基因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huán)境 解析:選C 一對等位基因頻率的和為1;基因頻率改變,說明生物發(fā)生了進化,可能是因為環(huán)境發(fā)生了一定變化;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說明生物進化,但是還沒有出現(xiàn)生殖隔離,故沒有形成新物種;通過自然選擇,a的基因頻率提高,說明a基因控制的性狀更適應環(huán)境。 2.在一個隨機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種群中,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控制某性狀的基因型只有兩種:AA基因型的頻率為20%,Aa基因型的頻率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頻率為0,那么隨機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個體占( ) A.1/5 B.1/4 C.3/7 D.11/21 解析:選C 由題意可得出,A的基因頻率=60%,a的基因頻率=40%,隨機交配,繁殖一代后,AA=60%60%=36%,Aa=240%60%=48%,aa個體致死,因此AA基因型的個體占36%/(36%+48%)=3/7。 3.某昆蟲種群的翅色有綠色(AA)、淺褐色(Aa)和褐色(aa)三種表現(xiàn)型。抽樣調查得知當年綠色、淺褐色和褐色個體分別占60%、30%和10%,現(xiàn)因天敵影響使該種群中綠色個體每年增加10%,淺褐色個體數(shù)目不變,褐色個體每年減少10%。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環(huán)境因素通過改變此昆蟲種群的基因頻率進而產(chǎn)生新物種 B.因淺褐色個體數(shù)目保持不變則Aa的基因型頻率保持不變 C.此昆蟲的天敵與此昆蟲種群相互作用共同進化 D.此昆蟲種群在第二年中決定翅色的A基因的頻率是78.6% 解析:選C 此昆蟲種群的基因頻率改變只表明種群發(fā)生進化,但未產(chǎn)生新物種。因為昆蟲總數(shù)發(fā)生變化,故Aa的基因型頻率也會發(fā)生變化。該昆蟲的天敵與此昆蟲種群相互作用共同進化。假設此昆蟲種群當年的個體數(shù)為100個,則通過計算可知第二年綠色、淺褐色和褐色個體分別占66/105、30/105和9/105,所以此昆蟲種群在第二年中決定翅色的A基因的頻率是77.1%。 [課堂鞏固練—小試身手] 1.(2018浙江選考)下列關于自然選擇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動力 B.自然選擇加速了種群生殖隔離的進程 C.自然選擇獲得的性狀都可以通過遺傳進行積累 D.自然選擇作用于對個體存活和繁殖有影響的變異性狀 解析:選C 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動力和機制;自然選擇會加速種群生殖隔離的進程,導致形成新的物種;自然選擇獲得的性狀有些具有遺傳傾向,有些則沒有;在一個自然種群中,只要個體之間存在著變異,而且某些變異性狀影響了個體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選擇就發(fā)生作用。 2.(2018海南高考)為判斷生活在不同地區(qū)的兩個種群的鳥是否屬于同一物種,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了解這兩個種群所在地區(qū)之間的距離后作出判斷 B.觀察這兩個種群個體之間是否存在生殖隔離現(xiàn)象 C.將兩個種群置于相同環(huán)境條件下,比較其死亡率 D.將兩個種群置于相同環(huán)境條件下,比較其出生率 解析:選B 判斷這兩個種群的鳥是否屬于同一物種,要看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 3.(2014江蘇高考)某醫(yī)院對新生兒感染的細菌進行了耐藥性實驗,結果顯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藥性。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孕婦食用了殘留抗生素的食品,導致其體內大多數(shù)細菌突變 B.即使孕婦和新生兒未接觸過抗生素,感染的細菌也有可能是耐藥菌 C.新生兒體內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藥性 D.新生兒出生時沒有及時接種疫苗,導致耐藥菌形成 解析:選B 基因突變率很低;抗生素不能誘導細菌突變,而是對不同耐藥性的細菌進行選擇。細菌本身就存在耐藥性與非耐藥性兩種類型,所以即使孕婦和新生兒未接觸過抗生素,感染的細菌也有可能是耐藥菌;新生兒體內缺少免疫球蛋白,將會導致體內的致病菌數(shù)量增加,但不會增加致病菌的耐藥性;新生兒出生時沒有及時接種疫苗,未能對該類細菌產(chǎn)生免疫力,將導致致病菌在體內大量繁殖,但不會導致耐藥菌形成。 4.(2014廣東高考)某種蘭花有細長的花矩(如圖),花矩頂端貯存著花蜜,這種蘭花的傳粉需借助具有細長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過程中完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決定蘭花花矩變異的方向 B.花矩變長是蘭花新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C.口器與花矩的相互適應是共同進化的結果 D.蛾的口器會因吸食花蜜而越變越長 解析:選C 變異是不定向的;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是隔離;兩種生物之間的種間互助是共同進化的結果;蛾的口器變長是花矩變長對其進行自然選擇的結果。 [課下模擬練—自我檢測] 一、選擇題 1.英國椒花蛾身體和翅有淺灰色斑點。隨著工業(yè)發(fā)展,煤煙等污染使該蟲棲息的樹干變成黑色。到十九世紀末,英國各工業(yè)區(qū)發(fā)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黑色椒花蛾,這種變化說明( ) A.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B.生物突變都是有害的 C.生物自發(fā)突變的頻率很低 D.基因突變和重組是定向的 解析:選A 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突變的有害和有利取決于是否適合當前的環(huán)境;題干中敘述的現(xiàn)象不能說明自發(fā)突變頻率很低;變異是不定向的。 2.如圖表示某物種進化的基本過程,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 A.X指突變和基因重組導致生物新性狀產(chǎn)生 B.Y指自然選擇保留有利性狀淘汰不利性狀 C.Z指地理隔離是新物種產(chǎn)生的標志 D.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解析:選C 新物種產(chǎn)生的標志為生殖隔離。 3.豹的某個棲息地由于人類活動被分隔為F區(qū)和T區(qū)。20世紀90年代初,F(xiàn)區(qū)豹種群僅剩25只,且出現(xiàn)諸多疾病。為避免該豹種群消亡,由T區(qū)引入8只成年雌豹。經(jīng)過十年,F(xiàn)區(qū)豹種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間F區(qū)的( ) A.豹種群遺傳(基因)多樣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別比例明顯改變 C.物種豐(富)度出現(xiàn)大幅度下降 D.豹種群的致病基因頻率不變 解析:選A 由題干信息可知,為避免F區(qū)豹種群消亡,從T區(qū)引入8只成年雌豹后,F(xiàn)區(qū)豹種群數(shù)量增加,豹種群遺傳(基因)多樣性也會增加;由T區(qū)引入8只成年雌豹,經(jīng)過十年,F(xiàn)區(qū)豹種群增至百余只,由于F區(qū)環(huán)境沒有發(fā)生明顯變化,故后代雌雄比例不會發(fā)生明顯改變;F區(qū)引入雌豹后,十年內豹種群增加,說明豹的數(shù)量未超過環(huán)境容納量,物種豐(富)度不會出現(xiàn)大幅度下降;十年間在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下,隨物種的進化,種群的致病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 4.現(xiàn)有兩個非常大的某昆蟲種群,個體間隨機交配,沒有遷入和遷出,無突變,自然選擇對A和a基因控制的性狀沒有作用。種群1的A基因頻率為80%,a基因頻率為20%;種群2的A基因頻率為60%,a基因頻率為40%。假設這兩個種群大小相等,地理隔離不再存在,兩個種群完全合并為一個可隨機交配的種群,則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頻率是( ) A.75% B.50% C.42% D.21% 解析:選C A、a基因頻率已知,據(jù)此可推導出各種群的基因型頻率。種群1中各個基因型的頻率分別為:AA=64%,Aa=32%,aa=4%;種群2中各個基因型的頻率分別為:AA=36%,Aa=48%,aa=16%,則混合后的大種群中各個基因型的頻率變?yōu)椋篈A=50%,Aa=40%,aa=10%;混合后的A基因頻率=50%+40%=70%,a基因頻率=1-70%=30%,根據(jù)遺傳平衡定律,隨機交配后子代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270%30%=42%。 5.下列有關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進化的發(fā)生可以不經(jīng)過隔離 B.進化時基因頻率可能不變 C.自然突變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群落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解析:選A 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與隔離沒有必然聯(lián)系;突變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6.某河谷1萬年前發(fā)生干旱,4 000年前形成沙漠,但在沙漠中分布著一個個泉眼,每個泉眼中分布著特有的不同種的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不同種魚是遺傳物質變化積累形成的 B.不同泉眼中魚種群的基因庫有明顯差異 C.隔離是形成不同種魚的必要條件 D.泉眼的環(huán)境變化導致魚基因定向突變 解析:選D 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泉眼的環(huán)境變化對有利變異有選擇作用。 7.(2019蘇錫常鎮(zhèn)四市一模)下列有關自然選擇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自然選擇作用有利于提高種群內各種基因的頻率 B.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 C.發(fā)揮自然選擇作用的因素是天敵的種類和數(shù)量 D.自然選擇使同種生物向同一方向進化 解析:選B 自然選擇作用的結果是種群內部分基因頻率增加,也有部分基因頻率降低;通過自然選擇,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被淘汰,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被保留,從而使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發(fā)揮自然選擇作用的因素是種群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不同的環(huán)境會導致同一種生物的種群向不同的方向進化。 8.(2019南通考前卷)某地因甲蟲成災,長期使用乙酰甲胺磷來殺滅甲蟲,甲蟲的數(shù)量先減少后逐漸回升。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甲蟲數(shù)量變化過程中,甲蟲個體是進化的基本單位 B.長期使用乙酰甲胺磷誘導甲蟲產(chǎn)生基因突變,從而產(chǎn)生抗藥性 C.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蟲數(shù)量逐漸恢復是主動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 D.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蟲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但未形成新物種 解析:選D 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乙酰甲胺磷對甲蟲進行篩選,不是誘導甲蟲產(chǎn)生基因突變;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蟲數(shù)量逐漸恢復是具有抗藥性甲蟲大量繁殖的結果;使用乙酰甲胺磷后,甲蟲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但不會形成新物種。 9.(2019南通一模)某動物種群棲息地由于道路開發(fā)導致該種群被分成了4個種群(如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棲息地的分割不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B.4個種群基因庫中基因的種類和數(shù)量完全不同 C.道路的存在可誘導4個種群發(fā)生不同的變異 D.若干年后,4個種群仍可能屬于同一物種 解析:選D 棲息地的分割會導致地理隔離,進而可能使得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4個種群基因庫中基因的種類和數(shù)量不完全相同;道路的存在會阻斷4個種群基因的交流,但是不會誘導發(fā)生變異;若干年后,4個種群仍可能屬于同一物種。 10.(2019南師附中模擬)圖1顯示了某種甲蟲的兩個種群基因庫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甲蟲體色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如圖2所示。以下推測正確的是( ) A.A′基因突然出現(xiàn)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重組 B.不同體色的甲蟲體現(xiàn)了生物的物種多樣性 C.由圖可推測,種群1所處地區(qū)工業(yè)污染較為嚴重 D.若干年后,若此地環(huán)境無變化,這兩個種群可能具有生殖隔離 解析:選C 基因重組不會產(chǎn)生新基因,A′基因突然出現(xiàn)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變;題中不同體色的甲蟲屬于同一物種,體現(xiàn)了生物的基因多樣性;由圖可推測,種群1所處地區(qū)工業(yè)污染較為嚴重,理由是其中的黑身個體數(shù)目較多;由于兩個種群之間能突破地理屏障進行基因交流,若干年后,這兩個種群不會具有生殖隔離。 11.某自由交配的種群在Ⅰ、Ⅱ、Ⅲ時間段都經(jīng)歷多次繁殖過程,定期隨機抽取100個個體,測得基因型為AA、aa的個體數(shù)量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在Ⅰ段內A的基因頻率是40% B.A基因突變?yōu)閍基因導致基因型頻率在Ⅱ段發(fā)生劇變 C.在Ⅱ、Ⅲ段,AA個體比aa個體的適應能力弱 D.Aa個體在Ⅰ、Ⅲ段數(shù)量均為40,說明種群沒有發(fā)生進化 解析:選C?、穸蜛A個體為40個,aa個體為20個,Aa個體為40個,故A的基因頻率=40%+40%1/2=60%;導致基因型頻率在Ⅱ段發(fā)生劇變的原因是自然選擇,即環(huán)境對不同表現(xiàn)型的個體的選擇作用,而不是基因突變;在Ⅱ、Ⅲ段,AA的基因型頻率下降,說明AA個體比aa個體的適應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AA個體逐漸被淘汰;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在Ⅰ、Ⅲ段,A和a的基因頻率發(fā)生了改變,說明種群發(fā)生了進化。 12.(2019徐州一模)下圖表示3種可能的物種形成機制,對機制1~3誘發(fā)因素的合理解釋依次是( ) A.生殖隔離、種內斗爭、出現(xiàn)突變體 B.地理隔離、種群遷出、出現(xiàn)突變體 C.自然選擇、種間斗爭、種群遷入 D.種內斗爭、繁殖過剩、環(huán)境改變 解析:選B 物種形成的三個環(huán)節(jié)是:突變以及基因重組為進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導因素,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由圖分析,機制1屬于同一物種由于地理隔離,分別演化為不同的物種。機制2屬于一個小族群由于某種原因和原來的大族群隔離,隔離后,小族群的基因經(jīng)歷劇烈變化,當小族群再跟大族群相遇時,已經(jīng)形成不同物種。機制3屬于同一物種在相同的環(huán)境,由于行為改變或基因突變等原因而演化為不同的物種。即機制1屬于地理隔離,機制2屬于種群遷出,機制3屬于出現(xiàn)突變體。 13.(多選)如圖所示的是施用某種殺蟲劑以后,昆蟲種群所發(fā)生的改變。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①類個體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該殺蟲劑未能誘發(fā)其產(chǎn)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來源是可遺傳變異,②③類個體的抗性基因一定來源于遺傳 C.若連續(xù)使用該殺蟲劑,抗該殺蟲劑的基因頻率會越來越趨近1 D.殺蟲劑直接選擇的對象是昆蟲的抗藥性或不抗藥性的表現(xiàn)型 解析:選ACD ②類個體是在施用殺蟲劑之前,已經(jīng)發(fā)生基因突變產(chǎn)生抗性基因的個體,②③類個體的抗性基因可能來源于原種群中含抗性基因的個體,也可能是自身突變產(chǎn)生的,殺蟲劑在此只起選擇作用,①類個體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若連續(xù)使用該殺蟲劑,不含抗性基因的個體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個體所占比例越來越高,故抗殺蟲劑的基因頻率會越來越趨近1;施用殺蟲劑后,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生存下來,不具有抗藥性的個體被淘汰,故殺蟲劑直接選擇的對象是昆蟲的抗藥性或不抗藥性的表現(xiàn)型。 14.(2019泰州中學模擬,多選)下列不符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判斷是( ) A.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B.基因突變雖對多數(shù)個體不利,但基因突變的方向和生物進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二倍體西瓜與四倍體西瓜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 D.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就意味著形成了新物種 解析:選BCD 自然選擇通過對個體生存的選擇作用而影響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生物進化的方向由自然選擇決定;二倍體西瓜與四倍體西瓜之間雖然能雜交形成三倍體西瓜,但三倍體西瓜是高度不育的,因此二倍體西瓜與四倍體西瓜之間存在生殖隔離;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說明發(fā)生了進化,并不意味著形成了新物種,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chǎn)生生殖隔離。 15.(多選)將某生物種群分成兩組,分別遷移到環(huán)境相差懸殊的兩個區(qū)域甲和乙中,若干年后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甲區(qū)域中基因型頻率分別為SS=80%,Ss=18%,ss=2%;乙區(qū)域中基因型頻率分別為SS=2%,Ss=8%,ss=90%。下列基因頻率結果正確的是( ) A.甲區(qū)域S基因的頻率為89% B.甲區(qū)域s基因的頻率為11% C.乙區(qū)域S基因的頻率為6% D.乙區(qū)域s基因的頻率為89% 解析:選ABC 已知甲區(qū)域中基因型頻率分別為SS=80%,Ss=18%,ss=2%,則S=80%+1/218%=89%,s=1-89%=11%;乙區(qū)域中基因型頻率分別為SS=2%,Ss=8%,ss=90%,則S=2%+1/28%=6%,s=1-6%=94%。 二、非選擇題 16.假設某種一年生植物的種群足夠大,隨機交配,不考慮遷入、遷出和突變。連續(xù)三年在幼苗期統(tǒng)計種群關于R(r)基因各種基因型所占比率。第二年統(tǒng)計結果如表格所示。 RR Rr rr 第二年 4/9 4/9 1/9 (1)若基因R(r)對植物生活力無影響,三年間R基因頻率的變化趨勢是________;與第一年相比,第三年RR個體所占比率________。(填“增加”“減少”或“不變”) (2)若rr個體在花蕾期死亡,RR和Rr正常開花結實。第一年RR和Rr個體的比率為__________。第三年純合子幼苗所占比率為__________。R基因頻率的變化趨勢是__________(“增加”“減少”或“不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因為該群體遵循遺傳平衡定律,所以三年間R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都是不變的,第三年與第一年相比RR個體所占比例也不變。(2)如果rr個體在花蕾期死亡,因為是隨機交配,在第二年中rr占1/9,說明r在F1中占1/3,所以RR∶Rr應是1∶2。第二年中r占1/4,R為3/4,所以在第三年中純合子RR占9/16,rr占1/16,所以純合子占10/16=5/8。R基因頻率會逐漸增加,因為自然選擇使r基因頻率下降。 答案:(1)不變 不變 (2)1∶2 5/8 增加 自然選擇 17.在西伯利亞大草原上生活著一群體型較大的苔原狼,它們從鼻子到尾巴長約200 cm,體重45~57 kg,身高70~100 cm。與它們同時生活在大草原上的還有馬鹿,它們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和果實等為食,請分析回答以下問題: (1)西伯利亞大草原上苔原狼種群中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____________,經(jīng)觀察,該種群中有多種多樣的基因型,分析其產(chǎn)生的原因:一是在突變過程中可以產(chǎn)生新的______________;二是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中的______________可以產(chǎn)生新的基因型。 (2)從苔原狼的種群中隨機抽取100只個體,測知基因型為AA、Aa和aa的個體分別有35、60和5只,則A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______,a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____,Aa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________。 (3)草原上的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一般都具有很強的奔跑能力,這是____________的結果;通過對苔原狼、馬鹿及其他生物的群體遺傳學的研究,可得出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____________,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______________的改變。 (4)苔原狼和馬鹿是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從進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____________。(填編號) A.苔原狼可以起到促進馬鹿種群發(fā)展的作用 B.苔原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化 C.馬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苔原狼的進化 D.馬鹿的進化速度比苔原狼的進化速度快 解析:(1)一個種群中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這個種群的基因庫。該種群中有多種多樣的基因型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突變可以產(chǎn)生新的等位基因;二是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中的基因重組可以產(chǎn)生新的基因型。(2)由題意可知,基因型為AA、Aa和aa的個體分別有35、60和5只,則A的基因頻率為[(352+60)/200]100%=65%,a的基因頻率為[(60+52)/200]100%=35%,Aa的基因型頻率為[60/(35+60+5)]100%=60%。(3)草原上的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一般都具有很強的奔跑能力,這是共同進化的結果;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4)馬鹿和苔原狼在相互影響中共同進化和發(fā)展,雙方進行著相互選擇,結果都朝著快速奔跑的方向進化,它們的進化速度相當。 答案:(1)基因庫 等位基因 基因重組 (2)65% 35% 60% (3)共同進化 種群 基因頻率 (4)D-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江蘇專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第3講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講義含解析必修2 江蘇 專版 2020 高考 生物 一輪 復習 第三 單元 現(xiàn)代 進化 理論 講義 解析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337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