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12講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課件 新人教版.ppt
《2019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12講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課件 新人教版.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12講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課件 新人教版.ppt(4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基礎自主梳理 考點互動探究 教師備用習題 1 內力作用及表現(xiàn)形式讀內力作用形式表達圖 圖12 1 回答問題 1 能量來源 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 2 內力作用有地殼運動 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三種表現(xiàn)形式 圖中甲 乙為 造成的 丙是 的表現(xiàn) 圖12 1 熱能 地殼運動 巖漿活動 3 結果 使地表變得 斷裂帶 褶皺山脈 甲 海陸變遷 丙 地殼深處 高低不平 2 板塊運動與地貌 1 地球儀讀全球板塊分布圖 圖12 2 完成下列內容 圖12 2 1 補全圖甲中板塊的名稱 2 運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下列現(xiàn)象 地中海面積在縮小是因為其位于板塊與非洲板塊的邊界 紅海面積在擴大是因為其位于印度洋板塊與板塊的邊界 環(huán)太平洋和地中海 喜馬拉雅地區(qū)處于板塊處 地殼比較活躍 多 非洲大陸地形以高原為主 地勢起伏較小是因為其位于非洲板塊 地殼比較穩(wěn)定 南美大陸西海岸地勢起伏大 多高大山脈是因為其位于美洲板塊與板塊的擠壓碰撞地帶 地殼比較活躍 3 由圖乙可知 海溝屬于邊界 海嶺屬于邊界 非洲 A亞歐板塊 B太平洋板塊 C印度洋板塊 亞歐 消亡 生長 交界 火山 地震 內部 南極洲 消亡 生長 3 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讀圖12 3 完成下列問題 圖12 3 1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 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作用 作用 搬運作用和作用等 2 圖甲中a表示 b表示 c表示 3 圖乙是 其形成原因是 分布于 圖丙是 其形成原因是 多分布于 4 圖乙所示的地貌 以面積大小論 我國的面積最大 圖丙所示的地貌 以地區(qū)分布來看 我國的較為典型 太陽輻射能 風化 侵蝕 堆積 風化作用 搬運作用 堆積作用 三角洲 流水堆積 河流入???風蝕蘑菇 風力侵蝕 干旱地區(qū) 東部沿海地區(qū) 西北內陸干旱地區(qū) 4 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讀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圖 圖12 4 回憶基礎知識 圖12 4 1 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 B C巖漿 D侵入型巖漿巖 E 2 圖示地質作用中屬于內力作用的是 屬于外力作用的是 填數(shù)碼 3 圖中被稱為 巖石之本 的是 它來自上地幔中的 具有層理結構和含有化石的是 沉積巖 變質巖 噴出型巖漿巖 巖漿 軟流層 沉積巖 4 寫出圖12 5中各代碼代表的地理事象 其中丙為沉積巖 圖12 5 甲為 乙為 丁為 為 為 侵蝕 搬運 和固結成巖作用 為 為 從圖中可以看出 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除了巖石圈外 還涉及圈 水圈和圈等 巖漿 巖漿巖 冷卻凝固作用 變質巖 風化 堆積 重熔再生作用 變質作用 大氣 生物 1 地殼運動 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動力地殼運動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陸變遷等變化 按地殼運動方向和性質可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核心突破 探究點一內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續(xù)表 2 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 3 板塊運動與地貌的關系地殼運動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陸變遷等變化 按地殼運動方向和性質可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命題點一內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1 2017 江蘇卷 圖12 6為某地區(qū)的地質剖面示意圖 讀圖回答 1 2 題 命題探究 圖12 6 1 地質構造和巖層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A 甲 乙 丙B 乙 丙 甲C 丙 乙 甲D 丙 甲 乙 B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地質構造與地殼運動 從該地區(qū)的地質剖面示意圖可以看出 乙處巖層出現(xiàn)斷裂 錯位 為斷層構造 丙為侵入型巖漿巖層 為巖漿侵入乙所在巖層形成的 丙巖層上方為侵蝕面 再往上才形成沉積巖層甲 所以B正確 2 在地質演化過程中 形成褶皺的次數(shù)是 A 1B 2C 3D 4 B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地質構造與地貌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 未形成褶皺的沉積巖層應與地平面平行 而形成褶皺后沉積巖層發(fā)生彎曲變形 從該地區(qū)的地質剖面示意圖中的巖層傾斜狀況可以看出 甲 乙附近沉積巖層與地平面相比 發(fā)生傾斜 且甲 乙附近沉積巖層傾斜角度不同 因此該地區(qū)在地質演化過程中 形成兩次褶皺 所以B正確 命題點二板塊分布及其對地貌的影響2 2016 北京卷 圖12 7示意平頂海山的形成過程 平頂海山 A 為褶皺山B 由沉積巖構成C 頂部形態(tài)由內力作用塑造D 隨著板塊的移動沒入水下 圖12 7 D 解析 圖示平頂海山為巖漿噴出活動形成的火山 隨板塊移動海拔下降 頂部主要受海浪等外力作用形成平頂形態(tài) 最后整個山體隨著板塊的移動沒入水下 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核心突破 探究點二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續(xù)表 續(xù)表 續(xù)表 續(xù)表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及相應的地貌表現(xiàn) 1 不同區(qū)域的主導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 半干旱地區(qū)以風力作用為主 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 濕潤 半濕潤地區(qū)流水作用顯著 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堆積地貌 高山地區(qū)多冰川作用 多角峰 冰斗 U 形谷 冰磧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區(qū)多海浪作用 常見海蝕柱 海蝕崖和海灘等地貌 2 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qū)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 上游侵蝕 中游搬運 下游堆積 因此 上游為高山峽谷 中游河道變寬 下游為沖積平原 河口三角洲 沖積島等 如圖12 8所示 知能拓展 圖12 8 冰川作用 高山上部侵蝕形成冰斗 角峰等 山下堆積形成冰磧丘陵 冰磧湖等 風力作用 在風源地附近 以侵蝕作用為主 形成風蝕蘑菇 風蝕城堡等風蝕地貌 在風力搬運途中 風力減弱 會形成沙丘 黃土堆積地貌等 命題點一洪積扇的形成原因3 2017 全國卷 洪積扇是河流 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 因坡度驟減 水流搬運能力降低 碎屑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 圖12 9示意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 除甲地洪積扇外 其余洪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 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 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 據(jù)此完成 1 2 題 命題探究 圖12 9 1 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 A 坡度和緩B 巖石裸露C 河流 溝谷眾多D 降水集中 C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洪積扇的成因 根據(jù)題干中 洪積扇是河流 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 因坡度驟減 水流搬運能力降低 碎屑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 可知 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主要是因為賀蘭山東坡河流 溝谷眾多 2 與其他洪積扇相比 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的原因主要是 降水較少 山地相對高度較小 河流較長 風化物粒徑較小A B C D B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堆積物堆積的一般規(guī)律 讀圖可知甲地西側為低山 其相對高度較小 甲地上游河流長度較長 河流在上游挾帶的碎屑物質 因坡度較小 顆粒較大的 如礫石 先堆積下來 能到達河流出山口甲地的 主要是顆粒較小的碎屑物質 命題點二海岸地貌的發(fā)育4 2016 全國卷 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 在沿海地區(qū)經(jīng)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 標志著海岸線位置的變化 圖12 10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qū)貝殼堤的分布 據(jù)此完成 1 3 題 圖12 10 C 解析 第 1 題 本題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 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 都會有大量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 這是海岸線位置穩(wěn)定才會形成的現(xiàn)象 1 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 海岸線 A 向陸地方向推進B 向海洋方向推進C 位置穩(wěn)定D 反復進退 B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流水堆積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谔幍哪嗌?并在貝殼堤外堆積 形成新的海岸 泥沙不斷堆積 從而使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變大 2 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谔幍哪嗌?并在貝殼堤外堆積 由此 A 形成新的貝殼堤B 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C 形成河口三角洲D 迫使河流改道 D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 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海岸線出現(xiàn)多次位置變動 同時河流帶來的泥沙量大 3 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 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河流入???A 位置穩(wěn)定 泥沙沉積量小B 位置穩(wěn)定 泥沙沉積量大C 位置多次變動 泥沙沉積量小D 位置多次變動 泥沙沉積量大 1 圖B12 1為某地實景圖 其所示地質構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圖B12 1 B 解析 圖示為向斜山地貌景觀圖 形成該地質構造的原因是地殼的水平運動 山地的形成是內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 搬運和風化均屬于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 A D選項錯誤 變質作用只能改變巖層的理化性質 而圖中沉積巖層表現(xiàn)出明顯的彎曲 故C錯誤 B正確 2 圖B12 2為我國北方某區(qū)域地貌景觀和地質剖面示意圖 判斷圖中 處地層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D 解析 處為堆積作用形成的堆積物層 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處為斷層 巖層發(fā)生了斷裂 且兩側的巖層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 是由內力作用形成的 處為堆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形成的沉積巖 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處為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巖漿巖 是由內力作用形成的 圖B12 2 2015 江蘇卷 圖B12 3為安第斯山脈地理位置示意圖 讀圖回答第3題 3 安第斯山脈南北狹長的原因是 A 沿經(jīng)線方向發(fā)育B 沿火山地震帶發(fā)育C 沿板塊作用邊界發(fā)育D 沿海陸作用邊界發(fā)育 圖B12 3 C 解析 根據(jù)板塊構造學說和安第斯山脈地理位置可知 該山脈位于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交界處 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 即沿板塊作用邊界發(fā)育 4 鄱陽湖地區(qū)夏季的風向 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位置變化的影響 鄱陽湖汛期水位上升 湖面遼闊 枯水期水位下降 水流歸槽成為贛江 見圖B12 4 b 圖中的沙嶺沙山 29 5 N附近 形成于2萬年前 由松散沙粒組成 沙山臨湖一側發(fā)育了一系列壟 脊 槽 谷 相間的地形 沙山及沙山上壟槽相間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別是 A 風力堆積 流水侵蝕B 流水堆積 風力侵蝕C 風力堆積 風力侵蝕D 流水堆積 流水侵蝕 圖B12 4 C 解析 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 該地的沙嶺沙山在較早時期由風力堆積作用形成 其上的壟槽則是由偏北風吹蝕形成的-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12講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課件 新人教版 2019 年高 地理 一輪 復習 12 營造 地表 形態(tài) 力量 課件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5696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