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蘇教版數學三上第三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word單元教案.doc
《2019秋蘇教版數學三上第三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word單元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秋蘇教版數學三上第三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word單元教案.doc(2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秋蘇教版數學三上第三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word單元教案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6~37頁。 教學目標: 1. 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過程,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養(yǎng)、操作及思維的能力。 3.培養(yǎng)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學準備:課件 模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出示教室立體圖。 談話: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找一找藏在我們教室中的數學知識。在教室里你們能找出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嗎?先用手沿著邊圍一圍,再讓我們把它描下來。(在黑板上畫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 2.舉例。 生活中像這樣的僵局還有很多,可見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們常見的圖形。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研究長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談話:我們先來研究長方形的特征,仔細觀察黑板面,課桌面以及畫在黑板上的長方形,你發(fā)現長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特征? 請學生匯報。 (2)驗證 談話:同學們猜想到底是對還是錯呢?我們能用什么方法來證明一下呢?請同學們6人一小組,互相討論,想辦法驗證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這些特點。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驗證? (3)班內交流,總結。 提問:你發(fā)現長方形有什么特點?指名回答。 (板書:長方形 四條邊,對邊相等) 講述:我們把相對著的邊叫做對邊,相鄰邊叫做鄰邊。 提問:你是怎樣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這兩種方法以外,老師發(fā)現還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發(fā)先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臺上演示。 小結:剛才同學們用折、量、比這些方法說明了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講述:通常我們把長方形長邊的長叫做長,短邊的長叫做寬。 提問:長方形的角有什么特點呢?指名回答并板書。(四個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樣發(fā)現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課件演示) 小結:剛才小朋友自己動手發(fā)現了長方形有四條邊,對邊相等,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就是長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過電腦演示長方形的變化,呈現正方形。指出:長方形的長縮短到和寬相等,這樣就成了一個正方形。 引導學生依據研究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發(fā)現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總結出正方形的特征。 講述: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叫做邊長。(板書:邊長) 3.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三、應用拓展 1.在釘子板上圍一個長方形,再將圍成的長方形改成一個正方形,說說圍成的圖形為什么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2.用兩副同樣的三角形,分別拼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3.用長方形紙折出正方形,并說明折出的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個正方形。 (1)照樣子剪出圖形,再看看是什么圖形? (2)說一說,剪出的圖形為什么是一個正方形? 5.動手測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計數學書封面的長和寬大約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 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四、全課小結 談話: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又進一步認識、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第2課時 認識周長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9頁例2及試一試。 教學目標: 1. 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指出并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 2.用對圖形周長的認識測量和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3.通過觀察、測量和等活動,在直觀經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 4.在學習活動中體會現實生活里的數學,發(fā)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并計算出周長。 教學準備:尺 掛圖 教學過程: 一、觀察操作,初知周長。 1.摸一摸。 出示數學書,談話:同學們,數學課本我們天天都在用,它是我們學習知識的好伙伴,現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課本封面的邊在哪里? 學生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的四條邊,并說一說指一指。 談話:課本封面的四條邊的總長就是它的周長。(板書:周長) 出示數學作業(yè)本,讓學生獨立摸一摸,找一找作業(yè)本封面的周長,再互相看看說說,集體交流。 2.找一找。 出示掛圖,讓學生指出這些物品的周長。 出示例題圖,讓學生觀察哪里是兒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長。 指名說一說,動態(tài)畫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周長。 談話:游泳池池口黑色的邊線長就是池口的周長。組織學生獨立指出課桌桌面,三角尺的線,再在小組、班級中交流,分別指出它們的周長。 讓學生舉例說一說一些物體的面的周長。 3.圍一圍。 學生拿出釘子板,在釘子板上圍出不同的圖形,在小組里交流圍的情況,并指出圍成圖形的周長,組織學生在班級里反饋做法,從而知道圍成圖形的每條邊的總長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4.教學“試一試”。 (1)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片樹葉,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知道樹葉的周長。 (2)分組操作,圍出樹葉的周長,并量一量。 (3)匯報交流,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長。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題中各種形狀的圖形。說明題目要求是描出每個的邊線。讓學生說一說在描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獨立描出上圖形的邊線。 展示交流學生描的情況,再讓學生指出每個圖形的周長。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題。讓學生獨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學生先在小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級中說一說,鼓勵學生說出不同和算法。 三、實際運用,拓展延伸。 1.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圖形的周長嗎? 做“想想做做”第4題。說明題目要求,讓學生獨立做一做。 組織學生在班級中討論,明確應先量出上圖形的各條邊的長度,然且將各條邊的長度相加算出周長。 2.課后作業(yè)。 做“想想做做”第5題。 第3課時 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1例3及試一試。 教學目標: 1. 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過程,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通過觀察 、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體休現實生活里的數學,發(fā)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難點: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打籃球嗎?一定很熟悉籃球場吧! 2.出示教材第41頁例題的,讓學生仔細觀察。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這幅圖畫的是籃球場,體育老師地四周劃上線,籃球場地是長方形的,長28米,寬15米) 請你提出數學問題。 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教學例題。 (1)提問:籃球場是什么形狀?請指出籃球場的周長? 求籃球場的周長就是求什么圖形的周長?怎樣才能計算出這個長方形籃球場的周長呢? (2)自己動手算一算。 (3)在小組里說一說自己的算法,并說明這樣算的理由,然后選出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4)提問:你喜歡是哪一種求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為什么?你認為求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什么條件,怎樣計算? 2.教學“試一試”。 (1)出示題目:一個正方形手帕的邊長是25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 (2)學生試做。 計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 (2)254=100(厘米) (3)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你哪一促種算法?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獨立做題,在班內共同訂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獨立做題,在班內共同訂正。 提問:做這兩題時,你們先干什么?又干什么?從這里可以看出要求長方形的周長需要什么條件?求正方形的周長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題。 獨立做題,在班內共同訂正。 追問:做這兩道題時你是怎樣想的?你為什么分別求長方形的周長和正方形的周長? 四、全課總結。 提問: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告訴大家好嗎? 第4課時 練習六(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3頁練習六1-5題。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明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進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的算法。 3.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自主解決。 教學重、難點: 進一步熟悉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回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長的含義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點名讓學生回答。 二、基礎練習。 1.做“練習六”第1題。 學生自己讀題。 讓學生量一量兩個圖形每條邊的長度。 同桌說一說這兩個圖形的名稱和各自的特點。 2.做“練習六”第2題。 先讓學生說一說每個圖形的邊長各是多少。 讓一個學生說說該怎樣計算。 學生獨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三、綜合練習。 1.做“練習六”第3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自己讀題。 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獨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2.做“練習六”第4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自己讀題。 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獨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體訂正。 3.做“練習六”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組織學生交流,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4.課堂作業(yè): (1)一個正方形的花園,邊長是12米,它的周長是多少? (2)一個長方形的長是15厘米,寬是12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 四、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你又收獲了哪些知識? 第5課時 練習六(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4頁練習六6-11題。 教學目標: 1. 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過程,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通過觀察 、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體休現實生活里的數學,發(fā)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難點: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2.長方形周長如何計算?正方形呢? 請大家取了數學練習本先估計下封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計的準確不準確。(注意讓學生說一說要量出哪些數據) 二、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完成“練習六”第6題。 (1)出示題目,讓學生獨立審題。然后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 (2)討論:如何畫一個和它周長相等的正方形?要畫出這個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數據?如何求出正方形的邊長? 2. 完成“練習六”第9題。 學生獨立審題,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檢查,再集體訂正。 3. 完成“練習六”第10題。 (1)解決第一個問題。(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墻,可能是哪一面?這樣籬笆的長度還有幾面?哪一面靠墻籬笆最短? 4. 完成“練習六”第11題。 (1)出示第1題。 學生獨立審題后組織小組活動,解決以下3個問題:拼成的長方形長是多少厘米?寬是多少厘米?周長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題。 學生獨立審題后組織小組活動,解決以下問題:如何拼成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厘米?周長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厘米?寬是多少厘米?周長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題。 (1)觀察圖形,和同桌指一指這個圖形的周長指是哪幾條邊? (2)圍成這個圖形的幾條邊的長度你能找出來嗎? (3)這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4)你還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這個圖形的周長嗎? 三、課后作業(yè):課本45頁“動手做” 四、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中你學會哪些知識? 第6課時 周長是多少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6~47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我處的認識和對圖形周長含義的理解,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在操作實踐、交流討論和解決總量的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數學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掛圖、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談話:同學們,課前你們每個小組都分得一個學具簍,請大家看一看這個學具簍里都有些什么物體,能告訴老師嗎?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運用這些學具進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是多少。 出示課題:周長是多少 二、操作實踐,解決問題 1.拼一拼 (1)請同學們取出6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動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狀的圖形?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學生互動交流。 想一想你拼成圖形的周長是多少? 學生操作,匯報交流。 2.比一比 (1)談話:同學們都自己動手求出了不同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老師這里有兩個圖形(多媒體出示課本上的后兩個圖形) 同學們見過這樣的圖形嗎?先估計下:哪一個圖形的周長長一些?請同學們驗證下自己的猜測。 學生嘗試測量計算,并在小組內交流算法。 指名匯報,教師板書。 (2)這是什么圖形(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它的周長和剛才兩個圖形的周長相等嗎?比較一下三個圖形,說一說你有什么發(fā)現? 3.畫一畫 談話: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0厘米?你知道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厘米嗎?在小組交流下,看看有幾種情況?你能畫出這些長方形嗎? 如果正方形的周長是20厘米?你畫出這個正方形嗎? 4.量一量 出示課本上兩幅圖。這兩幅圖是什么?你能指出它們的周長嗎?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圖注意讓學生明確周長就是圓的周長,和里面的圖案無關。) 你能估計出這兩幅圖形的周長嗎?你能驗證下嗎?你打算如何驗證?同桌合作測量出兩幅圖形的周長。(第二幅圖讓學生通過軟線來測量,注意讓學生說一說測量的方法。) 三、全課小結。 通過剛才的四個活動,你對周長又有哪些認識? 附送: 2019秋蘇教版數學三上第二單元《千克和克》word單元教案 教學內容:第28~30頁,千克的認識 教材簡析: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稱物重,感受1千克和幾千克,知道幾千克是計量物體重量的單位。 教學目標: 1.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讓學生了解稱物體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 重點難點:體會1千克是多重 課前準備: 教師:課件、臺秤一個、兩袋質量不一樣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學生:稱好自己的體重、帶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情境: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去商店買東西吧!你買過些什么?這是老師昨天在超市買的兩袋東西(出示:兩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準確的重量該怎么辦呢?(用秤稱一稱)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用秤稱物品 二、學習新課 1.課件演示:介紹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 2.認識臺稱,學習使用臺秤稱物品的方法 (1)引導學生看圖: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針、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訴我們物品重多少,像物體的長度單位是米一樣,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單位,國際上通用“千克”來作它的單位(板書:千克),千克在我們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書: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針指著數字1,也就是說這袋紅棗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嗎?…… 3.動手試一試 (1)小組合作派一人稱出重1千克的鹽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說說你的感受,并記在心里 (2)把自己帶的秤好的1千克的東西比一比是不是與1千克鹽一樣重,體會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請帶了1千克水果的同學數數這1千克水果有幾個。 (3)情境:老師這兒有許多東西,你能從中找出1千克重的嗎? 4.估一估 (1)請你猜一猜老師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學間相互估計對方的體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實體重告訴猜的同學,看誰估得準 三、鞏固練習 基礎訓練: 1.想想做做1 談話:通過稱一稱,我們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單位。 出示商品實物照片,觀察后交流從圖中獲得的數學信息。 問:你知道什么是凈含量嗎? 2.想想做做2 談話: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看到關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圖片,了解數學信息。 從這兩幅圖中,你知道了什么?(進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學生觀察秤面說出各種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饋,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據剛才說出的數據提出數學問題,口答解題。 4.“你知道嗎?” 讓學生進行閱讀,然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使學生感受計量單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作業(yè)設計: 我會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 ),用秤( ) (2)稱物品有多重,一般用( )做單位。 (3)( )千克可以用符號kg表示,它又叫做( ) 四、總結延伸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談話:千克在生活中的應用是廣泛的,希望同學們課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記一記,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媽媽一起到菜場去買菜,看一看媽媽買了哪些菜,各重幾千克,試試你能幫媽媽拎起幾千克重的物品。 板書設計 千克的認識 掂一掂 稱一稱 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個雞蛋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 第2課時 克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31頁至33頁,克的認識。 教材簡析:知道克是比較小的計量物重的單位,感受1克和幾克,了解克與千克的進率 教學目標: 1.創(chuàng)設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輕的質量觀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估測,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能力。 重點難點:建立克的質量觀念,會進行克與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課前準備: 教師:兩袋共重1千克的鹽、2分、1角、1元的硬幣、羽毛、尺子、小型電子秤。 學生:硬幣(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樹葉、水果等。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物品的質量單位千克,稱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說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嗎?對于很輕的東西,用千克來作它的單位合不合適呢? 二、學習新課 (一)認識克 1.稱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來作單位,用字母g表示(板書:克g) 2.認識小型電子秤。 (1)介紹小型電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們可以先通過小型電子秤稱出來。大家看這就是小型電子秤,使用非常簡單,我們只要將要稱的物體放在托盤上,電子顯示屏就會顯示出物體的重量。 (2)用電子秤稱不同面值的硬幣。 分別稱出2分、1角、1元硬幣重量。再讓學生分別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體驗克 1.教師:1克很輕,大約是一枚2分錢重,那么黃豆大家見過吧!你感覺黃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樣?那你估計下幾粒黃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每組確定一個較為滿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講臺上稱一稱,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黃豆、一枚硬幣、一根羽毛、一片樹葉、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輕?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哪些物比1克輕?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這個單位?舉例說明。 4.估一估 一本數學本大約有多少克?先讓學生掂一掂,估計出數值,然后用電子秤稱一稱看看估得準不準。然后再讓學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數學書約300克) (三)千克與克之間的關系 1.觀察一袋鹽重多少,(500克)兩袋鹽呢?(1000克) 2.用臺秤稱一稱(師演示)把這兩袋鹽放到以千克為單位的臺秤上稱一稱,問:這個臺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為單位的?看一看這兩袋鹽有多重? 你有什么發(fā)現? 板書:1千克=1000克 小結:克與千克之間的進率是1000。注意讀法:讀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單位換算 三、實際運用“克” 基礎訓練 1.想想做做1 (1)觀察包裝袋,說說下面物品有多重。說說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2)你還見過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單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個桔子,讓學生估一估大約是多少克?一個哈密瓜呢?然后再讓學生完成。 提高訓練 3.想想做做4 單位換算:學生先獨立填空再說說每題是如何思考的。 綜合訓練 4.想想做做6 活動:“稱一杯水的重量” (1)觀察“想想做做”第6題圖,說一說“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說一說:如果要稱出一杯水有多重,該如何稱的? (3)全班交流: 作業(yè)設計: 填空 ( )大約重1克 ( )大約重1千克 3千克=( )克 5000克=( )千克 7千克500克=( )克 23千克-15千克=( )千克 四、全課總結 用“千克”和“克”說一句話或講一個小故事。 五、課堂作業(yè):練習冊第19頁認識克。 板書設計: 克的認識 克——g 1千克=1000克 第3課時 練習五 教學內容:第34~35頁。練習四。 教材簡析:單元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重點難點: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熟練掌握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學目標: 進一步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熟練掌握千克和克的進率并能靈活運用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口答: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完成練習五中的習題。 基礎訓練 1、第1題 (1)出示情景圖提問:你們見過這些物品嗎?籃球和乒乓球哪個更重? 估一估:籃球大約有多重?乒乓球大約有多重?你用什么單位來計量的? (2)根據給定的數據選擇適當的計量單位,說說你的想法。 2.第2題 (1)提問:一只小麻雀大約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個單位合適?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約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約有多重?一只母雞大約有幾千克?一頭頭大約多少千克? (2)用線連一連,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提高訓練 3.第4題 (1)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你從圖畫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2)提問:要解決所提出的問題,你有什么策略? (3)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4)組織交流匯報。 匯報時主要對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解釋。 綜合訓練 4.第6題 (1)理解題目含義: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你從圖畫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2)提問:你能算出2號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嗎?怎樣算? (3)學生算出2號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問:你能估計出3號杯和4號杯里的橙汁大約各重多少克嗎?(小組討論) (5)全班交流匯報:說說你的想法。 5.思考題 (1)學生自己思考。 (2)小組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匯報:說說你的想法。 小結:因為每個菠蘿同樣重,每個蘋果也都同樣重。從天平的兩側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個蘋果和1個菠蘿),發(fā)現2個菠蘿的重量等于6個蘋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個菠蘿的重量是1個蘋果重量的3倍。 6.全課總結。 (1)讀一讀“你知道嗎?” (2)小結質量單位有生活中的應用,合理膳食對身體健康的意義。-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長方形和正方形 2019 秋蘇教版 數學 第三 單元 長方形 正方形 word 教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573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