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5篇.docx
《2019年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5篇.docx》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5篇.docx(2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年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5篇 2019年經典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一) 河間社會實踐隊借在河間市實踐之機,深入河間社會,尋訪河間市的中國故事、道德典范與河北精神,領略優(yōu)秀民族文化。實踐隊的隊員們走向田間地頭、走向基層群眾、走向道德典范。 尋訪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思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國家也將舉行大規(guī)模的慶祝活動,河間暑期社會實踐隊借此契機,來到河間市光榮院采訪了孟慶玉老人,聽他講述了他的“中國故事”。 孟慶玉老人1943年參軍,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16歲參軍,懷著“打倒侵略者、解放全中國”的一腔熱血參加了我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隊,成為了一名偵查員??谷諔?zhàn)爭勝利后跟隨著第四野戰(zhàn)軍第三縱隊第八師參加東北戰(zhàn)役,在四平戰(zhàn)役中負傷復員。他說,當時參軍的最大動機就是對日本侵略者的國仇家恨,中國人民為了打跑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娘親送兒打東洋”——就是在這樣的精神鼓舞下,抗日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不怕犧牲、不怕流血、決不后退,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最終贏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孟慶玉老人認為,人民的支持是共產黨能打敗國某黨的根本原因,軍民魚水情什么時候都扔不得、丟不得、忘不得。“首長說,老蔣是****民賊,人民反對他,我們只要贏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我們就一定能打敗國某黨、解放全中國”,孟慶玉老人說到。 孟慶玉老人因戰(zhàn)爭而殘疾,卻從未后悔。他說,我是為了全中國的解放、全人類的解放而戰(zhàn)斗,因為戰(zhàn)斗而負傷,我是光榮的、無悔的。在部隊他是新兵的時候,老兵為他洗腳為他背槍,等到他成了老兵的時候也為新兵洗腳、背槍,這種互相照顧、共同奮斗的高尚同志情誼讓他終身難忘。 孟慶玉老人所體現(xiàn)的無比熱忱的愛國主義精神、對黨和人民無比忠誠的精神教育正是革命先烈、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先行者們、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們所講的“中國故事”的內涵與精髓。相信,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未來的中華兒女將把“中國故事”講的更精彩、更動人,將中國的聲音傳遍世界。 尋訪道德典范,傳播高尚道德 河間社會實踐隊圍繞“善行河北?立德樹人”宣傳教育活動,尋訪大學生眼中的“河北好人”。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和建價值觀,進行了廣泛深入探訪,傾聽燕趙兒女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故事,尋求高尚道德理想的心語。 孫正開:平生不喜富貴事,惟愿丹心寫汗青 20**年7月23日下午,河間社會實踐隊在共青團河間市委的協(xié)調下,采訪到了在抗戰(zhàn)影像資料方面卓有成績的孫正開老人。 孫正開老人原先是一名通訊兵,復員后進入中央電視臺工作。退休后回到河間,利用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地方政府從事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孫正開發(fā)現(xiàn),政府檔案館大多只有文字資料,圖像資料較少,錄音錄像更是沒有,這引起了老先生的興趣,從此著重整理一些關于抗戰(zhàn)的音像資料。老先生自己出資購買單反相機、攝像機、掃描儀、錄音筆,奔赴省內外各地采訪知情者或見證者,收集到許多了關于抗戰(zhàn)歷史的第一手資料。他還通過私人關系聯(lián)絡各地檔案館、圖書館,在廢紙堆中翻出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回到家中,他通過現(xiàn)代化的非線性流媒體編輯技術和各種設備,把采錄到的資料分類整理并轉成光盤、硬盤永久保存。 孫正開老人語重心長地對實踐隊的隊員們說,當代大學生要注意兩點:一是堅持學習,要活到老學到老,只有堅持學習才不會被社會淘汰。孫正開自己始終堅持學習,尤其在影像技術發(fā)展飛快的今天,自己只有堅持學習最新的知識和技術,才能更好地搜集、整理和儲存這些寶貴的歷史資料。二是懂得奉獻,奉獻精神是當今時代最缺乏的精神。當初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奉獻了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強大中國;人民為了支援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樣的奉獻同樣為今天的盛世做出了貢獻。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更要將奉獻精神,不能只講商品和交換,更要講奉獻和貢獻;不能拘泥于蠅頭小利,要著眼于民族大利。 王志強:感念鄉(xiāng)情二十里,無愧黨恩六十年 20**年7月28日上午,在二十里鋪村黨總支會議室,實踐隊的隊員們見到了早就在此等候的王志強書記。 王志強在1985年便擔任北二十里鋪村黨支部書記,1998年因業(yè)績突出被破格提拔,先后在鄉(xiāng)、縣兩級黨政部門擔任職務。但與王志強的升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調任離村后的北二十里鋪,“兩委”班子日漸渙散,干群關系緊張,行路難、吃水難、排水難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村內矛盾日益突出。 2009年4月,該村黨員聯(lián)名寫下懇請書,請王志強回村任職。同年5月1日,在組織安排下,王志強正式回村任北二十里鋪村黨支部書記。 據王志強回憶,他剛回到村里時,村里的面貌簡直令人痛心——道路狹窄泥濘,坑塘填滿垃圾,就連村支部也因為常年沒人前來辦公而破舊不堪,門窗破碎,蛛網遍布。主路上的路燈也好多年沒亮過了??吹竭@一幕,他當晚便找來電工修好了路燈。上任第一天,路燈亮了,照亮了村里的路,也照亮了村民的心。 在任五年時間里,王志強多次向有關部門爭取跑辦。他向回民集中工作的華北石油公司爭取資金,修繕了村里有著百年歷史的大殿;向市水務局爭取物資,改造了全村自來水系統(tǒng);他還硬化了2800多米道路,鋪設了1000多米排水管道,架起了119盞太陽能路燈,***個監(jiān)控攝像頭,使得村里宗教、給排水、出行、治安各方面都得到了極大改善。 王志強說,一個共產黨員,特別是一個在基層農村工作的共產黨員,必須要樹立良好的黨員形象,說到做到、為民服務,才能贏得村民的信賴、同事的支持、上級的肯定。他說,村民的幸福才是村干部的幸福,村民的日子過好了,干部的好日子才能來。他獲得過很多獎項,但在他的眼中最有意義的榮譽是今年7月剛由省委頒發(fā)的“百姓喜愛的好官”,在他看來,金杯銀杯比不上百姓的口碑,再多的獎也比不上百姓的認可。 尋訪河北精神,傳播燕趙力量 河間社會實踐隊以代表性人物為關鍵點,深化對以“堅毅樸實、重信尚義、寬厚包容、求實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新時期河北人文精神的認識,通過采訪具有“河北精神”的燕趙兒女,弘揚河北精神,引領青年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推進河北“綠色崛起、科學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20**年7月22日,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赴河間暑期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有幸采訪到了河間市文化館館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河大鼓的傳承人張領娣。 據張領娣介紹,西河大鼓發(fā)源于河間,早在清朝康乾時期就有了一定的發(fā)展,早期叫做河間大鼓或者梅花調,后期在天津演出時經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最終成為了現(xiàn)在的西河大鼓。 在談及學習西河大鼓的經歷時,她表示,家中世代相傳,父母都是從事西河大鼓演藝事業(yè)的老一輩藝術家,自小耳濡目染,所以對這門獨特的民間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八歲便登臺演出,師從趙派西河大鼓的第三代弟子田云章,十五歲便獲得地方文藝演出金獎。后期,張領娣又集其家傳朱派一脈之所長,結合新的時代特色和多種曲藝的特點,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唱腔,開創(chuàng)了屬于西河大鼓的新時代。 張領娣表示,縱然西河大鼓歷史悠久、影響廣泛,但其發(fā)展傳承的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上世紀八十年代河間第一期西河大鼓培訓班培養(yǎng)了許多老藝人,但是至今仍能堅持演出的僅有十一人,且都面臨退休,西河大鼓這一珍貴民間地方曲種頻臨失傳。一方面很多老藝人相繼離世,大量中青年藝人改行離開舞臺,西河大鼓成熟的表演者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青少年對中國民間音樂基本不感興趣,認為這些不過是陳年老調,沒前景、不洋氣、不掙錢、不好玩,西河大鼓因此又難尋繼承人。盡管西河大鼓在2006年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政策也明確表示要加以保護,但是張領娣認為,政府的扶持政策很好,行動的決心和扶持的力度卻不夠。河間市文化館為青少年在暑期開設學習西河大鼓的興趣班,但暑期一過,青少年需要繼續(xù)全日制的文化課學習,沒有時間進行更為專業(yè)的訓練。而且現(xiàn)在的青少年學習西河大鼓的態(tài)度與張領娣小時的學習態(tài)度大不相同,“當年我們學,學不好家長就是打;現(xiàn)在這孩子們,都得我們求著學,給買文具、買吃的哄著才能學?!睆堫I娣如是說,“等到這些孩子們考學升學,已經學到的一些功底也大多都會荒廢。” 當前,她更加希望能夠面向社會招收一部分愛好傳統(tǒng)曲藝的成年人進行長時間的系統(tǒng)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起碼合格的西河大鼓表演者,因為“就算是天天學,想登臺唱好一段也得三年功夫”。她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切實解決這個問題,簡化特別是財政審批在內的一系列審批流程,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項資金給到位、給夠數(shù),不要“遠處風光大好,腳下荊棘遍地”。而張領娣本人對于培養(yǎng)西河大鼓的傳承人具有很強烈的意愿,她說:“只要他們來,我肯定教,全部掏出來的教?!? 此外,在采訪張領娣的過程中,實踐隊的成員也采訪了她的老搭檔王偉清老師,王老師也有類似的想法,作為三弦的演奏者,他同樣有著年紀已大卻后繼無人的尷尬。他和張老師都到了臨近退休的年齡,如果再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這一項傳統(tǒng)曲藝真的要就此衰落。 在訪談中,張領娣老師透露,當前傳統(tǒng)文藝工作者的經濟來源非常不穩(wěn)定,演出所得的報酬根本不能維持生計。所以,他們也能夠理解青年一代不愿意從事傳統(tǒng)曲藝項目的客觀原因,畢竟人人都要維持生計,專職從事演出很難養(yǎng)家糊口。 在此,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20**年河間暑期社會實踐隊向仍然奮戰(zhàn)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一線的老藝術家、文化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國家能夠加大對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扶持力度,做到有專人傳承并保障傳承人的正當權益,滿足他們的合理訴求;呼吁全社會能夠把目光投向這些曾經給中國人帶來歡樂,今天卻似乎要成為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記載著文化興衰,歷史也譜寫著中國故事。我們只有人性地對待歷史,歷史才能微笑著見證我們走向未來。 2019年經典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二) 題目: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jié)日氛圍 系部名稱:** 專業(yè):**年 級:大二 班級:高職八班 姓名:** 實踐單位:**各市區(qū)及鄉(xiāng)村 實踐時間: **年1月29日 至 **年2月17日 共20天 實踐目的:為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fā)展空間;激發(fā)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我們于**年1月29日 至 **年2月17日期間在大連市各市區(qū)及鄉(xiāng)村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jié)日氛圍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jié)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yè)。 實踐內容: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們各自的特長及優(yōu)勢結合實際,進行了如下分配。任鴻鵬同學在美食方面比較感興趣,因此安排他與隋拓同學一起在組織活動期間調查傳統(tǒng)節(jié)日新春佳節(jié)來臨之際大連市各市區(qū)及鄉(xiāng)村的飲食文化習俗。何勇興與劉嘉兩位同學則負責組織活動期間調查大連市各市區(qū)及鄉(xiāng)村的文娛及傳統(tǒng)活動。 在調查新春佳節(jié)來臨之際大連市的文化習俗時,我們采取先農村后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fā)現(xiàn)大連人的過年習俗其實和東北人的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有民謠道出東北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制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春節(jié)的準備 殺豬: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最好的殺豬季節(jié)為春節(jié)前,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要宴請左右鄰居好幾桌人熱熱鬧鬧的,現(xiàn)在也有二十六買豬肉之說。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jié)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jié)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辦年貨:采購春節(jié)用品,如無論家里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為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jié)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jié)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貼春聯(lián)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掃塵 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里外打掃干凈,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干凈迎接新年。 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弊执碇靶腋!薄ⅰ案狻?、“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都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到)了”。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寫的就是“?!弊帧!案!弊忠郧岸酁槭謱憽,F(xiàn)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請財神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jié)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祭神祭祖 春節(jié)時,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qū)滿蒙等少數(shù)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后來就和“吉慶有余”、“連年有余”相聯(lián)系。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娘家家譜的。 守歲與“年夜飯” 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余),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說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xiàn)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拜年 年夜飯吃完后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后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后就是從初一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過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說。 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jié)目了。其實煙花春節(jié)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初一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掃地 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孝感人不掃地、不挑水、不生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初三才開始挑水,并在井臺邊燒紙錢,說是“買水”。門神要在初二取下燒掉。 “破五”吃餃子 “破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糖瓜祭灶 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制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春節(jié)時,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qū)滿蒙等少數(shù)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后來就和“吉慶有余”相聯(lián)系。所以,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東北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xiàn)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閑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因為東北主要人口遷徙到東北的歷史不是很久,所以東北的習俗都帶有一些外來或是中原習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于不同地區(qū)的人口的習俗也是不一樣的。送燈在東北來說是一個比較流行的祭祖習俗。 正月初六“送窮”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種很有特色的過年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早在宋朝時,送窮風俗已相當普遍。宋以后,送窮風俗依然流行。 送窮風俗的儀式大多是:送窮時,既要為“窮鬼”準備象征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干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看來,各地送窮,各有各的辦法。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傳統(tǒng)心理。 在元宵節(jié)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面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面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后上鍋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里倒?jié)M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而現(xiàn)在大多采用紅色的蠟燭來代替原來的面燈,油燈了,紅色蠟燭表示喜慶,天剛剛黑的時候,家里的男人帶著燈,紙到自家的祖宗的墳頭前,給先輩燒紙,在塋門口點燃蠟燭,即為送燈,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點一支燈,女人在家里給家里灶臺,豬羊圈,井口,糧倉旁,牲口圈都要點上燈,而且在屋內要點上一家人的屬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燈的意義不同的地方傳說也不一樣,有一說是:送燈是給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燈是要老祖宗回家過燈節(jié)能找到回家的路,當然送燈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能夠人丁興旺,后代千萬。 實踐總結:春節(jié),全國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習俗外,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東北的春節(jié)習俗除了和北方許多地區(qū)一樣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習俗。近些年來,社會上關于傳統(tǒng)民間習俗問題的爭論不少。有人認為應該移風易俗,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反對者認為,如果把以前的習俗都改了,節(jié)日就會不像節(jié)日,不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過年還像過年嗎?正因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后,又改為有條件的開禁。 由于價值取向不一樣,喜好不一樣,遇到具體事物時,各人會有各人的選擇和判斷。對于傳統(tǒng)習俗,我們不妨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當絕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趨于一致時,自然而然就實現(xiàn)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xiàn)實和民眾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群眾抵制的。傳統(tǒng)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只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2019年經典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三) 今年寒假期間,進行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實踐?;顒又?,采用“點面結合”,即選取典型項目踩點的方式深入學習和了解了**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和傳承、保護現(xiàn)狀,并在大學生及其他各類人群中宣傳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而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實體可以以一種固定的形態(tài)被保存下來。它只能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中,其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這無疑增加了它的傳承難度。 在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正面臨著極大的困難。諸如蘇繡、香山幫建筑營造技藝、御窯金磚等,其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與其保護與傳承所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成正比。為保護人類珍貴的遺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呼吁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關單位為研究和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相關的工作,重點深入到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地區(qū)! **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在這片土地上有著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梅山、老街歷史、山地漁獵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獅舞、抬故事、梅山儺戲等藝術……數(shù)不勝數(shù),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地區(qū)的大部分人們對自的非遺了解的并不是很深。 由此我們想到,何不在大學生及其他一些社會群體中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輝歷史和保護現(xiàn)狀從而激發(fā)公眾的保護熱情呢?這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活動目的: 1.構建和諧社會、培育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全面推動文明對話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問題,深入認識它的概念內涵和獨特價值! 3.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法及其傳承規(guī)律,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種實踐問題! 4.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讓大家了解非物質文化當前的發(fā)展狀況,呼吁大家(特別是高校大學生)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 5.利用大學生的獨特視覺角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跡,尋訪先輩足跡,了解先輩的生活意識形態(tài),引發(fā)對傳統(tǒng)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探究! 活動成果: 1.活動激發(fā)和體現(xiàn)了公眾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財產,我們的活動旨在探索非遺有效的保護、傳承機制,宣傳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激發(fā)公眾的保護意識?;顒舆^程中,公眾在不同程度上表現(xiàn)出了對蘇州非遺的熱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們?yōu)閾碛羞@些璨燦的文化遺產而驕傲。 2.活動中我們深入學習和了解了**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狀以及它的獨特內涵。 目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不容樂觀,公眾對于婁底非遺的關注度不高。前面說到非遺的的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對于眾多古老的技藝,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學會并且學成后相對一些賺錢較快的工作也有其弱處。所以許多年輕人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另外它的傳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藝人授徒,傳承效率不是很高。 另外非遺之所以能被這樣保護是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內涵的。百年來業(yè)余生活的方式,已經在無形之中打上了婁底獨特的烙印。這些一旦失傳,損失將是巨大的。 3.關于非遺保護的方法和規(guī)律總結。 活動中,通過資料我們了解到目前由國務院文件提出的非遺保護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 由這十六個字可看出,非遺急需的是搶救其次是保護,這些古老技藝,少一樣就沒一樣,不抓緊搶救就很有可能失傳!另外傳承的同時也要尋求發(fā)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們也必須知道,但凡此類保護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而對于大部分付出這些投入的單位也好,個人也好,其目的不僅僅是單純的非遺技藝得以傳承,而是他的經濟利益是否值得那樣的投入?其次,人們都是愛追求現(xiàn)代化的、更舒適的生活的,而一些非遺項目能否與現(xiàn)代化的生活環(huán)境相契合? 通過幾天的活動以及一些資料并結合自己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幾點對非遺的保護上的建議: 第一、首先要在公眾中宣傳非遺的基本知識,要讓人們從而認識到非遺對于民族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人們對非遺的認同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的非遺歷經幾百年已經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的身份證。 具體的我們可以經常搞一些活動,如傳統(tǒng)戲曲節(jié)目進社區(qū)、進校園,非遺作品展覽之類的,當我們從自己身邊的非遺中看到自己先輩的身影,并聯(lián)想到自己時,難道我們不會為自己是中國人,擁有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而自豪嗎?我相信一旦有了這樣的認同感大家就會自發(fā)地為保護非遺盡一份力。保護非遺是要有一定的民眾根基的,并不是光靠一個傳承人、一個保護單位就能做好的。 第二、“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非遺的保護也與此有相通之處,我想從小就開始教育孩子關于非遺的知識無疑是有好處的,因為畢竟他們是要承擔起保護非遺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現(xiàn)在一些小學課程中開設了京劇課,孩子們從小就接觸、了解了,長大了自然會在不知不覺中有了對京劇的保護熱情。 第三、國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雖然目前我們已有了一些相關法律法規(guī),但借鑒一些國外好的政策來完善自己還是有好處的。 第四、對非遺傳承人及普通藝人提高待遇,比如在日本,對國家級的藝人每年都會撥放相當數(shù)目的扶助金以供他們專心磨練技藝和培養(yǎng)傳人。這樣,藝人們有了客觀的收入后自然能心無旁騖地欠薪鍛煉,發(fā)揚非遺技藝。另一方面,就目前來看,傳統(tǒng)的“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可否擴大規(guī)模,“批量”式培養(yǎng)藝人呢? 第五、非遺項目在傳承的同時也應該也所創(chuàng)新,在繼承傳統(tǒng)項目的同時開發(fā)新的發(fā)展方向,以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不能丟了傳統(tǒng),創(chuàng)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想法,還有許多的不成熟的地方。 活動后記: 一個星期的活動讓我學到了很多,我為我們有這樣璀璨而光輝的文化遺產而自豪,但同時也為它們艱難的處境而揪心,祖宗留給我們的財產我們沒有理由丟掉。 非遺是一個民族文化內涵的最佳體現(xiàn),而當我們盲目追逐外來的一些新鮮的文化如圣誕節(jié)等等,我們漸漸冷落了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的東西。誰還會想到我們過端午節(jié)的意義?僅僅是去超市買一些速凍的粽子吃了意思一下嗎?會有人再鄭重其事地親手包了粽子并聯(lián)想到我們的屈原、我們泱泱大國的悠悠歷史了嗎?你會說有,但你必須承認這樣的人越發(fā)地少了……8月7號立秋,向來我們有立秋節(jié)氣“啃秋”的習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余夏暑氣,啃下“秋老虎”,迎接涼爽的秋季。但今年我自己家就沒有“啃”瓜,甚至,我是在立秋當天才知道有這個習俗的!不想說“悲哀”這個詞,但確實有很多無奈吧! 前些日子又聽聞韓國要將“風水”申請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貼吧內自然是嘩然一片,韓國,你已經不是一次企圖竊取我們的東西了!但我們在指責韓國的強盜行為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是為什么?如果我們一早就已經將這些申請了、保護好了,他韓國還能有可乘之機嗎?難道真的要等到那么一天,端午節(jié)不是我們的了、漢字不是我們的了、中藥不是我們的了、風水不是我們的了……我們一回首發(fā)現(xiàn)那些曾經屬于我們的東西不再屬于我們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嗎?亡羊了還補的了牢嗎?我是很想平靜地寫完的,但到了最后這邊自己又有些憤慨了,因為韓國,更因為我們自己! 非物質文化遺產啊,幾百年流傳下的東西能毀在我們手里嗎? 2019年經典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四) 在這個長達一月的寒假里,我參加了**文化中心第42期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講座的主題是:幸福人生。這是一次封閉學習。不但學習了國學經典,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將之付諸實踐。在這短短的學習時間里給了我不少觸動。在這里把我的感想和大家分享。 我到達中心的時間是下午,**文化中心位于**市**區(qū)的一個比較偏的地方。后來才知道,這是社會給界愛心人士籌資建設起來的。雖然簡陋一些,但是也讓我體會到他更深一層的含義。 剛到文化中心的時候,就發(fā)想了一件事。人們見面時是鞠躬禮。起初我不明比為什么。中心的老師在第一堂課上給了大家一個答案。要學會謙卑,最實際的方法,就是低下頭,放下身份。這才是鞠躬的目的。養(yǎng)成這種習慣,人自然而然就學會謙卑。如同一個永遠裝不滿的茶杯,才有可能被灌輸更多的東西。學會鞠躬,做到謙卑,是我在這一天的下午最大的收獲。 第二天在上我們很早就起來了。天都沒亮,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了一套健身操。然后按秩序進入課堂向孔夫子敬禮后進行早讀。早讀的內容是國學經典--《弟子規(guī)》和孝經。我曾經看過百家講壇上有關于《弟子規(guī)》的解讀。內容是明白的。本以為學起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結果卻讓我大吃一驚。上課根本脫離了書本!因為咬文嚼字不是我們這次學習的目的。講座的內容分為五個部分:健康、教育、經濟、和諧、禮儀。 而第一天早上的學習內容是:健康。 主講師是中國中醫(yī)科學研究院的彭鑫博士。他不僅介紹了飲食和常見病的關系。還提出了五行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應關系關系,并且提出了相關的事實依據。他提出了仁義禮智信與金木水火土和人體器官的對應關系。提出了文化與健康的理論。此外他還用事實論據告訴我們素食與健康的關系。在這里,他提倡的健康飲食和綠色飲食是基于現(xiàn)代的畜牧養(yǎng)殖業(yè)以及現(xiàn)代低碳生活的要求來提出的。 在文化中心的日子里,三餐都是吃素的。經過這次講座,沒有人抱怨。結束的時候很多的學員都自發(fā)的要求堅持下去。要知道堅持吃一個月的素食所減少的碳排放相當于種樹18棵。而養(yǎng)活一個肉食者所需的土地面積是一個素食者的12倍。在人口激增的今天,這確實是一個發(fā)人深思的事實。正如廣告上經常出現(xiàn)的口號:保護環(huán)境從我做起。也如彭新博士說的,保護環(huán)境,從吃素做起。 晚上的主題是“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人們有一個共同感的語言,就是音樂。當我看到樂譜的時候,發(fā)現(xiàn)里面的歌曲我并不陌生。然而,當老師上課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簡單。問題不是那些唱歌技巧。講師來自于湯池。當她唱起《母親》這首歌的時候,我想,是我太感性了,淚濕了眼眶。抬頭看去,周圍的人也都是一樣。在接下來的幾個晚上,我們接受了好幾場關于“孝”的事跡報道會。 有22年照顧植物人父親的兒子,也有用相機記錄父母三十年光陰的攝影展。孝經有云“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在這里,我深切的感覺到,不管身處什么養(yǎng)的年代,孝,都是道德的根本。是立身立德的根本。而我在這方面,真的是太欠缺了。 禮者,天地之序也。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可見禮儀的重要性?,F(xiàn)在有很多禮儀培訓的課程,逐步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古語有云:德?lián)]動于內,而禮發(fā)于外。在學習和運用各種禮儀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是更多“德行”方面。李越老師在講臺上給我們講述了她是如何從一個企業(yè)管理者成為一個講師的經歷。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靠的是道義而非金錢。至于當今社會,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而禮儀,作為道德的外在表現(xiàn),應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想起以前在院學生會里工作和當亞運志愿者的的日子,不得不說,禮儀確實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心的白墻上用這樣子一句話--學為人師。剛進入中心時我發(fā)現(xiàn)不光是見面要鞠躬,這里的每一位,包括學員,都被稱為“老師”。上了課,才知道,只一句“老師“不光是相互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和鞭策的力量。來到這里,不光是受教育,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 人人都有這種精神,整個環(huán)境就不同了。本次講座的大部分學員是大學生。剛來的時候對于鞠躬,食素,剩飯,早起都不太適應??墒菐滋斓闹v座下來,大家都能做到。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安安靜靜地,大家自己改了過來。想起在學校學習的生活。不得不讓我感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小到一個教室,大到整個社會,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會不就和諧了嗎?英國的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就提出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除了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別無他法。 而在現(xiàn)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失。關于國學的教育更是引來各方爭議。然而看見日韓兩國尊孔重道,對于源于中國的文化了解至深的今天,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反思。在這幾十年里,我們的精神世界里是否失去了什么。 回顧過去幾十年,我們學習**思想,要辯證的看待問題和事物,卻沒有讓我們完全的拋棄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部分會流傳下來。問題在于,如何辯證的繼承和發(fā)揚。我認為文化的傳播,并不單是口頭的“告訴”?!吧斫獭辈坏抢蠋焸儜撟龅降?,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學會“身教”,那么周邊的人也會受影響。這就是教育。 在中心的生活很充實,很感動。我學會了懺悔自己的過往,感恩別人對我的關懷和幫助。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作為中國人,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我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吸取它的養(yǎng)分,做一個合格的中華兒女。 2019年經典民俗文化社會實踐報告(五) 在經濟日益發(fā)達的今天,也不能忽視文化的發(fā)展,尤其是扎根在農村豐富的風俗文化。它的發(fā)展經歷了很長的時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有時為了慶祝豐收或是慶祝節(jié)日,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表現(xiàn)自己喜悅的心情,有時以唱歌、唱戲或是扭秧歌等多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活動不僅讓人們在勞作的同時使自己更加開心,也可以增加節(jié)日的濃厚氣氛。從大的方面說,它能夠展現(xiàn)我國歷史悠久的一種文化,也可以展現(xiàn)出我們豐富的民族特色,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風俗,開展這種多樣的風俗文化活動既展現(xiàn)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遠流長;既讓人們得到了歡樂,又讓人們活動了身體,具有很深的意義?,F(xiàn)在面臨著各國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開發(fā)風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內涵,具有舉足輕重意義。所以在現(xiàn)代社會,關注傳統(tǒng)文化,關注風俗文化絕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眾,挖掘其中的內涵,結合現(xiàn)實,實現(xiàn)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一 中國的風俗多種多樣,我參加的社會實踐只是其中的一個,在農村的幾個鄉(xiāng)村中,有的扭秧歌,有的跑旱船,總之有多種方式。在過春節(jié)的時候,人們在準備過年的同時,也在準備著這種風俗文化活動。有的村在臘月十五就開始訓練,練上十來天,然后在年后的初八開始在村里練習一下,接著就出村去表演,這里我一打花棍為例來說明一下。 通常舉行這種活動,會選擇一個地方寬敞且人們容易觀看的地方,而且在開始要準備好東西,比如花棍、鼓、鑼等東西,而且參與的人 要上妝,帶上眼鏡,穿上統(tǒng)一定制的衣服,披上各自漂亮的綢子,然后挑選出一個領隊,一男一女皆可,還有兩個隊長,分別帶領男隊或女隊,而且隊長要會帶領隊伍跑“花”。所謂的“花”,是指跑出一定的隊形,比如“十”字形、“井”字形等而且要學會如何進場如何退場。每個參加的人都要踩在鼓點上,就像音樂一樣,要在調上,才能跳出整齊好看的秧歌。說起來簡單,可是做起來就不那么簡單,一招一式要做到位,還要配合好,既要與男隊配合好,又要與女隊配合好,這就要求彼此之間協(xié)調好。 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要服從隊伍的領導,服從隊長的領導,這就是人際關系問題。每個人必須與你所對應的人要有所溝通,起碼要彼此配合好。在參與活動時,如何做人處事,與人溝通,是很重要的,見到長輩要遵稱,見到同輩的也要和氣的對待,還有一些問題要請教別人,要虛心謙卑的請教。在工作中,要學著去適應它,而不是去改變它,人際關系也是如此,還要隨時隨地的請教學習,自己要積累經驗,豐富自己的經歷。 既然作為一個團體,必須要進行管理。在這樣一個團體之中,不能用平常的管理方法進行管理,必須以實際為標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這樣的一個團體中,年齡差別比較大,必須用平和的語氣,尋找各個年齡的契合點,以此讓人們能夠融合在一起,共同為表演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不是每個人都服從你的管理,你就得針對不同人,實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在書本上的知識實踐時顯得很脆弱,所以要把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必須認真在實踐中學習。 在農村,這種風俗文化活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比較重要的問題是這種風俗文化活動所展現(xiàn)出的文化如何發(fā)揚光大,如何與現(xiàn)代文化相聯(lián)系,如何繼承這種風俗文化活動,都需要認真地思考、了解,在實踐中加以解決。 二 風俗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文化,也需要進行挖掘,然后讓它綻放出異彩。這個時代是經濟為主,但文化也絕對是個重點??赡苓@就是所謂的“經濟搭臺,文化唱戲”。所以我們要認真思考,解決這種文化問題。 首先,要想發(fā)展這種文化,必須讓這些文化活動有生命力,要文化活動旺盛,因為文化必須依附一定的載體,只有保證了載體的良好發(fā)展,才能有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那么就要首先解決文化活動的繼承問題,一個迫切的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就是參與這些風俗文化活動的青少年越來越少,大多都是中老年人。我想必須讓風俗文化活動進入青少年的視野,然后在慢慢吸引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參與其中。我們可以在教科書中引進這些風俗文化活動,讓他們從小就了解這些活動;可以在體育中引進,或是在大節(jié)目搞這種風俗文化活動比賽,這樣既可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又可以和學習互補,得到休息,又鍛煉了身體,又掌握了一種技藝,又使這些風俗文化活動傳承了下去。另外,也可以在秋冬春三個季節(jié)多多開展這些活動,學校周六周日可以建立培訓班,在農村也可以讓幾個村聯(lián)合起來,大家一起學習,使這些風俗文化活動得以較好的傳承下去。 另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這些風俗文化活動中表現(xiàn)的文化融入到當代文化中來,共同促進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更優(yōu)秀的文化。首先,這些文化活動所使用的道具是與現(xiàn)代舞蹈或是音樂是有很大區(qū)別的,那么就可以從這些道具開始,從這些東西得到一些靈感,讓我們可以運用到現(xiàn)實中。比如,在秧歌中會用到鼓、鑼等,這些東西發(fā)出的聲音很大,表現(xiàn)出一種大氣,一種磅礴之美,表現(xiàn)出一種氣勢,在2008年奧運會中也有好幾千人共同擊缶,這也是從風俗文化活動中提煉出來的。另外,在搖滾樂中,也與這些有著某些相同之處。在非洲,鼓文化很發(fā)達,我們也可以從中學到某些東西來發(fā)展我們自己。 在風俗文化活動中,人們的衣著也是值得思考的。在風俗文化活動中,人們衣著有同有異,既可以表現(xiàn)一種整齊美,表現(xiàn)出一種團結意識,又可以表現(xiàn)出一種參差美,表現(xiàn)出個人不同的魅力。在大部分的舞蹈中,一般衣物和動作都是整齊劃一的,那我們就可以從中學到這些,去開創(chuàng)一種新的文化活動形式,表現(xiàn)出一種別樣的美麗。 其實,要挖掘深層次的東西就是這些表演者身上所表現(xiàn)的一種精神,一種來自內心的愉悅。俗話說:心誠則靈。在集體活動中,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還怕表演不好嗎?所以不管是農村還是舞臺上的藝術,都要在個人中尋找共鳴,尋找從內心散發(fā)的那種歡快的力量,用每個個體所凝聚產生的力量來感染大家,讓大家感受到這封凝聚力。這就需要那些大藝術家,從基層中尋找這些東西,從實踐中總結這些東西,來創(chuàng)新文化活動,創(chuàng)新文化。 三 這次實踐,我沒有進什么大公司進行實習或是做兼職,但是從農村中的這些風俗文化中學到的知識也是很多的。雖然在農村沒有在公司那樣與當代文明發(fā)展所需要的那樣聯(lián)系密切,但是在農村也是很不容易的,絕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我覺得我的這次實踐是挺成功的,大家配合的都比較好,團隊的協(xié)作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這次實踐給我的體會是很深的。我們在社會中生活,必然就要進行交流,所以你的口語與表達能力,你的人際關系能力是很重要的,有時候想好的東西卻不一定能夠表達清楚。通過這次實踐,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及人際關系處理能力,還為以后走向社會奠定了一個基礎。在課本中或在課堂上講的東西,并不一定與你的專業(yè)你的知識相通,社會是復雜的,是綜合的,所以時刻不學習就會被淘汰,只有隨時隨地的學習,慢慢的積累經驗,才會有一席之地。無論參加什么活動都是不容易的,身體會很累,由此可以想象在工作中也是不輕松的。但我們必須在實踐中磨礪自己,不斷拓展社會實踐活動范圍,開闊自己的視野,了解社會生活。 總之,這次實踐活動讓我學到很多。它不僅增強了我的人際交往能力,更懂得了團隊意識,以及處理事務的能力。如今社會飛速發(fā)展,在擁有更多機會的同時,也有各種挑戰(zhàn),所以要從實踐中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積累社會經驗,才能在競爭中突出自己表現(xiàn)自己。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各種素質,更加族中自身技能的積累,培養(yǎng)自己的耐力、毅力等等,增強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處理分析問題的 能力不斷提高,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穩(wěn)重,還要不斷參與社會活動,為真正走向社會打下牢固的基礎,為社會發(fā)展貢獻自己應盡的一份力量。-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 民俗文化 社會實踐 報告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6976730.html